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热烈庆祝,国产剧经典人物顾佳女士,第10086次重演谢幕。”
“热烈庆祝,国产剧经典人物顾佳女士,第10086次重演谢幕。”
什么,难道《三十而已》已经翻拍了这么多次?
不不不,不用这么麻烦。
毕竟“顾佳”早已经变成一种必备要素,可以“完美融入”任何一部狗血国产家庭剧。
比如近来热播的《四喜》。
童瑶、蒋欣、许娣、岳红、林晓杰……只看这些演员,就已期待值拉满,想必效果不错。
事实也的确如此,一经开播,半个小时收视率就破3%,直接创下收视记录。
但奈何,收视率与口碑割裂的现实,也在上演。
为什么,又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狗血叠加戏码?
观众已经无奈了。
“这几个演员也是挺可怜的,组合来组合去,在限定的死死的剧本里,靠点无脑剧情上得台面。”
不过这事,想必还是属“顾佳”最郁闷。
《四喜》,顾名思义,讲的是喜事。
可当新婚、怀孕、与亲生父母团聚……
这几桩人生之“喜”,同时落在主角沈明珠(童瑶 饰)身上时,她有点笑不出来。
刚和心爱之人结婚,还没来得及享受甜蜜,丈夫就因见义勇为而牺牲。
留下她和不对付的婆婆,还有肚中来的“不是时候”的孩子。
丈夫的英勇事迹被新闻大肆报道,恰巧让亲生父母瞧见,急着要上门认亲。
——是的,苦瓜如她,还不是父母亲生的,是不知道从哪里抱养来的孩子。
于是,“还没过门就变孤儿寡母”的沈明珠陷入混乱境地。
孩子要不要?父母认不认?未来怎么办?
公婆求她,想给儿子留个后;
对她视如己出的养父母一家,只想她幸福;
摸不清底细、突然上门的亲生父母一心想认女儿,还有姐姐弟弟也搅进来……
沈明珠,突然就变成了“争夺大战”中的核心人物。
不得不说,在打造一地鸡毛,引发极致矛盾这块,国产家庭剧已然登峰造极。
剧情到这,别说“四喜”,一个“喜”,也没看见呢?
初看《四喜》时,观众的难受点,大多集中在饰演沈明珠的童瑶身上。
这次终于不姓“顾”了,也没有和丈夫的婚后戏码了,但怎么还是另一个“顾佳”?
你能看出来这三张动图,其实并不是同一个角色吗?
就说这个表情走向、讲话节奏,还有万年不变的干练发型,未免也太过熟悉。
不知道是不是现实里,大家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烦恼与困惑,总期望自己可以变得无所不能。
于是,国产剧也学聪明了。
开始创造一个又一个“顾佳”出来——
有主见、冷静、聪明,文能平衡事业与家庭,武能斗小三战公婆。
而童瑶,似乎成了最保险的演员选择。
从《三十而已》一心帮扶丈夫、手撕小三的顾佳(童瑶 饰);
到《心居》被公公婆婆看不起、“又”经历丈夫出轨的顾清俞(童瑶 饰);
再到《小日子》被双方父母侵扰、和丈夫过不下去的顾茉莉(童瑶 饰)。
到沈明珠,已然是“顾佳”的第四代化身。
连人设底色,甚至也是一样。
沈明珠,虽不是“顾佳”那样江浙沪独生女的配置,甚至都不是爸妈亲生的孩子。
可因为懂事聪明,她得到的宠爱比亲生儿子还要多。
这也是“顾佳”式国产家庭剧女主的兜底配置,原生家庭还是给足了爱的底气的。
不过经常看剧的人都知道,没有原生家庭的痛,不代表就能在国产家庭剧里一路顺遂。
真正的糟心事都在婚后。
冯建奇死后,沈明珠决定生下孩子,开始和婆婆一家生活在一起。
本来自诩“我们这种家庭”的婆婆就瞧不上她,她还要维护这一大家子的关系。
要是能维护也就算了,可剧情急转直下。
突然去世的公公,打上门的债主,分遗产的第三者和私生子(是公公的想不到吧),进ICU的婆婆,崩溃的小姑子……
