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单独的气象局”,但气象观测被完整纳入国家天文与历法体系中,由专门机构负责。在中国古代,天文、气象机构是设在一起的,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初设太史局,武后时改名浑天监,不久复为太史局,中唐以后又改为司天台。
豆瓣评分8.1分、爱奇艺平台热度破万
古装奇幻悬疑剧
《唐朝诡事录之长安》
自开播以来
以“史料可依”的创作态度和浓郁的唐风质感
不仅创下多项播出纪录
更直接带动西安唐文化旅游热度
在市场上引领了一股唐文化风尚
作为一名热爱工作(追剧)的气象小编
看《唐朝诡事录》时
那些与天气相关的悬疑名场面
总能勾起好奇心
不禁让人发问
真实的唐朝人
是如何观云识天、预判风雨的?
在真实的唐朝
天气观测并不是玄而又玄的“术数”
而是——
√ 有国家级气象机构
√ 有系统方法论
√ 有专门著作
唐朝人看天气
既有科学萌芽
也有浪漫的诗意
本期“陪你追剧”
一同解锁唐朝人的气象智慧~
1400多年前的“大唐气象局”
唐代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单独的气象局”,但气象观测被完整纳入国家天文与历法体系中,由专门机构负责。在中国古代,天文、气象机构是设在一起的,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初设太史局,武后时改名浑天监,不久复为太史局,中唐以后又改为司天台。
司天台,是唐代新设立的部门,主要职责为观察、记录天象,还负责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异常情况及时向皇帝禀报,以便其根据这些现象调整国事。
司天台内部根据人员具体职责的不同,分为专职历法、气象、计时的官员,其中掌握计时技术的为“漏刻博士”,官职虽然不大,只是从九品,但却责任重大。他负责观察日月变化,敲击鼓、钟等进行报时。
如今文献记载的唐代天文台皆已不存,目前只有南宫说在相传周公测景之地阳城(今河南省登封)所立的纪念性石表“周公测景台”,至今仍然树立在那里。图片来源:科普中国
据《旧唐书》记载,司天台监1人,少监2人,其属有司历2人,保章正1人,掌教历生41人,监候5人,天文观生90人。灵台设灵台郎、天文生、漏刻生、典钟、典鼓等近700人。
唐朝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后,国家极为繁荣。观象机构规模相当宏大,机构分化细致,分工明确,观测和研究活动兴旺,使得唐代的天文、气象人才辈出。
藏在古籍里的唐朝气象智慧
深耕千年的农耕文明,早已将 “靠天吃饭” 的生存智慧刻进中国人的基因。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工具的变化使耕种的方式与作物也在变化,但不变的是古人为了守护丰收对气象的执着探索。
唐代出现了观云预测风雨的预报专书——《相雨书》,这也是领先世界很多年的古代气象科技成果。唐朝黄子发撰写的《相雨书》,记载了169条气象农谚,全书分为“候气”“观云”“察日月并星宿”“会风详声”“推时”“相草木虫鱼玉石”“候雨止天晴”“祷雨”“祈晴”九篇,展示了古人为预测气候变化所进行的研究。从天地万象到草木虫鱼,字里行间满是古人“顺天应时”的生存智慧,堪称中国古代气象学的 “实用手册”。
盛唐时期,国泰民安,气象观测技术也有较大的进步。《晋书》中就详实记录了日晕出现前后的景象,以及其与降雨的关联——这一成果,比欧洲科学家对同类现象的详细记载早了整整一千年,彰显了中国古人对天气现象的敏锐洞察。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第一个为风划定等级的人,正是唐朝的李淳风。身为太史令的他,身兼数学家、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多重身份,在公元645年所著《乙巳占·侯云法》中,记载了测风环境、测风工具和测风办法,当时把风力分为八级: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堕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砂石或伐木(折木),八级拔木树和根。这八级风,再加上“无风”和“和风”(指温和,尘埃不起的风)两个级,合为十级。这套风力划分标准,与现代气象学的风级描述已高度契合,而它比英国19世纪才制定的“蒲福风力等级”,足足早了一千多年。
《开元占经》
《开元占经》记载了对各种气象现象的认识早于世界。唐朝有医学家对中国的气候进行了区域划分,在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从北至南大体分为寒带-温带-热带……唐朝人的气象智慧,不仅照亮了古代农耕的前行之路,更在世界气象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话说回来,过去的 “天气预报”,难免带着些迷信色彩——看云识雨、观星断风,更像祖辈口口相传的“经验猜谜”。而现在,天气预报早已成为一门精益求精的“较真”学问:对精准的执着追求,驱动着气象工作者在大气运动的 “混沌迷雾” 中寻找确定性,把藏在云卷风舒里的复杂规律、天气奥秘,翻译成大家能轻松看懂的清晰预报,让每一次阴晴雨雪的预判,都经得起数据和时间的检验。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张琳皓
参考资料:科普中国、中国气象报等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