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播前因一句“与《许我耀眼》不是一个赛道”的回应引爆热搜,《新闻女王2》作为年度爆款港剧的续作,自筹备起就自带关注度。
哈喽,大家好,今天小墨就来聊聊《新闻女王2》:收视破135万却遭吐槽,TVB职场剧的高光为何难延续?
开播前因一句“与《许我耀眼》不是一个赛道”的回应引爆热搜,《新闻女王2》作为年度爆款港剧的续作,自筹备起就自带关注度。
作为优酷与TVB联合出品的无线台庆剧,它沿用佘诗曼、黄宗泽等原班人马,开播即拿下香港收视冠军,最高收视达20.9点,豆瓣开分也与第一季持平,保持在7.9的高位。
但追完大结局后不难发现,这部剧虽延续了“爽感”,却在新闻专业主义的表达上逐渐跑偏,高开低走的争议背后,是职场剧理想与现实的艰难平衡。
升级的阵营博弈
相较于第一季聚焦SNK电视台内部“文家军”与“佐治党”的派系之争,《新闻女王2》的叙事格局明显拓宽。
导演钟澍佳透露,续集筹备历时一年多,核心是展现传媒行业的多元变革。
剧中几位女主的身份转变构成了最大看点,文慧心跳出SNK,收购网媒“公开平台”变身执棋人。
张家妍晋升副总监,从“政斗小白”成长为职场博弈高手,许诗晴入职政府新闻处,体会“铁饭碗”背后的权责压力。
刘艳自主创业,在网媒赛道艰难突围, 新角色的加入更激化了矛盾,黄宗泽饰演的SNK新总监古肇华,作为新闻门外汉,将“流量、数据、广告”奉为圭臬,完全无视新闻伦理,与坚守理想的女主们形成尖锐对立。
这种设定让剧集跳出单一职场斗争,延伸到传统媒体与新潮网媒、资本逻辑与新闻理想的全方位碰撞。
剧中“抢独家、斗资源、暗合作”的情节张力拉满,元朗大厦倒塌案中各方争分夺秒抢新闻的场面,真实还原了传媒行业的残酷竞争生态。
现实向选题亮眼,陷“温情大于专业”困局
《新闻女王2》的一大亮点的是对现实题材的敏锐捕捉,诸多案件都有明确原型支撑。
影视行业劳资压榨案改编自真实的剧组安全事故,剧中剧组为节省成本忽视安全规范,导致升降平台倒塌,这一情节被业内人士证实是行业常见隐患。
SNK借厂房给受灾对手的剧情,呼应了1987年TVB援助火灾后亚视的真实历史。
更令人惊叹的是“神预言”情节,开播当天元朗大厦倒塌案,与现实中当日发生的大厦坍塌事件重合。
剧中小孩哥发现海底炸弹的剧情,也与此前香港鲗鱼涌工地挖出二战遗留炸弹的新闻高度契合。
AI主播侵权案更是直击当下热点,SNK利用文慧心过往影像合成AI主播,引发的法律争议,与现实中演员温峥嵘的AI人像维权风波形成跨次元呼应。
但这些优质选题,最终却陷入“温情叙事冲淡专业表达”的困境。
TVB标志性的“煮面和解”“家人至上”套路再次上线,新闻调查往往变成“情感攻坚”:影视行业压榨案中,知情者在女主们的煽情攻势下打破“封口令”。
元朗大厦倒塌案里,工人因担心“被儿子当成坏人”就主动坦白砸坏承重墙,却完全忽略赔偿责任等现实考量。
更值得商榷的是,张家妍将工人的忏悔录音交还家属,以“保护隐私”为由隐瞒关键线索,这一行为看似温情,却违背了新闻媒体对公共事件真相的披露责任,剧集对此也未给出合理交代。
这种“情感优先于专业”的处理方式,让新闻职场沦为大女主高光的陪衬。
理想主义褪色,爽文套路消解深度
第一季《新闻女王》之所以成为爆款,不仅在于职场斗争的精彩,更在于其对新闻价值的深度挖掘。
但第二季却逐渐沦为“大女主爽文”,反派设定简单直白,古肇华的资本逐利、唐芷瑶的营销号乱象,都是一眼可见的“靶子”,女主们只需凭借“嘴炮”和主角光环就能轻松取胜。
这种叙事简化了新闻理想的实现路径,缺少了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挣扎与博弈。
观众想看的是新闻人如何在资本裹挟、利益诱惑中坚守底线,如何通过严谨调查、多方求证劈开荆棘,而非编剧赋予的“隐形翅膀”。
剧中四位女主“面不和心和”的互助情谊虽凸显了女性力量,但也让职场斗争失去了复杂性,新闻专业主义的深度被弱化,最终变成“时装宫斗”的升级版本。
来源:聆听娱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