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3分钟一集、三四个小时就能刷完一部,快节奏、多“爽点”、大流量的短剧,正渗透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这篇文章不到四千字,你可能需要花费15分钟读完。
也就是,大概五集短剧的时间。
1-3分钟一集、三四个小时就能刷完一部,快节奏、多“爽点”、大流量的短剧,正渗透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出门坐电梯,旁边大爷手机里传来“女人,你已经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通勤路上,一站地铁的工夫,邻座手机里炮灰女配已经完成逆袭;下班后打开视频app,弹出一句“我重生了”……
对这一切习以为常的,不只你一个人。截至2024年底,我国微短剧用户达6.62亿。
微短剧产业进入爆发期。
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电影票房。有预测称,2027年产业规模有望超过千亿。
“腾爱芒优”、中国电影、华谊兄弟等娱乐集团前后脚入局,百度、京东、小米等互联网巨头也跨界而来。
一片蓝海,中部六省跃跃欲试。
[1]全员入局
时间倒回30年前,浙江东阳县的横店还是一个无名小镇。
直到1996年,“广州街”开建。
这个再现了1840年前后的羊城和香江的影视基地,是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的取景地,
后来又诞生了《潜伏》《伪装者》《长津湖之水门桥》等著名影视作品。
2000年,横店宣布对影视剧组免费开放。商机和人气纷至沓来。
横店现在已经是亚洲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
影视业的兴旺带来了经济的繁荣。
2023年,横店在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位列24名。
▼2025春节期间的横店影视城广州街·香港街风情。图/视觉中国
横店珠玉在前。
微短剧的风口来临,各地早早瞄准“竖店”。
那么,哪里最盛产“霸总”?
——北京。
DataEye剧查查发布的榜单显示,北京是2025中国微短剧产业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
有“横店”加持的金华,却只排到了第13位。
分野背后,是微短剧对影视行业既有的生产和分发逻辑的冲击。
一来,微短剧多改编自网文故事,具有大量网文IP与作者储备的内容平台,如北京的点众科技、中文在线,掌握着更大的话语权。
二来,短剧适配的是互联网的分发逻辑,利用算法将剧集精准推送到用户个人,正是抖音、快手等巨头的优势所在。
相较以拍摄基地见长的“横店”,在对场景依赖更低、对内容IP和平台依赖更高的微短剧面前,北京很快占据上风。
强者洗牌之时,一批来自中部的黑马也悄然上桌。
中部有4座城市上榜“2025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综合实力top20”,分别是郑州(第2)、长沙(第9)、武汉(第10)、合肥(第20)。
同时,河南、湖南位列中国微短剧平台方地区分布最密集的十大省份;而中国微短剧承制方地区分布top10榜单,河南、湖北、湖南均在榜。
在这个新兴产业中,中部的专长又各有不同。
河南更像一个“短剧工厂”。
据《河南日报》,河南短剧制播量已连续两年居全国前三,占全国产能约四成。2024年,全省备案微短剧超5000部。
8月,河南开始向上游的内容建设探索——郑州立下目标,要倾力打造百亿规模的“微短剧创作之都”。
▼图/河南日报
湖北瞄准的是中游的内容制作。
去年,占地10万平方米的红莲湖微短剧拍摄基地启动。
今年,武汉长江视听微短剧产业基地、武汉汉江湾竖店影视基地、荆州影视(短剧)产业园等先后投用。
微短剧节奏快、流量周期也短。
湖北这三大基地有一个共同特点:拍摄场景和功能更齐全。
尤其是长江视听微短剧产业基地,涵盖多场景拍摄、服化道工场、影视设备租赁、立项备案、协拍、版权交易、达人经纪、项目孵化等八大功能,可以提供“从策划到成品”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这都为剧组避免了频繁转场带来的成本损耗。
此外,备案和审片的周期,也影响着作品的上线效率。
湖北抓住了这一行业痛点。
《推动湖北省微短剧产业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3+5”审核机制(备案3天、成片审看5天),为作品争取更极致的效率。
▼工作人员正在长江视听微短剧产业基地棚内拍摄影视片段。图/中国光谷
坐拥芒果TV等头部平台的湖南,则将重心放在了下游的内容分发上。
早在2019年,芒果TV推出中短视频内容战略“大芒计划”,构建短剧、微综艺等精品化内容生态。
2024年6月,全国首个黄金档微短剧剧场“大芒剧场”在湖南卫视试播。同年10月,定位微短剧、微综艺、微新闻的短视频平台“新风芒”,发布焕新升级计划。
更多的中部省份也加入了微短剧行业:
安徽上线“开心饭米粒”微剧场,以剧场、专区形式联合播出优秀网络微短剧;
江西实施“繁星”系列微短剧创作计划,并将微短剧、微综艺、微纪录片深度融合;
山西正大力推进"腾讯视频精品微短剧基地"项目。
至此,中部六省,全员入局。
[2]告别“流水线”
微短剧这个蛋糕,似乎越做越大。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编制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预测,2025年全年独立完整制作并上线的竖屏剧约有4万部。
短剧的风,甚至刮到了长剧上。
4月举行的2025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宣告:爱奇艺今年唯一的关键词是“短”。
不只爱奇艺。
今年以来,优酷、腾讯自制的剧集大多被控制在了12集以内,单集的时长也普遍在30分钟以下。
▼小米“围观短剧”APP。图/视觉中国
经典IP如《还珠格格》,也被加入“穿越”“剧中剧”等设定,以短剧《还珠》的形式重新演绎。
