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物关系被重新洗牌,女主林岁岁原本是演员,意外穿越成为宫女,与小燕子、紫薇结为好友,直到中后期才得知自己竟是金锁;男主景渊则像是从原著缝隙里“长出”的人物——一个临时加戏、却反而撬动故事结构的新角色。
文 | 宇宙
来源 | 看电视
“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战歌响起,眼前却是一部完全“不按老路来”的短剧版《还珠》。
人物关系被重新洗牌,女主林岁岁原本是演员,意外穿越成为宫女,与小燕子、紫薇结为好友,直到中后期才得知自己竟是金锁;男主景渊则像是从原著缝隙里“长出”的人物——一个临时加戏、却反而撬动故事结构的新角色。
甚至,整部剧还带着“话本穿越”的元叙事感:女主拥有相对全知视角,并可以直接告诉所有人“你们不过是一本话本子里的角色”,主角们会在戏中一起唱《当》,剧集插曲出现rap似乎也不太违和……既像回到童年守着电视机的那个夜晚,又像坐在一个当代短剧的快节奏装置里。
芒果TV近期播出的这部超级 IP 系列横屏短剧《还珠》,以其短体量与新叙事,制造出介于怀旧与再造之间的奇妙观感。短剧“中度化”趋势下,经典IP不再是需要被原样复刻的经典文本,而是一座可拆解、可改写、可再次进入的情绪素材库。
于是,基于大家熟悉的IP世界观,短剧也可以是情绪的再生场域,把经典故事重新调试成更适配当代节奏的叙事形式,亦或是成为一种全新的故事进行时。
而这背后,似乎正折射出经典IP与短剧创作正在形成的某种默契的“双向奔赴”。
回忆密码重启
旧土壤,新故事
当红女星林岁岁穿越至崩坏剧情的还珠原著世界,为返回现实需修正故事主线,却因冷面侍卫景渊的介入引发蝴蝶效应。
她既是剧中人,也带着观众视角,在熟悉的角色关系与故事框架里边参与、边旁观,天然建立起与观众的情绪同频。
短剧《还珠》以另辟蹊径的方式重温经典,正在折射出当下内容行业对“超级大IP”的再利用逻辑。
一方面,在短剧竞争加速、内容更新极快的当下,强识别度的IP能迅速降低观众的理解门槛。
另一方面,情绪消费成为主流趋势,人人都懂一点的还珠文本,天然具备跨代共识与情绪触点。对平台与创作者而言,以熟悉IP切入,再以全新视角改写,是在存量时代里寻找确定性的现实选择。
1998年夏天,老版《还珠格格》以罕见的收视神话奠定了它的国民剧地位,随后1999年、2003年又推出第二、三部;2011年湖南卫视的新版《还珠》又凭借7%+的首播成绩,在暑期档卷起新一轮情怀潮。
两次爆红跨越不同的媒介年代,却共同巩固了“还珠”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文化底色。
还珠IP早已不止是一部剧,而是几代观众的情绪密码:人物关系的张力、叙事的轻喜风格、假期档反复重播的陪伴感,让90年代、00年代、乃至更年轻的观众之间,都能找到某种共享的记忆节点——哪怕他们看的不是同一版本。
也因此,当短剧版《还珠》以更快节奏、更轻负担的形态重启时,创作者几乎默认观众“自带背景知识”。
人物关系的说明被大幅压缩,故事推进直奔主题,反而精准贴合横屏短剧直给的叙事节奏,实现了旧情绪密码在新媒介语境下的再次激活。
近年来,除《还珠格格》之外,还有如《仙剑奇侠传》《花千骨》等现象级IP传来短剧改编的消息,平台与创作者正在把“国民级内容资产”重新纳入短剧赛道的想象版图。
诸如短剧《还珠》这样融入新的人物设定,是一种“取巧”的思路——借助原有世界观和情绪模板,创作者能够快速建立观众代入感,同时又在原有剧情缝隙中加入新角色关系,让观众接受新故事,不至于与原著进行太深入的比较。
短剧中度化
短但不浅,快但不空
改编超级大IP向来是一种风险行为,回看此前两版《还珠格格》,老版总共三部,分别为24集、48集和40集,2011年的新版则拍到了98集,这种体量换做当下已经难以适应碎片化、快节奏的观看环境。
