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凭啥撑起250亿市场,让印韩好莱坞争相跟风,却始终难望其项背, 如今打开海外各大应用商店,中国短剧平台霸榜已成常态,而全球巨头们扎堆入局,到底是真能分一杯羹,还是只能给中国短剧当陪跑?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哈喽,大家好,小锐这篇内容,就来聊聊火遍全球的中国短剧。
凭啥撑起250亿市场,让印韩好莱坞争相跟风,却始终难望其项背, 如今打开海外各大应用商店,中国短剧平台霸榜已成常态,而全球巨头们扎堆入局,到底是真能分一杯羹,还是只能给中国短剧当陪跑?
中国短剧的全球统治力
很少有哪种文化产品能像中国短剧这样,以势如破竹之势席卷全球,研究公司Media Partners Asia给出的预测相当震撼,到2030年,全球微短剧年收入将突破250亿美元,这个数字接近Netflix当前年收入的十倍,足以看出这条赛道的巨大潜力。
而在这场全球狂欢中,中国短剧早已占据绝对核心地位,2025年1到10月全球短剧应用收入榜TOP10里,前九名全被中国平台包揽,这样的统治力在文化出海领域实属罕见,中国短剧的成功绝非偶然,背后是一套完整到让对手难以复制的产业体系。
从编剧、导演、剪辑到服化道、外景场地,每个环节都形成了成熟的协作模式,既能保证制作效率,又能维持稳定品质。
中国短剧精准抓住了全球观众的观影痛点:碎片化时代里,没人愿意花几小时看冗长铺垫,而中国短剧节奏紧凑、钩子密集,几分钟就能抓住眼球,十几集就能讲完一个完整故事,完美适配通勤、午休等碎片时间。
这种优势还体现在文化适配性上,中国短剧题材丰富,古装、修仙、都市爱情、悬疑推理应有尽有,尤其是古装修仙类作品,凭借早年港片在全球积累的文化基础,在海外市场备受青睐。
对比国内70%的短剧渗透率,全球目前仅5%-10%的渗透率意味着巨大的增长空间,而中国作为赛道开创者,早已凭借先发优势抢占了最肥沃的市场土壤。
印韩乌跟风入局
看到中国短剧的火爆,全球影视强国纷纷下场跟风,其中印度、韩国、乌克兰的动作最为显眼,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他们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中国短剧的影子,所谓的“突围”更像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印度的野心最为突出,2024年12月,印度头部音频平台Kuku FM推出短剧平台Kuku TV,凭借母公司积累的数千万付费用户和万名创作者资源,仅用四个月就登顶印度App Store,还跻身全球前五安卓应用,连续30天保持印度下载量第一。
但鲜为人知的是KukuTV的爆款内容大多来自中国,中国易漾光橙公司是其稳定的内容供应方,而中文翻译剧在印度市场的表现远超本土剧。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中国短剧制作精良、男频题材契合印度男性主导的付费市场,另一方面印度观众受港片影响,对古装、修仙等题材接受度天然较高。
印度试图打造“下一个横店”,凭借2万美元一部的制作成本,仅为美国的七分之一,吸引全球制作方,但缺乏优质原创内容的短板,让其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中国内容的依赖。
韩国和乌克兰的布局同样存在明显短板,韩国影视公司SpoonLabs在2024年7月推出短剧平台Vigloo,主打爱情、悬疑等题材,虽然全球收入占比达到50%,但缺乏现象级爆款,只能在细分市场小打小闹,远未形成规模化影响力。
乌克兰的My Drama平台凭借AI互动功能跻身收入榜第十,但刚崭露头角就被福斯娱乐收购,沦为好莱坞布局短剧的工具,失去了自主发展的空间,这些国家的跟风看似热闹,却暴露了核心短板:缺乏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和成熟的内容创作体系。
他们要么依赖中国的优质内容,要么照搬中国的商业模式,却没能学到核心的创作逻辑,所谓的“竞争”对中国短剧而言,更像是一场降维打击后的陪跑。
好莱坞押注短剧“续命”
如果说印韩乌的跟风是顺势而为,那好莱坞巨头的入局更像是一场“续命之战”,曾经风光无限的好莱坞,如今深陷多重困境,而中国短剧的崛起,成了他们眼中最后的救命稻草。
好莱坞的衰落早已埋下伏笔,2019年《复仇者联盟4》创下28亿美元全球票房,让美国本土电影票房达到114亿美元的历史峰值,但这部影片也成了好莱坞最后的辉煌。
疫情来袭后,院线市场陷入“至暗时刻”,2023年编剧工会与演员工会的“双罢工”持续6个月,导致北美上映影片数量从2019年的835部骤降至124部,2024年进一步缩减至100部左右。
产业链断裂引发人才流失,中小成本原创项目几乎消失,华纳兄弟探索、派拉蒙等巨头市值暴跌,而Netflix虽然一度市值超越所有传统巨头,但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从80分钟降至65分钟,部分用户被短剧分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收入可观的短剧,成了好莱坞的“回魂丹”,2025年8月,迪士尼和派拉蒙前高管贾娜·维诺格雷德成立高端短剧工作室MicroCo,核心成员全来自迪士尼、华纳兄弟等顶级公司。
10月,前米拉麦克斯影业CEO比尔·布洛克推出GammaTime平台,获金·卡戴珊等明星投资的1400万美元种子资金,聚焦高品质罪案短剧,福斯娱乐同期收购乌克兰Holywater公司,计划制作200部竖屏短剧,瞄准北美和欧洲市场。
Netflix也早在2024年就推出两个短剧专区,分别主打中国改编短剧和自有IP开发,但好莱坞的跟风很难复制中国短剧的成功,他们虽然拥有资金和明星资源,却缺乏中国短剧的产业效率和用户洞察。
传统好莱坞早已脱离普通观众的需求,而中国短剧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扎根大众审美,好莱坞没有形成像中国这样的完整供应链,制作一部短剧的成本是印度的七倍,效率却远不如中国,所谓的“高品质”能否被市场认可,还需要时间检验。
从“铺货”到“精品”
面对越来越拥挤的赛道,中国短剧的领先地位并非一成不变,上海招鲤科技董事长张天佳的观点很中肯:中国短剧的供应链优势能让我们走得更快,但要走得更远,必须从“铺货”转向“精品”。
当前全球短剧市场仍处于蓝海阶段,窗口期依然存在,但本土竞争的加剧已经显现,印度、韩国等国的本土平台正在崛起,他们更懂当地文化和观众偏好,长期来看,仅靠译制剧很难维持竞争优势。
中国短剧要巩固领先地位,一方面需要深化本土化合作,与海外平台联合创作贴合当地市场的内容,比如针对欧美市场开发符合当地价值观的悬疑短剧,针对东南亚市场强化爱情、家庭题材的本土化改编。
另一方面要持续深耕内容品质,在保持节奏优势的同时,提升剧本打磨、画面质感和演员表现,打造能真正占领用户心智的精品力作,回望文化输出的历程,曾经好莱坞电影、韩剧韩影相继风靡全球,而如今中国短剧成为新的文化名片。
这背后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创新活力,是中国影视工业的完备体系,更是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独特魅力,从早年的“引进来”到如今的“走出去”,中国短剧不仅在改变全球娱乐行业的格局,更在向世界传递中国故事和中国价值观。
未来,随着AI技术的应用和全球合作的深化,中国短剧或许会迎来新的变革,但只要保持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洞察和对内容品质的坚守,就一定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这场文化出海的征途,中国短剧才刚刚开启精彩篇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未来会更加广阔。
来源:锐观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