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枭起青壤》迪丽热巴聂九罗演“病人”还是在演“美妆博主”?
网友吐槽国产剧女主带妆起床
近期热播剧《枭起青壤》中聂九罗从病中醒来,苍白的面容上却奇迹般地保持着卷翘的睫毛与饱满的唇色——这一幕出现,引发了观众如潮的批评。不只是这一部剧,从古装美人戴着繁复发饰安然入睡,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女战士妆容一丝不苟,“带妆起床”已成为国产剧中一道刺眼的风景线。观众们困惑不已:我们的屏幕,何时失去了那些属于生活的、真实可触的“呼吸感”?
这种对视觉完美的执念,本质上是一种创作上的懒惰与审美的贫困。当制作方将演员形象禁锢在“视觉安全区”内,用千篇一律的精致妆容替代角色应有的状态变化,叙事逻辑便成了最先牺牲的代价。人物不再是活生生的、会疲惫、会狼狈、会有瑕疵的个体,而变成了移动的精修图片。一个在病中、在晨起时都保持完美妆容的角色,如何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屏幕内外,仿佛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墙——墙内是虚假的完美,墙外是真实的、充满烟火气的生活。
这种对“完美形象”的病态追求,暴露出国产剧创作中“偶像包袱”碾压艺术真实的顽疾。当资本将演员视为流量工具,将剧集视为商品而非艺术品时,制作方便陷入了一种荒谬的思维定式:观众要的不是真实,而是幻想;不是生活的质感,而是虚幻的完美。于是,战场上不会脱妆,病痛中不会憔悴,灾难中不会肮脏——所有的人类自然状态都被精心修饰、层层过滤,直至失去最后一丝生机。这种创作逻辑,本质上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也是对艺术规律的背叛。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视觉暴力背后,是整个创作链条的集体妥协。演员不敢以真实面目示人,担心破坏“偶像形象”;导演屈服于资本逻辑,将视觉安全置于艺术真实之上;制作方则迷信于数据与流量,将角色状态塑造让位于工业化流水线妆容。在这样的生态中,艺术创作的初心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对市场安全的病态追求。最终,演员成为了这种畸形审美的替罪羊,承受着本不应由他们独自承担的骂名。
反观那些被观众反复回味、奉为经典的影视作品,恰恰是因为它们敢于拥抱生活的真实。《父母爱情》中安杰随岁月流转的容颜变化,《琅琊榜》中梅长苏病弱身躯与憔悴面色的真实呈现,《山海情》中水花那被风沙雕刻的面容与粗糙的双手——正是这些不完美、这些生活的痕迹,让角色有了血肉,让故事有了温度。艺术从来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呈现。
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呐喊:“我们要的不是素颜丑,而是符合情境的呼吸感!”这呼声背后,是对虚假的厌倦,对真实的渴望。当我们的生活充斥着滤镜与美颜,当真实的面孔在社交平台上成为稀缺品,影视剧本应成为抵抗这种视觉异化的最后堡垒,而非同谋。
国产剧需要的不是更多精致的妆容,而是敢于直面生活真实的勇气。只有当我们的屏幕重新拥抱那些清晨的凌乱、病中的憔悴、战场的狼狈,只有当角色重新获得作为“人”而非“偶像”的尊严,我们的影视作品才能真正走进观众心里,建立起与这个时代对话的能力。
生活的诗意,从来不在虚假的完美中,而在真实的褶皱里。我们的影视创作,是时候该卸下那层厚重的妆容,重新呼吸了。
来源:魔都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