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廷如何抄家?别被电视剧骗了,可不只是 “搬箱子”这么简单

西瓜影视 港台剧 2025-11-28 12:06 1

摘要:在古装剧里,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皇帝一声令下:“抄家!”,官兵们气势汹汹地冲进官员府邸,接着便是翻箱倒柜,抬出一箱箱金银财宝……

在古装剧里,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皇帝一声令下:“抄家!”,官兵们气势汹汹地冲进官员府邸,接着便是翻箱倒柜,抬出一箱箱金银财宝……

然而,历史上的抄家远非如此简单粗暴,毕竟,古代的权贵们个个深谙 “财不露白” 的道理。

尤其是那些来路不正的巨额财富,更是藏得严严实实,哪那么容易让你随便搜到?

朝廷要想真正治住这些人,光杀头不够,还得把他们的家底连根拔起,既让他们失去反抗的资本,又能把财富收归国有,一举两得。

所以说,抄家从来都不是简单的 “惩罚”,而是皇权手里的一把利器,既用来震慑官场,又用来 “创收”。

这也注定了它的流程必然细致到 “挖地三尺”,绝不可能是电视剧里那样草草收场。

一、抄家的底气:从连坐法到皇权工具

要聊抄家,得先说说它的由来,早在先秦时期,“连坐法” 就为它埋下了伏笔。

《商君书・赏刑》里写着 “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 身及子孙”,意思是官员要是犯了王法,不光自己遭殃,子孙后代也得跟着受罚。

这就是抄家的雏形——一人犯重罪,全家都跑不了。

这套制度一用就是几千年,直到封建王朝结束才退出历史舞台。

为啥历朝历代都离不开它?核心原因就两个:一是打击权臣豪强,巩固皇权;二是填补国库,解决财政难题。

国库空虚怎么办?

汉武帝北击匈奴,文景攒下的家底三年见底,于是盯上富商、豪强;明末辽东战事,军饷发不出,崇祯帝红着眼找“肥羊”。

抄家,成了最立竿见影的“财政补丁”,既杀一儆百,又不用加税惹众怒,一举两得。

所以,抄家可不只是一场简单的惩治罪臣的手段,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环环相扣的“精准清算”。

二、抄家现场:挖地三尺、不留死角

电视剧里的抄家,官兵们翻几下箱子、抬走几个柜子就完事了,但真实的抄家,核心原则是 “彻底清查”——

只要是属于这个家族的东西,不管藏在明处还是暗处,都得找出来;不管是有形的财物,还是无形的权益,都得算清楚。

那么,假设你是一名古代负责抄家的官员,具体都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封门——苍蝇都别想飞出去。

《大明律》就写道:“抄家时,先锁拿家属仆役,隔离审讯,防其转移财物。”

官兵上门后,首先会把家里的主人、家属、丫鬟、仆人全部控制起来,分开看管,不准互相说话——

这是为了防止他们串供,隐瞒藏钱的地方;同时也是为了防止有人趁乱携带金银珠宝逃跑。

然后会逐个审讯,问家里的财富都藏在哪、有没有转移出去、有没有寄存在别人名下。

比如明朝抄贪官严嵩家时,光是控制的家属仆役就有几百人,挨个审讯了好几天,才摸清了严嵩藏钱的大致方向。

要是不先把人看住,哪怕只有一个人跑了,或者通风报信,之前的功夫可能就全白费了。

其次,拆房——每一块砖都要“开口说话”。

《宋刑统·断狱律》就提醒:“凡官员宅第,必验梁柱中空、墙壁夹层。”

古代权贵藏钱的花样太多了:有的在墙壁里砌夹层,有的把柱子挖空,有的在院子里挖地窖,甚至还有人在假山、池塘底下,佛像肚,甚至腌菜坛里藏钱。

所以抄家的官兵手里,除了搜查的工具,还有锤子、凿子、铁锹这些 “破坏工具”——怀疑哪里砸哪里,一点都不心疼。

地窖是明清贪官最喜欢的藏钱地点,因为深埋地下,不容易被发现。

乾隆年间,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案发,官兵在他家里的地窖里,一下子就起获了四万八千两白银 —— 这可不是小数目,要是没挖地窖,这笔钱就被瞒过去了。

除了墙壁、地窖这些大地方,权贵们还会把小件的珠宝、首饰、银票藏在日常物品里,比如书籍、字画、家具里。

有个明代官员,把银票卷成细条,塞进毛笔的笔杆里,结果还是被官兵发现了。

到了清代,搜查更细致,连桌子腿都要拆开看是不是中空的。

看来,抄家这活儿,真的要胆大心细。

接着,追查田产与商业资产——连“借条”都不放过。

古代的权贵,财富可不只在宅子里,更多的是田产、商铺、钱庄存款这些 “不动产” 和 “隐形资产”,所以抄家抄完宅子,下一步就是追查这些资产。

首先是田产。

官兵会把抄出来的地契整理好,一一核对真伪,尤其是要追查那些 “寄名田亩”——也就是挂在别人名下的田地。

其次是商业资产。

对于官员开办的商号,会直接查封,清点货物、账本,把商号的资产全部没收。

有的贪官会把钱存在多个钱庄,用不同的化名,官兵就会拿着名单,挨个钱庄去查,只要能对上身份,不管存了多少,都要取出来。

当然,连借条也不能放过。

借条被视同可以变现的债权,随其他金银田宅一起编入《查抄清单》,性质上属于“赃债”。

再由官方出面“代征”,但只限“确有其人、确有其数”的债权。

最后,刑讯逼供 + 奖励告发——榨干最后一分钱。

就算前面四步都做完了,官府还不放心,总觉得还有漏网之鱼。

这时候就会对主犯的家人仆从进行逼问,撬不开嘴就上刑,总之要问出藏钱的地方。

除了刑讯逼供,官府还会鼓励老百姓告发,举报情况属实就能瓜分部分脏银,属实诱惑很大。

抄完以后——断的不只是财,更是“根”。

如果说前面的流程是 “抄财”,那抄家之后的事情,就是 “抄人”——

不光要夺走当下的财富,还要毁掉整个家族的未来,真正做到 “斩草除根”。

古代读书人最大的梦想就是科举入仕,一旦考中功名,不仅自己能当官,还能荫及子孙,但抄家之后,这一切都会被清零。

抄家之后,家属的下场往往都很凄惨。

轻则流放三千里,被发配到边疆苦寒之地,一辈子不能回来;重则沦为 “官奴”,被卖给其他官员当奴隶,或者送到宫里做苦役。

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最宠的固伦公主,仍被削爵,软禁空宅;女儿削发为尼,青灯古佛了残生。

“皇亲”二字,在抄家面前都不值一提。

来源:夜半读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