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因为剧情多精彩,也不是因为演技多炸裂,而是因为罗云熙在剧中的服装太惊艳了!网友直接给这部剧改了个名字,叫《罗云熙古装高定秀》。
近电视剧《水龙吟》未播先火,但火的理由让人意想不到。
不是因为剧情多精彩,也不是因为演技多炸裂,而是因为罗云熙在剧中的服装太惊艳了!网友直接给这部剧改了个名字,叫《罗云熙古装高定秀》。
夸张的是,这部剧开创了武侠剧新拍法:打一场架换一套衣服。罗云熙在剧中的造型多到让人眼花缭乱,有网友统计,光是前五集他就换了15套服装,平均每场打戏都要换装!
《水龙吟》官方宣传时主打的是武侠情怀,结果播出后,观众的注意力全被服装带偏了。罗云熙在剧中的每套戏服都精致到极致,从刺绣到配饰,从面料到剪裁,堪称古装剧服装天花板。
早晨对决时,他穿的是青金色长袍,金线刺绣的螭纹在阳光下若隐若现;傍晚厮杀时,换成玄色战袍,银甲如星辰般闪耀。这哪是去打架,分明是去走秀!
绝的是,服装设计完全服务于打戏效果。当罗云熙挥剑时,衣袂翻飞如青鸾振翅;旋转时,十二幅鲛绡裙裾展开的弧度,堪比青铜爵杯中酒液的涟漪。
制作团队甚至根据不同的武打动作,专门设计了不同材质的服装。轻柔的动作配薄纱,刚猛的动作配挺括面料,连衣袍裂帛的声音都要与剑鸣形成和弦。
《水龙吟》的画面美感确实达到了新高度。有观众调侃说,这剧根本不用看剧情,随便暂停一帧都能当手机壁纸。
制作团队把东方美学玩到了极致:敦煌飞天的飘逸感、盛唐的华丽感、宋代的雅致感,在不同场景中完美融合。尤其是打戏时的慢镜头,衣袂飘飘的画面,确实像动态的敦煌壁画。
这部剧在服装细节上的用心程度,堪称"变态级"。有考据党发现,罗云熙佩戴的玉佩是仿照战国时期古玉制作的,腰带上的金属扣件参考了博物馆藏品,连袖口的纹样都有典籍出处。
夸张的是,服装组还根据角色在不同阶段的心情变化,调整了服装的颜色和配饰。心情低落时穿冷色调,意气风发时穿暖色调,这种细节,恐怕大多数观众根本注意不到,但制作方还是做了。
随着讨论度升高,也开始出现质疑声:是不是太注重形式了?华丽的服装会不会抢了剧情和演技的风头?
有观众吐槽:"光顾着看衣服了,完全没记住这集讲了什么。"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当服装成为最大看点时,是不是说明剧情本身不够吸引人?
《水龙吟》也引发了另一个思考:古装剧是不是卷错方向了?从服化道到特效,制作成本越来越高,但好故事却越来越少。
当一部剧要靠服装出圈时,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太注重表面功夫了?
为了这些华服,罗云熙也付出了不少。据说有些戏服重达20斤,穿着这样的衣服拍打戏,对体力和演技都是考验。
而且频繁换装也增加了拍摄难度,一天要换十几次造型,演员在片场大部分时间都在化妆间度过。
有业内人士透露,《水龙吟》的服装预算可能是普通古装剧的三倍以上。一套主角戏服的成本就要数十万,全部戏服加起来是个天文数字。
这么大的投入,如果最后观众只记住了衣服,是不是一种浪费?
平心而论,《水龙吟》在东方美学上的探索值得肯定。它证明了中国古装剧可以做出世界级的美学水准,这种文化自信的建立很重要。
而且,精美的服化道确实能增强观众的观剧体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不过,再美的衣服也要有好的内容来支撑。观众最终记住的,永远是好故事和动人情感。《琅琊榜》的成功,服装精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剧情和演技。
《水龙吟》能否成为经典,还要看后续剧情能否撑起这身华丽的外衣。
《水龙吟》的现象也说明,现在观众的审美水平提高了。大家不再满足于粗制滥造,对服化道有了更高要求。
这是好事,能倒逼制作方更用心做剧。但也要警惕陷入"唯美主义",为了美而美。
理想的古装剧,应该是美学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就像《长安十二时辰》,既有考究的服化道,又有紧凑的剧情,两者相得益彰。
《水龙吟》在美学上开了个好头,接下来就要看它能不能在内容上同样出色。
《水龙吟》的"服装出圈"现象,反映了当下古装剧发展的一个侧面:我们在制作技术上已经不输任何人,但在讲故事的能力上,还有提升空间。
罗云熙的华服确实美轮美奂,但观众更期待的是,这些华服之下,能否有一个同样精彩的灵魂。如果美学创新能够与扎实的内容相结合,中国古装剧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目前看来,《水龙吟》开了一个好头,但能否成为经典,还要看后续发展。毕竟,衣服再美,也要有好的身材来撑;剧集再华丽,也要有好的故事来托底。
你对《水龙吟》的"服装秀"现象怎么看?是支持这种美学创新,还是觉得本末倒置?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兮兮爱看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