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根据同学母亲发来的短信,找到地址,敲开家门,开门的,却是一位陌生老妇人。
文 | 伊姐(周桂伊)叶子姚
一个母亲,忙完工作后,去同学家接五岁的儿子回家。
她根据同学母亲发来的短信,找到地址,敲开家门,开门的,却是一位陌生老妇人。
没有儿子,没有儿子同学,没有同学母亲,只有一个正确的地址,和打不通的电话号码。
而当她联系上那位同学母亲,对方却说,没办过派对,没见过孩子,也没发过任何信息。
五岁的孩子,丢了。
这是美剧《都是她的错》的开场。
对于所有为人母的女性来说,就是噩梦一场,天崩开局。
这部剧改编自安德烈娅·玛拉所著的同名悬疑小说,创作灵感也来自她本人的一个真实经历。
有一天,她按学校名录上同学的地址,去接自己五岁女儿,却发现根本没人住在那里。
幸好从邻居那里得知,房主刚搬走,学校通讯录还没更新。最后玛拉找到新地址接走了女儿,一场虚惊。
《都是她的错》是一部悬疑剧,不看到最后一秒,绝对猜不到结局。
豆瓣9.2的高分,被评为年度最佳悬疑剧,但《都是她的错》远不止于步步紧逼、层层深入的“悬疑”。
8集体量,每一集都有新的线索,推翻之前的结论。
谁发的短信?谁带走了孩子?24小时内没打电话,不要赎金,究竟为何?孩子到底是死是活?
但剧并没有只停留在“不断反转”的技巧层面,相反,它是用悬疑剧的壳,来包裹一场漫长的人性幽暗。
女主角玛丽莎,合伙人柯林有赌瘾,丈夫彼得的妹妹莉亚深陷药瘾,弟弟布莱恩从小身患残疾,一直与他们共同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堪与隐疾。
玛丽莎做财富管理,丈夫彼得做期货,两人都在金融领域工作。
婚姻架构是典型的中产家庭配置,豪宅,保姆,光鲜亮丽,一团和气,传统叙事中“人生赢家”的模板。
5岁儿子麦洛的丢失,揭开了这场婚姻中真实的权力关系,以及畸形的亲密关系。
日常周旋于事业和家庭的母亲,尽职尽责,遇事却自省自责。
以“爱”之名施以控制,实则以自我为中心的父亲,只擅长逃避甩锅。
同样有各自事业,孩子的日常接送,却是保姆和玛丽莎负责,彼得从不参与。
孩子丢失,面对警察的询问,孩子的老师、联络方式、学校相关,彼得一问三不知。
孩子有什么特征?
他只一句,头发是金色的,长的。
这就是一个“爱子心切”的好父亲,对儿子全部的认知。
作为母亲的玛丽莎,在巨大的悲痛和惊恐中,依然能准确说出儿子当天穿着的衣服颜色和细节。
却因为没有在手机里及时输入学校通讯录上所有家长的电话信息,而深深自责。
怪自己因为最近工作太忙太累,没有确认号码。
而连班主任老师是谁都不知道,连通讯录都没有的父亲彼得,却理直气壮地反问玛丽莎:“你为什么不确认号码?”
注意,以彼得为代表的体面精英男,不会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暴君”,不会扮演“坏人”。
相反,愿意施以援手、懂得赞美的“好男人”,才是他们惯用的人设与社会形象。
说得,永远比做得漂亮。
比如,儿子丢失后,他会给妻子拥抱,安慰,但会在每一个关于儿子丢失的疑问点上,把问题和矛头第一时间转向玛丽莎。
作为受害者,(假装)痛苦地给予宽慰:“对不起,你很棒,你是一个好妈妈。”
比如在孩子出生后最艰难的育儿期,他不起夜,不学习,不考虑如何带娃。
每夜只有玛丽莎一次次起夜安抚,还要经常在孩子入睡后的间隙处理工作,睡不了一个整觉。
当玛丽莎快撑不住,提出彼得也要参与育儿时,他态度良好:“你告诉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然后,白天玛丽莎在学习育儿,他在观看球赛。
晚上该怎么睡,自己还是怎么睡。
一觉醒来,只留一句夸赞给玛丽莎:“我发誓,你无所不能。”
而作为职场妈妈的玛丽莎呢?
孩子小的时候,白天抱着孩子工作;
孩子大了,就算家有保姆,也要亲力亲为参与接送孩子,参加校园活动,安排孩子行程。
事业与育儿,两手都要抓。
分手乏术时,想要彼得带儿子去看牙医,只会被委婉拒绝。
“他是要你陪。”
这样的生活密度,才逼得玛丽莎,只能在带儿子观看马拉松比赛的间隙,抽时间顺便聊客户。
只能在开会没时间接孩子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接受“同学母亲”的派对邀约,因为这样刚好一举两得。
如果她能保持完美,她将不断自我献祭,来保持这表面的完美。
但是,当孩子丢了,她苦心维系的一切归零,只得到“失职”的唯一评价。
明明已尽职尽责尽了全力,但她说得最多的,依然是“抱歉”。
当同学家长珍妮,安慰玛丽莎把她逗笑一秒钟,玛丽莎会瞬间内疚崩溃,孩子丢了,我怎么可以笑呢?!
