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部剧里16岁的小花演离婚律师,穿着高跟鞋在法庭上踱步,台词念得字正腔圆,可眼里的青涩藏不住被对手质问时下意识抿嘴的小动作,分明还是个没经历过社会摔打的孩子。弹幕里满是像偷穿妈妈西装的中学生,连导演都在采访里承认确实有点接不住戏,但流量在那。
让未成年演成年的角色真的好违和。
扎眼15岁演员演30岁职场女性,稚嫩的脸上强装沧桑,连喝咖啡都像在偷喝大人的饮料,这种强行催熟的违和感到底在糊弄谁?
最近一部剧里16岁的小花演离婚律师,穿着高跟鞋在法庭上踱步,台词念得字正腔圆,可眼里的青涩藏不住被对手质问时下意识抿嘴的小动作,分明还是个没经历过社会摔打的孩子。弹幕里满是像偷穿妈妈西装的中学生,连导演都在采访里承认确实有点接不住戏,但流量在那。
更离谱的是古装剧里的少年太后14岁演员戴着沉重的凤冠,要演出权倾朝野的狠厉,可眼神里的茫然骗不了人,拍赐毒酒的戏时手都在抖。编剧解释为了贴合角色少女掌权的设定,可观众看得出那不是少女感,是对角色完全没理解的空洞。这背后藏着行业的畸形逻辑,用未成年演员的流量换热度,却忽略表演的核心是共情。
30岁的职场疲惫,40岁的婚姻困境,需要人生阅历打底,就像让没吃过苦的孩子演乞丐,再装也不像,不是演技不够,是人生还没到那一页。有老戏骨说得实在,18岁就该演18岁的热烈,30岁再演30岁的复杂拔苗助长的表演,既毁了角色也耽误了孩子。
观众要的不是年龄反差的噱头,而是看到角色里的真实,15岁的清澈,30岁的沉淀,各有各的动人。你见过最违和的角色是哪个?或许该明白表演的真谛不是演得像,而是活得透,让未成年演不属于他们的人生,就像给青苹果刷上红漆,看着熟了,咬下去还是涩的。
来源:老戴爱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