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破240万!《傩戏2》引爆非遗短剧热,00后成传承主力军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7 01:02 1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

文丨侃侃

编辑丨小七

距《傩戏2》开播还有一周,预约量就冲破了240万。

这数据放在整个短剧圈都相当能打,更别说它讲的还是“傩戏”这种听起来有点冷门的非遗文化。

前作《傩戏》5亿播放量的底子摆在那,非遗短剧能火到这份上,是很多人之前没预料到的。

我翻了抖音刚出的《2025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才发现这不是偶然。

过去一年里,平台上新增的国家级非遗视频有2亿多条,每天都有好几万场非遗直播。

更关键的是,年轻人成了主力军,发布非遗视频的00后数量涨得飞快,30岁以下的非遗传承人也多了不少。

以前总觉得非遗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得端着看,现在才发现,年轻人一接手,立马换了新模样。

《傩戏2》里的女主沈昭就是个例子,她没像老辈那样被动守着傩戏,反而拉小队、拍视频,硬生生把这门老手艺推上了国际舞台。

这种“主动出击”的传承方式,比单纯说教管用多了。

AI技术也帮了大忙,现在好多创作者用AI做特效、编剧情,把昆曲、唢呐这些非遗元素融进短剧里。

数据里说AI非遗视频涨了上千倍,这背后其实是年轻人在用自己的语言解读传统

我刷到过一个00后用AI动画做傩舞分解的视频,评论区全是求教程的,这种传播效果,以前想都不敢想。

年轻人的热情摆在这里,平台自然不会错过机会。

抖音、快手这些大平台都推出了非遗扶持计划,流量倾斜、奖金激励,啥招都用上了。

抖音的“万象短剧”计划专门盯着非遗题材,从梆子戏到萨满文化,覆盖了六大类。

快手更直接,帮非遗创作者对接商业资源,让他们能靠这个赚钱。

本来想吐槽是不是又炒冷饭,但看了几集《傩戏2》才发现,这次是真的用了心。

剧中沈昭跳的“北斗七星步”“九州步”,都不是编的,全是从真实傩舞里扒出来的动作。

傩戏这东西,起源于商周时期的驱傩活动,流传了几千年,能在短剧中被还原成这样,挺难得的。

另一部《瓦氏夫人:杀倭令》更狠,直接取材真实历史。

57岁的瓦氏夫人,丈夫儿子都没了,还主动披甲抗倭,那句“不为功名,只为百姓”的台词,我看的时候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史料里说她当年治理田州时兴修水利、开办学校,这些细节剧里都有体现,这种把历史搬上屏幕的做法,比单纯讲大道理更有感染力。

这些剧最打动人的,是它们没回避传承的困境,《傩戏2》里有个情节特别真实:线上刷傩戏视频的人有三千万,线下看演出的观众却没几个。

还有偶像演唱会挤掉傩戏节、有人在国际上偷非遗名头这些事,都是现实中非遗传承要面对的问题。

如此看来,这些剧不只是在讲故事,更是在替非遗“发声”。

现在好多非遗短剧都开始找传承人当顾问,《一梦枕星河》讲苏绣,就请了国家级传承人来指导,剧中的刺绣手法没一点掺假。

这部剧后来还上了星,市占率超过20%,足以说明观众认这种“真东西”。

非遗不是用来“供奉”的,是要让人看得见、喜欢上的,短剧刚好做到了这一点。

它用强剧情抓住观众,再把非遗的内核悄悄融进去。

《我的归途有风》讲非遗美食,播完后好多人跑去打卡剧中的小吃,《锦衣巷》带火了川剧体验,线下预约排到了下个月。

很显然,非遗短剧的价值不止于流量,它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了传统,让老手艺有了新出路。

240万的预约量,本质上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可。

未来如果能少点套路、多点真诚,把更多非遗故事拍好,这股热潮肯定还能持续下去。

毕竟,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贝,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全球季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