那位真正的同学母亲珍妮,也面临同样的婚姻困境。
珍妮在出版社工作,一样每天在事业与家庭中辗转周旋。
她的丈夫瑞奇是大学物理教授,看起来体面,有礼,无公害。
与玛丽莎的婚姻一样,男方都从灵魂深处统一默认:女人是育儿的第一责任人。
自己能帮忙,那是天大的恩赐。
珍妮晚上加班谈客户,孩子短暂地交给父亲。结果,手机短信轰炸。
“儿子的水壶呢?”
“儿子找你,你能跟他说说话吗?”
被打扰无法专心工作,只能由同事代劳。因为,她必须要赶回家哄睡。
几个小时与孩子单独共处的时光,一个父亲都无法忍受,见珍妮回家,赶忙要跑出门。
餐桌案板上还留着乱七八糟的垃圾,等着被收拾。
这简直是完美的隐喻,在职场厮杀的成功女性,回家还要收拾无数大大小小的“烂摊子”。
多少男性如瑞奇,休息时间,可以打篮球,见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
而多少女性又像珍妮,休息时间,是去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
遇到任何问题,男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想逃。
跑得越快,越远,越好。
工作原因,有一天珍妮来不及接儿子放学,让丈夫去接,他却以自己要给学生补课为名,果断拒绝。
珍妮只能求助其他家长。
结果从别人家接到孩子后才发现,原来当时瑞奇并没有课,而是自己开车到海边,坐在车里吃零食,刷短视频。
重点是,被发现后他并不觉得自己有错,认为只是一件小事。
理直气壮地表示:“我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照顾好自己。”
珍妮暴怒:“我懂,因为我也渴望。但我没有时间,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因为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我们的孩子,要当个随时待命的妈妈。”
“我也想坐在我的车里吃薯片,刷视频,但我没有那么做,因为我要当一个大人。”
男人不会觉得羞愧,男人永远能自洽。
“我不给予支持,是逼迫你放弃工作回家,是给你更多机会和时间与孩子相处,做一个被孩子需要的好妈妈。”
两个家庭的两个男人,在逃避、推责、甩锅的操作上,顶峰相见。
他们潜意识天然地认为,一切都服务于我。
并永远觉得:我没有错,我比其他男人做得好多了。
(“无论如何都别为任何事道歉。”大概就是他们真实的人生信条。)
他们没出轨,不家暴,不酗酒也无不良嗜好,但会以爱之名,做尽利己之事。
在婚姻里,温水煮青蛙,把女性牢牢地捆绑在“母职”的十字架上烘烤。
让女性天然的责任感和愧疚感,成为比忙碌疲惫更灼热的烈火。
《都是她的错》,从家庭事故,延伸到婚姻故事,又拓展到社会议题。
“All her fault”,不只是男性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站位,还是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追责。
孩子丢了,夫妻召开记者会寻子。没有记者询问作为父亲的彼得关于孩子的一切。
反而作为母亲的玛丽莎,却要被追问:“孩子丢的时候,你在哪里?你在干嘛?”
就因为带走孩子的是珍妮雇佣的保姆,珍妮就要面对网暴。
“难道她不在乎谁照顾她的孩子吗?”
“她给孩子找保姆,就是为了自己出门逍遥。”
母亲,是一种处境。
不论她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女性。
更残酷的是,个人有所成就和话语权的职场妈妈在育儿中遇到问题都会天然地被追责,都是她的错。
那么,可以想象,整个社会和家庭能给全职照顾孩子的母亲多少理解?
所以,在男性自私、冷漠、精于算计的世界之外,她们愿意感同身受,为对方伸出双手。
男人会说,都是你的错。
朋友会告诉你,你只是一个人,而不需要是一个完美的人。
当中产“完美婚姻”的包装被一层层撕掉,婚姻的真相大概如玛丽莎的坦言。
“我最喜欢儿子的一点,就是可以拿他当借口把你赶走。
我们结婚越久,我就越喜欢你不在的时候。”
看到结局,会发现,片名《都是她的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因为,根本不是她的错。
片子除了让人看到婚姻的真相,也看到一个自私男人的真实成长——习惯了让一切喂养我。
彼得的自私,自大,控制欲,早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有端倪。
10岁的他,开玩笑时绊倒了亲弟弟,结果导致弟弟昏迷,终身残疾。
结果,他把这个“秘密”藏了大半生。
让妹妹误以为是自己的过失,而几十年来活在愧疚之中。
而彼得,与弟弟妹妹一起生活,不是因为觉得自己有错,而是享受着能给予、被需要的上帝错觉。
说到底,不是家人需要他,是他太需要“他人的敬仰”,哪怕食腐为生。
所以,还是那句话,看人一定看底色。
别只看他为你做了什么,看看他如何对待身边的亲密关系和社会关系。
答案,早就藏在他活过的痕迹中。
《都是她的错》,也充分展现了阶层的残酷,与人性的灰度。
同样是关于感官的遗传病,出身贫穷的保姆凯莉就被称为精神病;而出生于中产家庭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就被夸赞有天赋。
剧中严谨正义的警察,会为患病儿子争取特殊教育的机会而帮人销毁证据。
而一个母亲,随时可以为孩子成为“杀人犯”。
人性面前,好人与坏人的简单定义太单薄。
可这偏偏,就是人生。
推荐大家都去看看这部剧。
不剧透太多,但“悬疑”的精彩,反而是最不重要的部分了。
来源:伊姐看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