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宾们玩UTV户外越野车,到了场地大家才发现风沙比预想的大,梁淞早有准备带了面巾,何美延见状就问能不能借自己用。梁淞嘴上说着“愿意”,身体却犹豫,只让何美延用帽子挡挡。
作者|莉拉
这季《再见爱人5》的热度,被两个“事变”扛了起来——上一周刚更新的“头巾事变”,以及之前引发全网争论的“保险事变”。
先说说“头巾事变”的来龙去脉。
嘉宾们玩UTV户外越野车,到了场地大家才发现风沙比预想的大,梁淞早有准备带了面巾,何美延见状就问能不能借自己用。梁淞嘴上说着“愿意”,身体却犹豫,只让何美延用帽子挡挡。
等到返程换何美延开车,她没法单手扶帽子挡沙,再次跟梁淞要面巾,这次梁淞干脆直接拒绝。何美延的情绪当场就压不住了,开车时不小心撞了树,梁淞一句“好玩吗?”彻底点燃了战火。
这个小插曲直接让#梁淞何美延头巾事变话题冲上小红书热榜第6,B站热榜也有它的一席之地,以这件事为内容的二创解说视频刷屏了小娱的推荐页。
再看更早的“保险事变”。车崇健在节目里表示,李施嬅生病时他悄悄给对方买了份“大病医疗保险”,随后这话被李施嬅和观察嘉宾质疑“逻辑不对”。
随后节目组补充了真实情况:车崇健买的不是重疾险,是自己名下的储蓄险加人寿险,只不过受益人写了李施嬅的名字。
这个反转让#车崇健送李施嬅的保险是买给自己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阅读量直奔5000万。
一张面巾,一份保险,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把两对伴侣的问题的核心呈现在网友面前,引起了大规模的讨论与共鸣。看着节目里的争执,观众总能想起自己婚姻里的“面巾时刻”和“保险心结”。
作为一档走到第五季的综N代,《再见爱人》为何总能精准触碰婚姻的痛点?
一条头巾没借成,戳中的“配得感”痛点
《再见爱人》最戳观众的点,就在于它的“不悬浮”,每一个引爆讨论的话题都带着生活的烟火气,让观众看完总忍不住念叨“这事儿我家也发生过”。
哪怕节目里的嘉宾是我们平时接触不多的rapper、演员,自带小众职业滤镜,但他们的故事剥去外壳后,终究会落到最实在的婚姻命题上。
这季节目,最先让观众上头的,就是梁淞和何美延这对“对抗路”rapper夫妻。
俩人都搞说唱出身,相识于《中国新说唱》,婚后何美延23岁远嫁,育有三娃,从舞台上的炸场歌手变成了柴米油盐里的全职妈妈,而梁淞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要养活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7口人。
他们完全是靠“吵”出了圈——那不是普通情侣的拌嘴,是带着嘻哈 battle文化的的“语言攻防战”,高密度信息输出+捉摸不透的吵架逻辑,再配上时不时蹦出的英语和手势,直接成了网友们社交媒体二创的绝佳素材。
甚至有网友调侃,也是在离婚综艺里看起了说唱舞台。
梁淞“Come on man!”成了本季节目最有传播度的slogan,也从一开始就让观众窥见了两个人独特的性格特点:梁淞情绪上头就diss,偏被逻辑缜密的何美延全程“点对点回怼”。
但随着节目内容的推进,这一对的观感很快就从纯“搞笑”转向了更复杂的情绪,它涵盖了当下情感关系中绕不开的话题:经济与原生家庭。
转折点就是第三期的“金钱人格标签”环节。当时,两人给对方贴标签,何美延给梁淞贴了“财政大权掌控者”,而俩人都给彼此贴了“节约省钱王”。这个标签像个钩子,把藏在争吵背后的核心矛盾勾了出来——经济地位决定的话语权失衡。
梁淞虽然在形式上把财政大权交给何美延,但吵架时总会翻旧账查开支,一句“钱是我赚的”就能把何美延噎住。
角色互换环节,何美延模仿梁淞的语气喊出“家里我赚钱,我吼什么吼”,这句话戳破了两人关系里的“经济上下位”,也道出了何美延缺乏安全感的根源。
后续与倪萍和蔡明的饭桌谈心,节目组用了“最委屈的”命题,让梁淞何美延婚姻中的核心症结彻底摊开。
何美延表示,梁淞会把自己原生家庭的事当谈资讲给外人听,这让她觉得最隐秘的伤口被当众撕开。蔡明当场直言这是“给她一下子”。
随着“夫妻画像”环节的深入,两个人原生家庭的影响浮出水面。何美延从小父母关系不好,生活不稳定,导致她极度缺乏安全感;梁淞在单亲妈妈身边长大,养成了“经济主导者就该有话语权”的传统观念。
经济地位所带来的“话语权”,原生家庭影响下形成的不同性格、对婚姻的不同态度,在这个环节被串联起来。它们不再是孤立被讨论的命题,而是成为了婚姻问题匣子中的拼图块,合起来才能看到完整的梁淞、何美延。
到了“头巾事变”,梁淞为了自己的造型拒绝给何美延面巾,以及随后谈及“吵架”,在李维嘉面前说“我没有错”,则让他的性格底色进一步展现出来。
