摘要:当一个凶残的罪犯被捕时,最让人愤怒的不是他做了多少错事,而是他冷血的反应。常兴荣,这个曾经掩藏自己罪行长达28年的“魔头”,最终被捕时,唯一担心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会受到影响。这不仅让人震惊,更引发了我们对道德与责任的深刻反思。常兴荣犯下了无法计数的恶行,却最关
当一个凶残的罪犯被捕时,最让人愤怒的不是他做了多少错事,而是他冷血的反应。常兴荣,这个曾经掩藏自己罪行长达28年的“魔头”,最终被捕时,唯一担心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会受到影响。这不仅让人震惊,更引发了我们对道德与责任的深刻反思。常兴荣犯下了无法计数的恶行,却最关心的,竟然是儿子是否会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而丢掉未来的一切。可以说,他对于自己的犯罪行为毫无愧疚,唯一的愧疚居然是担心孩子们的前途。这让人不禁想问,孩子们的未来真的是无辜的吗?
在《我是刑警》这部剧的良城案件中,长期被压抑的陈年旧案终于迎来了结局。尽管案件的侦破极其艰难,常兴荣却始终逃不过法律的制裁。28年过去了,良城的人民依然无法释怀那段被撕裂的痛苦记忆。然而,在抓捕常兴荣的过程中,他的表现却暴露出一个令人生厌的“父亲情结”。这不是愧疚,而是自私。
常兴荣在面对警方的提问时,反复提到儿子的问题,他不仅害怕自己的罪行会影响儿子的未来,还担心这一切会影响到儿子的名誉和职业生涯。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害了我的娃娃”,“我做的事会不会影响我儿子?”甚至在被捕过程中,他依旧无所畏惧,只关心自己是否会给儿子带来麻烦。这种行为让人无法理解,也让人更为愤怒。
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常兴荣是否真心担心儿子,而是在于他对自己罪行的漠视。正如秦川在审讯时质问的那样:“你能否想过那些被你害死的年轻生命?她们也是父母的宝贝,是父母的心头肉,难道你心里没有一点愧疚吗?”常兴荣的回答让人心寒。他从未真正为自己的罪行感到悔恨,而是冷酷地把一切责任推给了命运,推给了过去。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始终是自己的一条生路,而不是那些无辜的生命。
更让人愤怒的是,当秦川质问他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罪行可能毁了儿子的未来时,常兴荣并没有表现出丝毫自责,反而变本加厉地坚持自己并不关心这些。他害怕的,仍然只是儿子可能因此受到影响。换句话说,常兴荣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的“利益”和“家族荣耀”,而那些无辜的死者,则早已被他抛之脑后。
看到这一点,不禁让人思考:常兴荣的儿子,真的无辜吗?我们常说“父债子偿”,这不仅仅是社会的偏见,也是人们对于责任与道德的基本认知。无论常兴荣的儿子是否知道父亲的恶行,他们都难逃社会的审视和舆论的指责。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对待他人的态度总是带有偏见和距离感。试想,如果常兴荣的孩子有一天站在人群中,别人会怎么看待他们?他们是否会因此被疏远,被指责?甚至连自己的朋友都会因父亲的罪行而离他们而去,所有的好事可能都与他们无缘,毕竟,人们难以容忍与一个恶行累累的父亲有关系的任何人。
更有意思的是,常兴荣的行为其实也是对自己儿子的彻底伤害。他关心的,并非是儿子的心理健康或是道德责任,而是自私地想着如何保护儿子的“仕途”。他担心的不过是罪行对家庭名誉的影响。事实上,他的孩子们虽然表面上不会因父亲的罪行而受到立刻的惩罚,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父亲已经深深烙印在社会的负面标签中。
即便他们本身没有犯错,也会遭遇别人因为父亲的罪行而产生的偏见。而这些偏见,将伴随他们的一生。常兴荣所谓的“保护儿子”,实际上是一种无力的自我安慰。他只是在试图让自己不那么愧疚,试图逃避社会对他恶行的全面指责。可惜,现实从来不容忍逃避。
对于常兴荣这样的恶行者,社会的宽容并不是一种仁慈,而是为了更好地警示后人。正如秦川所说,罪行是无法隐藏的,法律终将追究每个人的责任。常兴荣可能从未想过,自己对儿子的“保护”,最终只会让自己的家族永远背负上无法洗清的耻辱。当他的罪行被公之于众,社会对他的孩子的反应,远比他想象中的要严重得多。
常兴荣曾四次提及自己的儿子,可这一切,终究是徒劳。他的罪行无论如何都无法掩盖,那些因他失去生命的无辜女子,才是我们该真正关心的对象。常兴荣的担心根本无法改变他儿子所面临的命运。社会的眼睛永远不会对这种恶行视而不见。而常兴荣的家族,也终将不得安宁。
生活中,我们常说“血脉相连”,每个人的行为都不仅仅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到周围的每一个人。常兴荣的孩子或许无辜,但他们的父亲却无法逃脱这个“父债子偿”的恶果。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来源:小酷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