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短剧出海从初期的流量争夺转向深度运营,行业正迈入品牌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呈现出百花齐放、多维竞争的格局。中新经纬研究院与国家广告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5中国品牌出海系列报告第7期《中国短剧逐浪全球》显示,短剧出海正从以字幕翻译+渠道投放为主的粗放式扩张期,转
中新经纬11月28日电 题:短剧出海换挡,从流量扩张转向品牌深耕
作者 皇甫宜川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随着短剧出海从初期的流量争夺转向深度运营,行业正迈入品牌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呈现出百花齐放、多维竞争的格局。中新经纬研究院与国家广告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5中国品牌出海系列报告第7期《中国短剧逐浪全球》显示,短剧出海正从以字幕翻译+渠道投放为主的粗放式扩张期,转向以品牌化运营+技术赋能+本地化深耕为核心的理性突围期。
笔者认为,这一转型不仅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也是市场环境倒逼与部分从业者着眼长期竞争力的主动选择。一方面,短剧出海在经过了粗放的流量模式后,成本压力和盈利困境都在增加;另一方面,海外用户对内容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过去屡试不爽的“霸道总裁+狼人”的模式已然失效,迫使行业从“流量扩张”转向“品牌深耕”。谁先完成这种转变,谁就可能成为下一轮的赢家。
这一转变也标志着中国短剧出海正朝着更健康、更具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短剧出海的竞争,将是本土化、技术赋能与运营能力的综合竞争。对于从业者而言,这意味着更高的门槛和更复杂的挑战。但是,这可能也是中国短剧出海可持续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未来,那些拥有强大资本、技术实力和战略意识的头部平台,通过构建生态和品牌,最有可能成为市场的主导者。不过,那些能够做好本土化、在垂直内容领域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或者以极高运营效率实现成本回收的中小企业,同样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品牌深耕”时代,构建坚实的护城河对于一家企业来讲至关重要,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企业在内容、技术、运营和生态协同等诸多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难以被模仿的复合优势。
例如,部分领先平台开始借助AI(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剧本本地化生成与多语种智能配音,显著提升内容适配效率;同时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不断优化内容投放与互动策略,增强用户粘性。这一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从过去“流量扩张”时代的“短跑”到“品牌深耕”时代的“马拉松”的转型——需要企业具备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在内容、技术、运营与生态协同等方面持续融合、迭代与升级。
尽管护城河的构建充满挑战,但它已成为短剧出海企业必须面对且持续投入的系统工程。唯有如此,企业方能在全球市场的激烈角逐中行稳致远,实现从“出海”到“长红”的跨越。(中新经纬APP)
来源:中新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