她要挺着大肚子为小姑子处理感情琐事,帮婆婆筹集每天几万块的医用支出。
要考虑怎么不让房子被拿去抵债,还债,好给婆婆和小姑子,更为孩子留个住处。
编剧你应该为她改名“沈小草”
中间,还穿插着其他成员的情感和个人事件。
给公公买保险、帮被医闹的医生解围,帮婚事危机的弟弟挽回婚事、处理小姑子未婚先孕事件……
光看这段文字,已经要晕过去了,我就说我的病都是让这些国产剧气出来的。
但沈明珠就仿佛打了鸡血般,有条不紊地处理着N个家庭的纠葛。
进行到后半段,还有帮第三者带孩子,第三者卖商铺帮沈明珠婆婆治病,开始新事业……等情节。
她没出现的地方也没闲着,成了命硬的“有毒”之人
“你别说,除了顾佳式女主,真想不到国产剧还有谁适合处理这些事了……”不过,量产“顾佳”这事,真不能全怪在童瑶身上。
毕竟剧情都是相似的鸡毛蒜皮、剪不断理还乱式家庭,和“在家庭中闪转腾挪”的人物设定,演技再好的演员,也难演出多大的区别。
演员基于剧本演完角色,创作方利用投机取巧式冲突吸引观众。
只剩下最可怜的国产剧观众,又被当了“流量”的靶子,带着一肚子火离去。
而类似的问题,不只出现在“顾佳”身上。
“只要狗血来得够快,你就无法弃剧。”
《四喜》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女主,展开三个家庭间的联结与冲突。
不过如上文所述,大概也能发现——好像又走了国产家庭剧一贯的老套路。
婆婆,妈妈,女儿,媳妇,小姑子,姐姐,妹妹……都是女性角色在争吵、嘶吼、承担。
剧中年轻女性角色们——
除了尚未结婚的沈明珠闺蜜之外,要么在忙家里和男人们留下的事,都在“怀孕”。
沈明珠本人、姐姐许知夏、弟媳碧晨、小姑子冯美奇……
还有后面沈明珠养母被把出“喜脉”,给多少人吓出一身冷汗,还好虚惊一场。而男人们呢?明珠的丈夫“360°好男人”冯建奇,游泳冠军,为救溺水儿童死去。
DNA弟弟沈明辉,在校捉弄女同学、在家放蛇吓姐夫,高五在读。
大姐夫,也就是许知夏的丈夫,以窝囊见长,家里条件不支持还坚持生二胎。还有一个弟弟许知冬,婚礼上一段发言又让人眼前一黑。
剧情或许试图讨论女性的婚育问题和辛苦,偏偏又把真正的问题一笔带过。
毕竟最后都是“家和万事兴”,再说就不礼貌,也显得太“精神分裂”了。
三位“妈妈”的设定,更幻视无数国产家庭剧。
亲妈喻静香由许娣老师出演,简直再现了《我的前半生》罗子君妈妈那股子咋呼劲儿。
重男轻女,为找回三十年没见的女儿,各种折磨从小养在身边的大女儿,日子搞得一团乱。
面对已怀孕的未来儿媳妇,又叫一个精明,企图赖彩礼,先领证再办事。
可说想要骂她两句吧?偏偏镜头一转。
她也不过是个苦命女人。
生产时丈夫在坐牢,母亲骗她孩子出生便夭折;差点搅黄了儿子婚事后,道歉补偿把房子加上碧晨名字,和老伴回了老家;
操持家里一辈子,连节育环都忘了取,去小诊所导致大出血,躺在医院病床上,才吃到人生第一口鸡腿。
这边不断的反转,让观众如鲠在喉,如芒在背,骂也不是,哭也不是。
那边老戏骨岳红饰演的“恶婆婆”何丽华也差不多。
出事前,对沈明珠这也看不上,那也瞧不上。
说上班一点用没有,不如在家待着:“你一个月挣那点工资,连孩子一双鞋都买不起。”
她半辈子锦衣玉食,条件优渥,从没料到过人生境况随时可能逆转。
待到儿子意外去世,沈明珠腹中的孩子成了唯一的念想,立马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最后还是最瞧不上的儿媳妇,成了她生活的支柱,还要被她指责。
永远挑事然后和解的婆婆、重男轻女/重女轻男两极横跳的妈、精明然后妥协的丈母娘……
直令人头痛,拍了那么多年,中老年女性形象仍困在牢笼。
国产家庭剧就没有正常点的老太太吗?
