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演原本想搞慢动作特写,后来改成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就是要那种真实到窒息的感觉。
最近《隐锋》那段于同吞药的情节,直接把整个谍战剧门槛抬高了。
23次NG才拍成的镜头,演员情绪崩溃到工作人员跟着哭成一片。
导演原本想搞慢动作特写,后来改成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就是要那种真实到窒息的感觉。
这剧最狠的地方在于,每个细节都能对上真实历史。
261人名单不是编的,1949年成都解放前,国民党那个"雷霆行动"实际名单是287人,比剧里还多。
全是民主人士和学生领袖,一个比一个冤。
陆淑芬这个角色,原型是川剧名伶罗蕙兰。
档案显示她1950年确实服过药,被救回来后成了成都第一批妇联干部。
剧里把三个人的故事揉在她身上,一点不违和。
再说那个"丙种会议",台北国史馆刚解密的档案证实了,这是特务系统最高级别的跨部门联席会。
剧里还原得跟真的一样,连会议桌的摆放都没错。
浸血的"平安"纸条,原件就在重庆红岩博物馆。
剧组专门仿制了1940年代嘉乐造纸厂的暗纹纸,那种纸见血会发特殊晕染,道具组真是疯了。
背景音乐《孤星》用的是四川清音"月调",还加了濒临失传的竹琴。
就这个细节,今年直接提名最佳原创音乐。
李亨狱中那段7分钟独白,演员绝食36小时,在零下5度的棚里一镜到底拍完。
这不是演戏,这是玩命。
真实历史里,成都和平解放确实有个类似贾忠的中间人。
最新研究指向熊克武的秘书周奉池,1949年12月22日被暗杀,时间线和剧情完全吻合。
数据更吓人。
"于同之死"那集弹幕破200万条,创了谍战剧纪录。
那个纸条镜头,43%的观众会倒回去重看,行业平均才15%。
说白了,这剧就是把无名英雄的血泪,用最真实的方式砸在观众脸上。
每个戏剧冲突背后,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
他们不是符号,是活生生把命搭进去的人。
现在太多谍战剧飘着拍,西装笔挺喝咖啡。
《隐锋》不一样,它让观众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牺牲。
那些倒回去看纸条镜头的人,看的不是剧情,是在向历史致敬。
来源:微笑海浪pU3dN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