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热度刚飞起,呼声就来了——一边是《唐诡3》开播四天爱奇艺热度破万、豆瓣稳在8.1分、牵手四十多个品牌,另一边是呼吁杨旭文拒演《唐诡4》的留言刷屏,导演还官宣十二月有衍生短剧上线,这一下真把人推到了选择题面前
《唐诡3》走到十字路口,网友呼吁杨旭文婉拒唐诡4!续作进退都难
热度刚飞起,呼声就来了——一边是《唐诡3》开播四天爱奇艺热度破万、豆瓣稳在8.1分、牵手四十多个品牌,另一边是呼吁杨旭文拒演《唐诡4》的留言刷屏,导演还官宣十二月有衍生短剧上线,这一下真把人推到了选择题面前
开播那晚我也在刷,手机屏幕上热度数字蹦得飞快,评论区一片“冲冲冲”
开播一小时破5000、七小时到8000,这速度像坐火箭,首日播放5480万的曲线几乎是直线往上
第二天再看,豆瓣稳住8.1分,不少人说第三部延续质感,品牌合作也在不断加码,热闹是真热闹
热闹背后也有不服气的声音
有人吐槽这季权谋线太猛,探案的劲头被挤得喘不过气
弹幕里有人直截了当:苏无名的推理不够“过瘾”,卢凌风一出场就动手,像“打戏工具人”
我理解这种不适,前两部的“案中案、线中线”太好看了,大家自然想延续那种沉浸式破案的爽点
争议主要来自观众讨论,未成定论,但情绪是真实的
这场争论很快从“剧情怎么拍”变成“演员该不该续演”
走,可能更自由;
留,可能更稳妥
这话听着简单,放在杨旭文身上却有点难
他之前因为某事件在圈内遭遇冷却期
很多人都记得,是《唐诡》系列把他拉了回来,郭靖宇的提携不像场面话,是实打实的机会
这份情分摆在台面上,就有人觉得他理应继续扛起卢凌风,别在红利期说再见
另一些人站在另一个维度:戏路固化
角色与演员绑定太紧,日后要破脸熟难度很高
刘智扬就是典型例子
观众提到他,第一反应往往是“夏冬青”,就算他在《唐诡3》里演的是天子,大家还是会说——“夏冬青演得真好”
这不是贬义,是一种惯性,惯性强到会左右以后的选择
所以有人劝杨旭文“换条赛道”,趁热多折腾几种类型,别把黄金年龄都交给一个角色
但现实往往不只两条路
转头就走,也可能被贴上“忘恩”的标签,这是圈内的压力,谁都不想背
更何况《唐诡》这次势头太猛
红利期是真的在眼前——预约破200万、主话题阅读量过10亿,平台和品牌的资源跟着涌
这种时候选择退出,理性上未必划算,情感上也容易掀起对立
我倒觉得得把时间点一起看
11月10日北京的粉丝见面会上,导演郭靖宇明确说了:系列不会停,衍生短剧十二月上线,12集、每集15分钟,主打“奇案速破”,是给下一季长篇故事做铺垫
这意味着团队在跑长线,不是临时起意的收割
与此同时
截至11月24日,杨旭文没有回应是否出演续作,只专心做《唐诡3》宣传
不急表态,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先把眼前这部站稳
这事让我想起两个参照
一个是《猎罪图鉴》,第一季刑侦线扎实,第二季转重双男主关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主线一旦偏离核心受众的期待,口碑会迅速分化
另一个是《盗墓笔记》,衍生做得多,红利也多
但演员演崩角色的情况出现过,口碑一旦掉头,很难拉回来
两边加一起,其实就是一句话:快与好很难同时兼顾,选择哪个都要付出代价
我们常说“IP要趁热”,也常说“内容要打磨”
最优解也许不是“走”或“留”,而是“两手准备”:内容稳住,再吃红利
比如先把衍生短剧试成一个“快节奏的案”,让观众重新找回“破案的爽”,再把长篇里的权谋与探案比例调一调
苏无名的推理要有空间,卢凌风的武戏也别只停在“保护与攻击”,人物的成长得看得见
这样,类型的边界不被打破,角色也不容易被“单一功能化”
至于杨旭文,我有一个朴素的期待
哪怕继续演卢凌风,也尽量在同一时间段里尝试不同体量的作品,哪怕是短片、舞台,别让观众只在一个窗口看到你
这不是站在道德高点的忠诚与背叛,而是职业的“风险对冲”
名声与成绩像沙漏,上层是热度,下层是作品,两个都得装满,才不虚
接下来的信息点也很清楚
这两三天看平台会不会释出《唐诡4》衍生短剧的更多物料,看看演员阵容怎么安排
如果杨旭文保持沉默到上线前,那多半是团队在拉齐节奏;
如果他回应,大概率也会是“尊重创作、看剧本再定”
无论哪一种,观众和行业的焦点都在质量——
口碑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一个人,这话在剧和人身上都成立
说到底,我们都不过是想看好剧
愿《唐诡》继续把故事讲干净,把节奏拉紧,把人物立住,愿演员们的下一步不被裹挟,只被作品推着走
如果真有十字路口
不妨慢一点,看清再走
来源:花轮de同学in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