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晓的《大生意人》开播了,开播收视即破2%,开播后仅27分钟,实时收视率突破3%,峰值达3.2155%,刷新该频道“最快破3”纪录;首播一小时稳居全国收视第一,网络端爱奇艺热度5500+,实现台网双端领跑。
陈晓的《大生意人》开播了,开播收视即破2%,开播后仅27分钟,实时收视率突破3%,峰值达3.2155%,刷新该频道“最快破3”纪录;首播一小时稳居全国收视第一,网络端爱奇艺热度5500+,实现台网双端领跑。
这些耀眼数据与《大生意人》紧紧相连,一股久违的“硬核剧集”风暴正在席卷年末荧屏。观众那句“内娱长剧回宫了”的盛赞,不仅是对这部晚清商战剧的肯定,更是对何为“好剧本”、何为“大剧该有样子”的一次生动注脚。
这部剧备受盛赞的背后,是剧本与叙事的“硬功夫”。
剧集以晚清商人古平原的跌宕人生为主线,以晚清商战为轴,串联金融、茶业、盐业、粮业、对外贸易五大商业版图,呈现徽商、晋商、京商、浙商群像与“闯关开副本”式推进,铺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商战图景。
这种“信息密度拉满”的叙事方式,或许让习惯快节奏爽剧的观众需要“认真看才懂”,却恰恰回归了长剧应有的叙事品格——用复杂的人物关系、缜密的情节逻辑,让故事拥有值得品味的厚度。从“小生意谋利”到“大生意谋义”,在资本与体制、个体与时代的张力中,嵌入“以商报国”的价值底色达到主题的升华。
其次,这部剧的“硬核”更在于制作的诚意与表演的匠心。
实景拍摄见真章:剧组辗转五省、历时约145天实景搭建与拍摄,从黑龙江伊春的雪原到安徽黄山的茶山,再到山西平遥的票号街,地域风貌与行业场景的可信度大幅增强。这种对“实景质感”的执着,让宁古塔的冰封森林、安徽的古村茶山都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而非简单的背景板。
再者,服道化也同样值得考究,服装纹样、账本水印、算盘珠数、银票工艺等细节力求贴近历史,减少“滤镜美学”的悬浮感,强化“电影级质感”的沉浸体验。
更难能可贵的是演员对角色的投入:陈晓为饰演古平原剃去长发,拖着20斤木枷在严寒中拍戏,指甲缝里塞满冰碴的镜头之所以“封神”,黄志忠、朱亚文等戏骨与他同台飙戏,复杂的对手戏碰撞出火花,让“权谋与商战交织”的剧情更具张力。
更重要的是,《大生意人》在“爽感”与“实感”之上,找到了精神的锚点—“求财是小道,富天下是大道”的家国情怀。
古平原的逆袭之路,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人奋斗,而是嵌入晚清时代洪流的命运抉择。让商战博弈超越了单纯的智斗爽感,升华为一种具有历史厚重感与价值追求的叙事格局。让“生意”不再只是逐利的工具,更成为承担社会责任的载体。
当古平原在中外资本博弈中坚守民族立场,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商战的爽感,更有乱世中中国人的精气神——这正是一部大剧应有的价值内核,也是能够跨越圈层引发共鸣的关键。
《大生意人》的爆火,本质上是观众对“内娱长剧”创作初心的呼唤。
电视制作人总说网友不爱看长剧了,却从来没有反省过,是不爱看还是不爱现在的长剧。
曾几何时,长剧凭借宏大的叙事、丰满的人物成为国产剧的金字招牌,但近年来,部分长剧陷入“注水”怪圈:无关紧要的副线拖沓剧情,重复的情节消耗观众耐心,导致“长剧=烂剧”的偏见一度蔓延。
观众厌倦了拖沓与注水,渴望在每集中获得充足的情节推进、人物成长与智力激荡——有值得细品的剧情,有立得住的人物,有能引发思考的内核。
《大生意人》被赞“节奏飞起”、“不认真看可能看不懂”,恰恰说明观众愿意乃至渴望投入精力去追随一个复杂而严谨的故事。他们肯定的是那种被剧情带着跑、大脑高速运转的参与感。
它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那些被市场短暂忽略却始终存在的观剧初心:对复杂叙事的热爱,对专业制作的尊重,对能够引发思考与共鸣的优秀故事的需求。
正如权威评论所言,长剧的未来在于“不慌不忙讲好中国故事”。《大生意人》用硬核谋略与家国情怀证明:当创作回归故事与人物的“基本功”,长剧依然能“支棱起来”,并重新赢得观众的信心与耐心。
来源: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