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意人:流放到宁古塔和岭南,哪个存活几率大,余秋雨给你答案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7 15:54 1

摘要:不管是实景拍摄的美不胜收,还是服道化的精致唯美;无论是演员在线的演技还是环环相扣的剧情,都让观众感受到大制作的诚意和品质。

一部《大生意人》,又把观众带回长剧的古典和考究里。

不管是实景拍摄的美不胜收,还是服道化的精致唯美;无论是演员在线的演技还是环环相扣的剧情,都让观众感受到大制作的诚意和品质。

陈晓饰演的古平原,因被人陷害流放到宁古塔,凭借八面玲珑和才华横溢成为众人敬佩的古先生。

他一心想离开宁古塔,找到父亲和自己被陷害之谜,在常四的舍命相助下回到山西。

古装剧中,不乏流放的剧情,大多数是宁古塔和岭南,如果可以选择,这两个地方哪个生存几率更大?

余秋雨的散文《宁古塔》,早已经告诉我们答案。

宁古塔

宁古塔位于如今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是清代东北边疆的重镇。

当时的东北尚未开发,是所谓的“龙兴之地”,封禁森严。

到处是原始森林、沼泽和野兽,加之极寒的气候,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从京城到宁古塔,犯人戴着枷锁步行数千里,加之绝望和无助的心情,常常在途中就不幸身亡。

《研堂见闻杂记》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生存几率极低。走到宁古塔已经丢掉半条命,到达后,还要面临严寒、饥饿和疾病的持续考验,从事最艰苦的劳役,如开荒、挖参、狩猎等,没有自由和尊严,心理极其压抑和绝望。

岭南

岭南主要指如今的两广和海南一带,流放到那里,主要面对的是湿热瘴疠,由热带雨林中蚊虫滋生的疟疾、登革热等疾病往往是致命的。

韩愈被贬潮州时,曾写“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可见其恐惧。

毒虫猛兽和蛇虫鼠蚁对生活构成持续威胁, 文化隔阂和语言不通也是巨大的压力,所谓的“蛮荒之地”让人孤独无比。

但是,相比宁古塔,岭南生存几率更高。

只要熬过水土不服和瘴疠等关卡,生存环境比宁古塔要好。

岭南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劳作也轻松一些,贬谪的官员还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可以读书、交友、甚至办学,苏轼在惠州和儋州就过得相对洒脱。

都是流放,岭南,显然是比宁古塔好上一些,活下去的几率更大。

余秋雨笔下的宁古塔

余秋雨写过一篇散文《宁古塔》,收集在《文化苦旅》中,他的文章让人直观地感受到被流放宁古塔的锥心之痛。

“与杀相比,流放是一种长时间的折磨。死了倒也罢了,可怕的是人还活着,种种残忍都要用心灵去一点点消受,这就比死都繁难了。”

“据李兴盛先生统计,单单清代东北流人(其概念比流放犯略大),总数在一百五十万以上。”

“明宣德八年,一次有一百七十名犯人流放到东北,死在路上的就有三分之二,到东北只剩下五十人。”

“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这些奴隶分配给了主人,主人见美貌的女性就随意糟蹋,怕其丈夫碍手碍脚就先把其丈夫杀了。流放人员那么多用不了,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

流放者中,很多是根本不清楚缘由的无辜者,只因为“株连九族”就遭遇命运的暴击,且毫无还击的可能。

最说不清楚的,往往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不小心就在科考场犯案,一夜之间变成流放宁古塔的犯人。

顺治年间“南闱科场案”中,落第士子传言中举的安徽考生方章钺与主考“联宗”未回避、涉嫌作弊,官员上奏后,顺治帝当即革去正副主考职务并严审方章钺。

方章钺之父方拱乾(时任官员)上奏称联宗是误传,且有据可查,但因皇帝已表态,朝廷为维护其颜面,一口咬定联宗属实。

刑部揣摩帝意拟处死正副主考、作废方章钺举人身份。

不料,顺治帝下旨加重处罚:正副主考斩首,十八名考官(含已逝者家属)绞刑、家产没收、亲属罚为奴隶,八名中举考生杖责四十、家产没收,其父母兄弟妻子全流放宁古塔,这场仅涉嫌疑的案件最终以离谱重罚、牵连甚广告终。

当年,流放宁古塔中有很多无辜之人,比如《大生意人》中的古平原。

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他,因为听闻母亲病重而心焦,却落得“咆哮考场”的罪名,被判流放宁古塔15年。

听上去滑稽至极,却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古平原在宁古塔,靠绝顶聪明和重情重义获得众口称赞,他心心念念的却是离开宁古塔。

为了让儿子离开宁古塔,苏叔河和刘老四先后殒命,无一不彰显着宁古塔的险恶处境。

古平原逃离了宁古塔,他将完成从流放犯人到一代巨商的逆袭。

但是,很多文人志士永远留在那片土地上,他们本来应该有更璀璨的人生。

还是,以余秋雨的句子结尾,纪念那些不屈的灵魂。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

来源:米椒娱乐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