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心理学中的“暗格效应”理论(童年创伤形成潜意识中的心理暗格,持续影响成年后的情绪与行为模式),多部电视剧中的人物塑造精准呈现了这一特质。以下从创伤根源、心理机制和行为表现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结合心理学中的“暗格效应”理论(童年创伤形成潜意识中的心理暗格,持续影响成年后的情绪与行为模式),多部电视剧中的人物塑造精准呈现了这一特质。以下从创伤根源、心理机制和行为表现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隐秘的角落》朱朝阳:被忽视的“完美小孩”
创伤根源:父母离异后,朱朝阳长期处于母亲的情感操控(如强制喝牛奶的控制欲)与父亲的物质补偿式冷漠中。目睹父亲与再婚家庭的温馨场景时,他躲在角落擦拭鼻血的细节,隐喻着被割裂的情感需求。
心理机制:童年形成的“我不值得被爱”隐性信念,使其发展出双重人格——在学校是温顺的“三好学生”,在犯罪现场则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冷静算计。当继母王瑶对他施暴后,他故意将录音笔遗落,既保留证据又试探父亲的态度,这种“被动攻击”模式正是暗格效应中“通过过度补偿行为缓解创伤焦虑”的典型表现。
行为表现:数学竞赛获奖时,他反复摩挲奖杯底座的裂痕;在少年宫推下朱晶晶后,他用“笛卡尔的童话与现实”自我合理化。这些细节揭示了创伤如何通过神经机制(杏仁核过度活跃)扭曲认知,使他将犯罪行为解读为“生存策略”。
二、《人民的名义》祁同伟:寒门逆袭者的困兽之斗
创伤根源:出身农村的他,在汉东大学遭受梁璐的权力压迫(公开示爱遭拒后被发配司法所),以及侯亮平凭借家庭背景轻松获得晋升的对比,形成“阶层固化”的心理暗格。母亲临终前“别让人瞧不起”的叮嘱,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理机制:童年匮乏感转化为对权力的病态追求。他在山水庄园跪舔赵瑞龙、在孤鹰岭模仿《天局》“胜天半子”,本质上是通过征服他人来填补“低价值感黑洞”。这种“替代性满足”策略,与暗格效应中“通过外在成就重构自我价值感”的理论高度吻合。
行为表现:面对侯亮平的质问,他反复强调“我拼了命地往上爬,不是为了被你们这些人踩在脚下”。这种将个人失败归咎于社会结构的认知扭曲,正是童年创伤通过潜意识操控行为的集中爆发。
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盛明兰:隐忍背后的生存哲学
创伤根源:母亲卫娘子因嫡庶之争难产而死,临终前“活着最大”的教诲,成为她童年最深刻的心理印记。盛纮对她的忽视(如将她的贺礼转送墨兰),进一步强化了“情感忽视型暗格”。
心理机制:通过“装拙守愚”构建防御机制。她故意在马球场上输给墨兰,却在关键时为盛老太太赢得聘礼;表面对林噙霜的迫害逆来顺受,实则暗中收集证据。这种“被动攻击”模式,印证了暗格效应中“创伤转化为防御机制”的理论假设。
行为表现:当顾廷烨问她“你就从来没有想过为自己争一争”,她回答“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哪一天是为自己活的”。这种自我价值感的丧失,正是童年创伤通过“心理暗格”持续发挥作用的文学表达。
四、《如懿传》卫嬿婉:从蝼蚁到毒蝎的蜕变
创伤根源:出身辛者库的她,长期遭受金玉妍的霸凌(如被迫改名“樱儿”羞辱如懿),以及母亲为弟弟逼迫她顶替死罪的背叛,形成“权力至上”的生存逻辑。凌云彻的无力保护,让她彻底相信“只有踩在别人头上才能活下去”。
心理机制:通过模仿强者完成人格重构。她学习金玉妍的美学邀宠(布置萤火虫宫殿)、如懿的隐忍权谋(跪六小时求情),将创伤转化为生存技能。这种“认知重构”策略,与暗格效应中“通过模仿他人缓解焦虑”的机制一致。
行为表现:毒杀意欢时,她冷笑着说“你以为皇上真的爱你?他爱的只是自己的皇权”。这种将他人情感工具化的扭曲认知,正是童年被剥削经历在潜意识中的投射。
五、《三十而已》林有有:完美猎手的情感操控
创伤根源:剧中虽未直接呈现,但她对许幻山的“崇拜式追求”(如舔掉甜筒上的奶油),暗示童年可能缺乏父亲的认可。她反复强调“你活的不是自己,是顾佳给你的人设”,实则是将自身对自由的渴望投射到许幻山身上。
心理机制:利用“破窗效应”突破防线。从分享冰淇淋的肢体接触,到陪同出差的情感渗透,她逐步瓦解许幻山的道德边界。这种“渐进式操控”策略,与暗格效应中“通过微小触发激活创伤反应”的机制相契合。
行为表现:被顾佳揭穿后,她仍理直气壮地说“你只是害怕失去完美妻子的人设,而我才是真正懂他的人”。这种将介入他人婚姻合理化的认知扭曲,正是童年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通过“心理暗格”的病态表达。
理论溯源与艺术升华
暗格效应理论为解读这些角色提供了“生理-心理-文化”三维框架:
1. 神经基础:童年创伤导致杏仁核过度活跃(如祁同伟听到“权力”时的应激反应)与前额叶皮层调节功能不足(如朱朝阳的情感隔离),在剧中通过微表情(许幻山的眼神躲闪)和肢体语言(卫嬿婉的握拳动作)具象化。
2. 文化特异性:东亚集体主义文化中的“高语境创伤”(如明兰的隐性情感忽视)与“面子观念”(如薛宝钗的世故圆通),使角色更倾向于将创伤内化为自我攻击而非外部表达,这种文化适应性在《知否》《红楼梦》等剧中尤为显著。
3. 叙事价值:编剧通过“创伤-触发-反应”的叙事模式,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例如祁同伟的堕落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阶层固化、权力腐败等社会问题的缩影,这种将个人心理困境与社会批判结合的手法,使角色具有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
这些角色的魅力,正在于他们让观众看到:所谓“暗格”,既是束缚人性的枷锁,也是激发潜能的引擎。正如《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在日记里写下的“我相信童话”,创伤虽无法消除,但如何面对创伤,才是每个人真正的成长命题。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