就像何美延说:“梁淞总是把自己说的很伟大,但其实甚至连一个头巾都不愿意给我用。我在你这儿配得感多低啊!特别寒心。”
寒心的或许不止当事人,还有在屏幕外的观众。越来越多人开始心疼何美延的“不配得感”——她要的从来不是面巾,是被看见、被尊重的态度。
从“保险事变”到陪伴缺失,李施嬅车崇健“需求错位”的8年
如果说梁淞何美延是“明火执仗”的争吵,那李施嬅和车崇健就是“钝刀子割肉”的消耗。
俩人恋爱8年却迟迟没结婚,李施嬅早就想过组建家庭,可车崇健在经济和情感上,从来没给过她足够的安全感。车崇健在节目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在于,他始终没有真正理解过李施嬅的需求,似乎也从来不够了解自己的伴侣。
这种“消耗”的逐步深入并非完全依靠两人你来我往的互动,而来自于节目组逐步铺叙出来的细节。
“金钱人格标签”环节,车崇健给李施嬅贴了“短视频购物狂”,可李施嬅表示自己消费理性,这个标签暴露了他对伴侣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陌生。
从节目第一期开始,李施嬅多次聊起两人8年恋爱中,无法释怀的,是生病时的陪伴缺失——她眼睛动了四次手术,车崇健一次都没陪过;俩人搬家,车崇健全程当“甩手掌柜”,等李施嬅收拾完直接拎包入住。
“保险事变”就是这种“消耗感”的集中爆发。
这件事引发的舆论分歧,也反应着观众对于两性关系中财产分配的不同态度。
有人认为受益人填伴侣已算真心,但更多人认为,车崇健的这种行为听起来很浪漫,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暴露了车崇健在处理亲密关系和财务安排上的不成熟和不坦诚。
两种观点的碰撞,刚好反映出当代亲密关系中“用金钱表达爱意”的认知差异——对李施嬅来说,问题核心从不是“有没有购买保险”,而是“在我有困难时,对方是否愿意与我共同承担”的安全感承诺。
第五期的角色互换,更是把“陪伴缺失”的问题摆到了台面上。俩人模拟“一方生病”的场景,车崇健的反应还是老样子——让对方“多锻炼”“再坚强点”,完全接不住李施嬅的情感需求。李施嬅给出的回应是:“我要的不是‘加油’,是有人陪我一起面对”。
李施嬅、车崇健这对所展露出来的问题,本质上是需求的错位。
李施嬅对亲密关系的需求从“忠诚”升级成了“平等尊重的两性关系”——她想找个人一起搬家、一起吃饭、一起扛事。可车崇健还困在传统思维里,想要稳定的情感关系,却不愿付出对应的陪伴和尊重。
这些看似个性化的矛盾,到最后都会回归到最普遍的现实议题:谁掌握家里的经济大权、夫妻间的话语权该如何平衡、亲密关系里的安全感要从哪里来。
一切共鸣的根源,都在于节目足够“落地”。这些现实的议题,才能带来观众最真实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自然会转化为节目的热度与讨论度。就像《再见爱人5》播到现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出现的,其实是观众对女嘉宾的深度共情。
在网友与观察室“催更团”看到了她在婚姻关系中被伴侣忽视的优点:聪明有逻辑,记忆力不凡。大家遗憾于她“为家庭放弃事业后自我迷失”,理解她作为妻子和年轻母亲的难处。
所以大家会将#何美延请成为你自己故事里的中心# #何美延被偷了飞衣的织女# 刷上热搜。
观众也从李施嬅身上看到了“清醒”,所以会赞#李施嬅港女顶级思维#。
这种“顶级思维”是她身上情绪稳定且善共情的特质,同时传递给观众的价值是独立的情感态度:我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不依赖于任何一段关系,需要识别并远离那些让人不断降低期待、自我阉割需求的关系。
《再见爱人》的成功,证明了情感综艺不需要制造幻梦。就像第五期节目里,当梁淞问李施嬅“牵手有没有感觉”时,她认真纠正:“这不是追女孩的节目。”
它不强迫嘉宾和解,也不灌输“完美婚姻”的模板,只是把真实的婚姻困境摆出来,让观众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这样一档节目——它告诉我们,婚姻里的矛盾不可怕,金钱和陪伴的博弈也很正常,但好的亲密关系,从来都是相互滋养,而非彼此消耗,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在关系里丢了自己。
毕竟,无论是哪种亲密关系,最终的归宿都是“好好爱自己”。
来源:让娱乐颖动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