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洗脑席卷全球 手机在手根本停不下,爽点公式为何全球通杀?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7 22:49 1

摘要:不同的国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地域外壳的差异,但是短剧的套路却一点都不陌生,美国短剧里的男主上一秒还穿着囚服在监狱里擦桌子,下一秒就突然翻身变成隐性富豪,豪车一停,金卡一刷,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大家好,厉叔的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为什么一边说短剧剧情土味,无脑,一边还在持续爆火甚至走向海外。

短剧是真的洗脑,明明知道剧情土味、无脑,但是刷到了眼睛就无法从屏幕上移开,总想知道后面的剧情发展。

这种令人上头的短剧不只是在国内流传,在国外也是如此。

不同的国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地域外壳的差异,但是短剧的套路却一点都不陌生,美国短剧里的男主上一秒还穿着囚服在监狱里擦桌子,下一秒就突然翻身变成隐性富豪,豪车一停,金卡一刷,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日本短剧里,女主在公司被前辈各种使唤、欺负,气愤压抑的让人喘不来气,但是画风一转,女主直接给了这个职场狗腿前辈一个清脆的耳光,整顿职场的韵味迎面而来。

在印尼这边则是熟悉的偶像剧情节,女主刚下车就一个崴脚摔倒直接45°滑进男主的怀里,上演了一场霸道总裁爱上柔弱女生的爱情戏码。

这些短剧里的情节,像是从同一本地摊文学的模板里拎出来的,不仅逻辑化简单,人物脸谱化,台词密集,爽点突出,但偏偏这种土味影视,全世界都爱看,那边的贸易战在新闻里打的热火朝天,短剧却在手机里从另一种意义上实现了“文化大统一”。

短剧在全球的兴起似乎是不可阻挡的,有数据显示,国内短剧的市场规模在去年就已经超过电影院,成为了新一代的“吸金王”,海外对短剧的追捧更加猛烈,今年上半年,短剧的相关收入超过10亿美元。

谷歌对短剧的预测更加夸张:按照现在的趋势下去,2026年底,预计全球短剧市场有望达到60亿美元,甚至可以和《阿凡达》《复仇者联盟4》两部大片加起来的票房相提并论。

短剧在全球各地区的收入分布,增长最快的是美国,热映榜单上的那几个典型的短剧主题,绕来绕去还是离不开首富、豪门、离婚、复仇这几个关键字。

谷歌和YOUTube对这些热门的短剧做过分析,发现这些短剧内容都极度统一,和国内爆款的标题区分度不大,顶多就是换了演员和场景,只不过他们的剧情会更美式一点,把赘婿换成狼人、吸血鬼,把家庭矛盾塞进郊区的别墅或者咖啡馆里,国内爱用“泼水”来发泄情绪,欧美短剧里就换成泼咖啡,短剧的外壳、气质都换了但是内核还是那熟悉的土味套路。

短剧之所以可以在美国发展的如此迅速,是因为运营的底层模式很熟悉。

美国娱乐榜单上冲在最前面的RealShort,采用的就是国内短剧的那种套路,前面的几级免费,用各种狗血悬念的剧情来引起你的情绪,到了精彩部分就开始收费,这个平台类似于国内的短剧平台,打开方式直接,短剧被拆分成几十个几分钟的“付费节点”,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

除去美国之外,短剧的另一大市场是日本,日本的短剧画风与国内的大差不差,只不过日本的短剧更倾向于在办公室里,短剧里的办公室隔间密密麻麻,看起来气愤就十分压抑,下属加班到深夜,被上司当众数落,画面一转,下一秒就是反击场面,辞职信摔在办公桌上,杯子摔在地上,紧接着就是一记干脆利落耳光,整顿职场的情绪被上演到了极致。

这些故事情节本身并不复杂,却暴露出了一些日本职场的现实问题,超时加班、职场霸凌、年龄与性别的偏见,这些问题被夸张的推送到一个个短剧里面,很多观众在通勤的地铁上刷完一集,关上手机又回到了现实是生活中,短剧成了一种低成本的情绪出口。

还有一些短剧增速快的地方,例如印度、印尼、巴西等国家,但是他们大多都是被中国的短剧平台推着走,主流产品是直接使用中国的短剧,加上当地的配音或者字幕,这种“译制剧”和自成体系的印度电影相比差了一大截,但是在移动网络高速下沉的时代,先吊起用户的胃口,在慢慢的迭代内容也是一种常见的商业做法。

短剧能够在全球飞速发展,依靠的不只是便宜和高频上新,剧情背后隐藏着统一的逻辑,就是尽可能的把现实中的矛盾放大,然后再用极端的方式解决。

短剧里无论是社会阶层的矛盾、性别矛盾还是上下级矛盾,都被刻意推向冲突的顶点,然后再配上一个看得人血压飙升的反转瞬间,前一秒还窝囊的不行的主角,下一秒就站在了顶峰,这种极具情绪和反转的爽点,无论是在中国的县城、美国的郊区还是日本的通勤车厢里,都能瞬间点燃人们的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无法做到一夜翻身,只能按照已有的规定来回打转,而短剧的作用就是用这种短平快的方式把这种情绪集中起来然后放大,最后迅速在社交平台上传播出去。

短剧拍摄的资金在这种运营模式里流动的也更加迅速,行业内部常常用一句话来概括短剧:三分拍,七分投。短剧的画面不一定要精细,剪辑也可以不用那么讲究,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把爽点打开,把矛盾堆满。

相比于短剧,传统的影视动不动就需要几亿元的投资,从选角到拍摄就要花掉大半年,再加上后期的制作和宣传,时间上的花费就会更长,好不容易都弄完了,能不能回本,还要等到影院上映,在后续票房和版权里慢慢验证。

短剧则不需要这么复杂,一集一分钟,大概八十集左右,从开机到杀青,如果团队默契的话,十天左右就可以拍完,拍摄成本也不高,国内差不多十万人民币,海外的制作成本也就是在20万美元左右。

成片出来以后,团队会把整部剧拆成一堆段切片,先发送到各大平台上做一次小规模的测试,看完三秒还在的,继续推;看到某个片段完播率、评论互动率开始抬头,就果断加大投放,把预算砸到这条线上。

相比于高投入、慢工出细活的传统电影艺术,短剧的制作甚至可以使用AI来顶替。

前期影片制作完成以后,到了后面的投放环节,短剧团队需要从大部头成片里抓出一堆“炸点”切片,以前全靠人工一帧一帧看,现在可以让模型自动识别情绪高峰,自动抽取那几秒最抓人的表情和动作,再一键生成横版、竖版、不同时长的广告素材。社交平台、应用商店、搜索页面,全都能覆盖。

对海外用户而言,很多人第一次撞见短剧,是在刷 Google 生态里的内容。大致估算,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用户是通过这种渠道被“抓”进来的。背后是 AI 在算谁更可能点开、谁更愿意付费、哪一类人会在第几集掏出银行卡,这些都被埋进算法的推荐逻辑里。

很多人现在刷短剧,还保持一种“偷偷看”的姿态,通勤路上戴着耳机,躺在床上拉起被子,屏幕里的豪门秘史和复仇爽文一集接一集往下滚,聊天的时候又装作从来不点这类内容。短剧行业那边的脚步却没有停,不只在追求“土味炸裂”,也在试着往更精致、更细分的方向拐。

厉叔认为,短剧爆火的原因是因为它更能发泄出观看者的情绪,而且相比于传统电影艺术拍摄时间较短,成本更低,拍摄更简单,对此你们认为呢?

来源:玉堂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