随之而来的,是《还珠》引发的一场关于短剧解构经典的争议,以及微短剧产业不得不面对的普遍评价:
“魔改剧情”“不沾边”“抄袭、缝合、重复的主题”“尴尬得让人想抠脚的台词”,靠霸总、逆袭、重生吸引人们眼球、制造“爽感”的微短剧,始终给人“粗制滥造”的感觉。
不可否认,过去的微短剧行业犹如一条巨大的“流水线”,“7天写完一个剧本”“一周拍完100集”再正常不过。
违规短剧剧目和小程序被下架的消息也屡见不鲜。
低质化、同质化,让这片蓝海逐渐变成了内卷的红海。
直到一些改变发生。
今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出“微短剧+”行动计划,将打造一批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优良的优质微短剧作为目标。
内容质量,开始被写进微短剧产业的量表中。
另一个趋势是,微短剧的制作成本正在上升。
两年前,只要你有五六万元的资金,启动一部微短剧不是难事。
但在今年,《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显示,微短剧普通剧集制作成本已普遍上涨至每部40-70万元,投资超百万元的精品剧数量也明显增多。
种种迹象表明,微短剧追求的不再是简单的“爽感”,其制作也开始告别“流水线”模式。
而中部想做的,正是质量更高的精品短剧。
以湖北为例。
湖北当前对微短剧产业的扶持政策,涵盖内容创作、产业基地培育、人才建设、科技赋能和资金扶持等八个方面(简称:湖北省“微短剧八条”)。
微短剧的质量,被直接与现金激励的程度挂钩:
如,在湖北备案立项具有较高水准的原创微短剧剧本,每部可获得最高不超过40万元的资金扶持;
特别优秀或重大项目,每部可获得最高不超过80万元资金扶持;
而在湖北省备案立项并取得《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的优秀微短剧,每部也可以获得最高不超过50万元资金扶持。
同样的,《湖南省广播电视局网络微短剧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也将对微短剧精品生产、融合创新等方面给予重点奖励。
[3]微短剧+
当内容质量成为微短剧的刻度尺,背后的资金、人员、时间投入,让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人们眼前:
这些更精品的短剧,到底可以为地方发展带来什么?
毕竟,哪怕是成千上万部微短剧的规模,也很难被打造成一个支柱产业。
2024年,北京微短剧产值居全国首位,为336亿元。
目前微短剧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二的郑州,曾提出目标:争取到2027年,全市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
显然,相较汽车、大健康等动辄万亿规模的支柱产业,微短剧带来的规模效益十分有限。
大家为何还是蜂拥打造“竖店”?
事实上,短剧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内容生产逻辑,还有文化消费的内容与方式。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一个爆款带火一个省”的例子摆在人们眼前。
2023年,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将大理的慢节奏生活展现于公众视野;
2024年,先是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助力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出圈,又有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山西古建筑。
▼10月2日,新疆喀纳斯月亮湾景区游人如织。图/视觉中国
而微短剧最不缺的,恰恰就流量。
今年上半年,微短剧视频平台红果播放量破10亿的爆款有12部,《18岁太奶奶驾到》《念念有词》等短剧的播放量甚至超过20亿。
动辄上亿的播放量,是短剧最大的优势。
可以直接用于文化IP的传播。
比如,2023年上线的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用文物中国玉壶的第一视角讲述流失文物回归的故事,掀起关于文化归属的探讨。
当下,湖北对微短剧产业的推动中,也更强调对荆楚文化的挖掘与传播。
《推动湖北省微短剧产业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强调,对特别突出体现湖北题材、湖北故事、湖北人物等湖北元素的优秀剧本和完成片,获得的扶持资金还可以在上述最高80万的基础上上浮30%。
▼今年2月,国内首部以湖北省博物馆青铜器文物为灵感来源的精品文旅微短剧《隐秘的盛宴》于武汉开机。图/中国光谷
更进一步的设想,是对文旅的助益。
广西提出,到2025年底实现创作“微短剧+文旅”作品超过100部,要推出一批现象级微短剧作品,通过短剧推广风景,带动打造一批现象级景点(景区)。
广东对微短剧的“变现”需求更实际。
5月发布的《关于推动广东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微短剧+’赋能品牌出海”“微短剧里看品牌”创作计划等规划。
观众一边看剧,一边将剧中同款商品加入购物车的“微短剧+电商”模式,正在广东照进现实。
广东“全球跨境电商三中心”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吴学践曾向《羊城晚报》介绍:
“通过我们的自建平台连接微短剧制作方和品牌商家,定制生产符合海外本土文化特色的微短剧,在剧情里植入商品信息,内容曝光后激发观众的购买欲,最终实现让中国商品‘走出去’的目的。”
只不过,让“内容-流量-消费”的闭环转起来的根本,仍是用好的内容获取更优质的流量。而非本末倒置。
或许,打造“竖城”也不是最终的目的,大家想抓住的,不过是更新的传播形式背后,对城市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