有的,其实这部剧里就有。
唯一正常的中老年女性角色,就是沈明珠的养母岳秀娥(林晓杰 饰),偏偏这样的设定,却很容易沦为女主背景板。
仿佛养母的存在,就为突出女主成长过程中得到的爱与安全感。
为后来成为“女战士”打下基础,似乎是为了她才存在的人物。
我们上一辈人,尤其是母亲,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和牺牲。
但不代表一到中老年,除了当“妈”和添乱就没别的事情干。
影视剧里,多年前的《闲人马大姐》《家N次方》都以小见大,给观众展示了中老年女性的更多可能。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驾着自己的小车,走出人生新篇章的苏敏;站上脱口秀舞台,实现人生觉醒的房主任;55岁读完本科,站上优秀毕业生舞台的张计玲。
她们的故事,不也都很精彩,很值得一看吗?
《四喜》尝试展示不同亲缘下的“母亲”角色,但最终落入“三个女人一台戏”套路,实在可惜了母系群像的可能。
观众看完只剩下困惑:所以,到底谁在喜啊?
说一千道一万,这破旧的剧情套路,熟悉的人设结构,怎么还是有受众的?
诚然,这部剧还是有可取之处。
饰演女儿的童瑶和蒋欣,一个在舒适圈里已然“无错可出”,一个演技也是向来以稳定出名。
何况还有三位“妈圈”顶梁柱,演技还是很爽的。
再者,《四喜》在一地鸡毛中,试图探讨了几个颇为新颖的现实话题:
一个是非婚生子继承权。
非婚生子继承权行管问题,这几年屡屡登上热搜。
法律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错综复杂的人情,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争议,始终是当今现实社会难解的命题。
另一个,是血缘、亲缘关系。
亲生父母的生育之恩更大,还是养父母的养育之情更深厚?
虽然肉眼可见,没有探讨出个所以然来,但好歹是迈出了新的一步。
突出脸谱式家庭剧情的重围,讲述一些与时代有关的、全新的家庭命题。
只是,或许如《四喜》一般的国产家庭剧们,还需要逃脱“狗血量大管饱,速来”的窠臼。
其实,早已经有很多家庭剧“前辈”做过成功的尝试。
清新治愈的英剧《德雷尔一家》,当年冲着那“李子柒”式的画风去看的,没想到人物设定并不“治愈”。
单亲妈妈带着四个孩子搬到乡下的一处破房子里,生活困窘。
大儿子整日做着当大作家的白日梦,二儿子是个头脑单纯的,三女儿则完全魔童转世;
小儿子全身心沉浸于和小动物互动,他本人虽不搞什么幺蛾子,但把家弄得动物园一样,鸡飞狗跳。
就是这样的一家人,却呈现出令人满足的幸福感。
妈妈并不是可以只手遮天的超人,她甚至大多数时候都管不住孩子,但她总是十分乐观。
尊重孩子的天性与爱好,让他们去找寻想要的人生。也不会因为带着四个孩子,就放弃自己的生活。
她一直在找寻属于自己的爱,但也不执着于此,生活的惊喜会发生在任何一段时光。
琐碎的家庭日常,其实也可以拍得很美好。
台剧《有生之年》,一开始也是一地鸡毛的设定。
出轨的父亲,过早成熟的二儿子,吊儿郎当的小儿子,操持一切累得要命的妈妈。
结局没有走向狗血的套路,妈妈的觉醒是剧情里最振奋人心的。
她不再被家庭琐事与柴米油盐所绑架,一家子明明都是可以照顾自己的年纪,她才不要再为他们的人生操心。
考驾照、去旅行、学乐器,认识新的朋友,找寻属于自己的人生命题。
看吧,那些在刻板印象中过着乏味无聊生活的“妈妈”们,明明也有自己的精彩与惊喜。
许许多多的家庭“剧情”,也不是都只有一种包饺子的“家和万事兴”结局。
唯一缺少的,是创作者们那双“发现的眼睛”。
别为了过分满足观众被快节奏短视频时代“喂撑”的情感阈值,就放弃做好剧的底线。
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这人生,可从来都不只由某一面而构成的。
来源: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