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维基百科悄悄把程骏年的名字挪到《繁花》编剧栏那一刻,像有人往平静的火锅里泼了一勺冷水——滋啦一声,油星子溅到谁脸上谁才觉得疼。
维基百科悄悄把程骏年的名字挪到《繁花》编剧栏那一刻,像有人往平静的火锅里泼了一勺冷水——滋啦一声,油星子溅到谁脸上谁才觉得疼。
王家卫的墨镜再黑,也遮不住这条改动在搜索页上那行小字的光。
它像一张被补发的工牌,告诉所有蹲在片尾字幕里找名字的人:原来“编剧”俩字,真能靠一张录音抢回来。
抢回来了,却没人鼓掌。
唐嫣的律师函先落地,游本昌的声明紧跟,周迅干脆把材料递到上级——明星集体灭火的样子,比剧里任何一场群像都整齐。
他们怕的不是“迟到”或“耍大牌”这种轻飘飘的标签,而是怕观众回过味来:如果录音里连时间都能被随意揉捏,那角色人设、演员口碑、甚至整部戏的滤镜,都可能一起碎成渣。
明星最怕的从来不是黑料,而是黑料被证实“可以操作”。
另一边,两百来个编剧、导演、策划在联名信上签字,字迹歪歪扭扭,像极了一次迟到多年的考勤。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把“完善编剧权益”六个字写进声明,可谁都明白,这六个字在过去二十年里被复印过无数回,油墨一次比一次淡。
真正让会议室空气凝固的,是程骏年手机里的下一通邀约——王家卫对手公司抛出的橄榄枝。
行业老大们的脸色瞬间精彩:原来维权也能成为跳槽的跳板,原来“受害者”下一秒就能变成谈判桌上的筹码。
道德与生意,第一次被放在同一盏镁光灯下烤得噼啪作响。
BBC把这事叫“中国影视的MeToo”,《电影手册》干脆写“王家卫的阴影”。
外媒的措辞带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优雅,却顺手把中国电影的脸皮掀给全世界看:原来我们引以为傲的“作者导演”神话,不过是权力过度集中的另一个名字;原来那些反复被传颂的“慢工出细活”,可能是层层转包后剩的边角料。
国际版面的冷嘲像一面镜子,照出国产剧最不想被看见的后台:服装间里堆着的没结账的发票,道具车上尚未还回的 borrowed 名牌,以及被改到第七版却仍未署名的 Word 文档。
可最扎心的不是外人怎么看,而是观众忽然意识到:自己熬夜刷的每一帧光影,可能都沾着某个小编剧被克扣的加班费。
屏幕里黄河路的霓虹再璀璨,也遮不住屏幕外那个被踢出群的微信头像。
于是“追剧”这件原本单纯的娱乐,被悄悄绑上了道德选择题:继续沉醉,还是转头追问?
大多数人不会真的去查字幕表,但怀疑的种子一旦落下,再好看的滤镜也挡不住那一丝裂缝。
裂缝里飘出的不是八卦,而是最朴素的念头——如果连写字的人都能被轻易抹名,那下一次被抹的会不会是观众自己的记忆?
没人能给答案。
总局说“研究监管”,平台说“加强审核”,公司说“完善流程”,听起来像一场事先排练的绕口令。
真正能把名字留在片头的,仍得靠个人手里那段录音、那张合同、甚至那口“舍得一身剐”的勇气。
程骏年们赢了半局,却也让所有人看见:赢的代价是先被行业拉黑,再被对手捡起,像一场迟到的补偿,也像一次明码标价的再利用。
至于那些还没攒够录音、不够资格被对手看上的小编剧,依旧得在开机宴上笑着给导演敬酒,转身把眼泪咽进回酒店的网约车里。
所以这事最讽刺的收尾大概是:《繁花》第二季真要开拍,投资人第一个问的还是“王家卫来不来”,而不是“编剧换谁”。
墨镜王依旧坐在监视器后,只是下一次他喊“咔”的时候,会不会有人悄悄按下录音键,谁也不知道。
名字可以补,裂痕难消。
观众再刷到至真园灯火辉煌的慢镜头,耳边也许会自动冒出一句旁白——“别信霓虹,霓虹也会撒谎。
”
来源:聊点电视剧秘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