长篇复刻不仅增加制作成本,也容易让情绪节奏拖沓。短剧改编既要保留原作的情绪厚度和人物张力,又要压缩篇幅、加快叙事节奏,使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得完整体验。这样的情境中,短剧中度化或与精品化有着一些默契的联系,也正在成为长视频平台探索横屏短剧的核心思路。
近年来,爱优腾芒纷纷推出横屏短剧,将原本适合长篇叙事的内容进行精炼化改造,既满足碎片化观看需求,又通过中度化节奏保留足够故事厚度,让短剧在轻量化的呈现下仍能传递完整的情绪体验。
今年播出作品中,诸如腾讯视频《贤婿》《彼岸灯塔》、爱奇艺《遮云》《真相半白》等横屏短剧均实现了分账破千万的成绩,显示出短剧中度化不仅是叙事策略,也成为平台争夺用户、探索高效内容变现的新路径。
横屏中短剧在题材与制作上的选择,也体现出了平台对“快节奏+高识别度+多样题材”模式的偏好。
题材方面,不同背景设定的情感题材大众喜爱度高,另外悬疑、奇幻等带有强叙事冲击力或视觉吸引力的题材的表现尤为抢眼。
与此同时,市场投入也在稳步抬高。当下许多横屏中短剧已经迈入千万级别投资门槛,不仅制作、服化道、场景布置被要求达到一定水准,剧情、节奏、剪辑也更加精打细算。
演员层面也正在变化,除了头部短剧演员之外,今年分账超千万的横屏短剧中便有徐梦洁、周峻纬等人的身影,借助已有的粉丝基础与公众影响力,平台和制作方也能进一步扩大传播覆盖面。
短剧中度化正在把“碎片化”变成优势:快速、精炼,但依旧能承载完整情绪体验。
对老IP而言,这是一次精准重生;对平台和创作者而言,这是布局新赛道、掌握叙事节奏的必经之路。
“短国版”情绪消费,落点何处?
短剧《还珠》中有不少“破次壁”的表达方式,林岁岁和自己喜欢的角色成为了好朋友,把主题曲《当》传唱给剧中各角色,还把现代奶茶等饮用习惯带至剧中。
同时,剧情中也有不少怀旧成分,比如容嬷嬷扎针、皇上遇刺紫薇挡箭、小燕子翻跟头挂灯笼等名场面均以不同的故事线表达出来。
不同于长篇复刻,短剧的受众偏好并不是单纯追求全新内容,而是在碎片化、快节奏的观看环境下寻找即时情绪满足与高效沉浸感。
业内观察显示,即便是原IP改编或续作,短剧通常会以新名字推出,而不是标注为“第二季”,这背后反映的并非观众只想看新故事,而是一种心理暗示,即便沿用熟悉的IP世界观,也要能够带来情绪更新感,减少对前作剧情的依赖,降低认知成本。
这也正体现了短剧对集体记忆的再激活功能,IP提供了跨代共通的情绪触点,无论是90年代看老版《还珠格格》的观众,还是00年代或更年轻一代通过新版或短剧接触到的观众,都能在这些经典场景和角色设定中找到熟悉感。
短剧将这种记忆压缩、重组、以全新节奏呈现,不仅保留了陪伴感和情绪共振,也让观众在熟悉与新奇之间获得情绪更新,并且在快速消费的同时感受到“共同回忆”的存在。
从市场角度看,超级IP短剧化也带来了新的内容策略逻辑。
在碎片化消费和高频内容更新的环境下,平台可以以已知IP为基础,提高内容识别度,同时通过短体量和中度化节奏提升用户留存。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得完整情绪体验的同时,也更容易形成连续观看习惯,增加平台活跃度与内容黏性。
换句话说,在恰当的改编下,短剧可以为经典IP提供新的消费场景和商业可能,强化其生命周期;而IP则为短剧提供高识别度和情绪权重,让新作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超级IP短体量化,是情绪资产的再生场域。碎片化时代,短剧将经典影像、大众记忆与消费效率捆绑在一起,成为内容创新与商业化的新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中短剧已不只是精简化体量,更是一种新的内容野心。
主编:罗姣姣
文:宇宙
排版:宇宙
来源:看电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