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首度挑战商战剧,25号央视震撼开播!黄志忠、吴越携手助阵!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5 16:55 1

摘要:清末商人到底靠什么翻身?是脑子,还是胆子,还是背后的官场关系网?电视剧《大生意人》把故事拍成了爽文,但掰开细看,古平原的发家史,远不止“商战爽剧”这么简单。

清末商人到底靠什么翻身?是脑子,还是胆子,还是背后的官场关系网?电视剧《大生意人》把故事拍成了爽文,但掰开细看,古平原的发家史,远不止“商战爽剧”这么简单。

镜头里的古平原是虚构人物,现实里的影子却很清晰——徽州茶商胡允源。一个在盐、票号、茶叶三条线上同时下手的“超级玩家”,在官场、商场交织的泥潭里,摸着石头过河,还真没被淹死,反而成了清末商界的活样本。

开局不顺。古平原一出场就栽了个大跟头:年轻茶商,正准备大干一场,突然卷进商业对手和政敌联手设计的陷阱,被扣上罪名,发配奉天。命运直接按下重置键。

流放戏码在清末商人身上并不罕见,特别是徽州商帮。茶商、盐商,手里握的是钱,头上压的是官。地方官一句话,就可能从“富甲一方”变成“阶下囚”。商业竞争本身还只是明面上的较量,一旦牵扯到官场,局势立刻变味,利益分配、贪腐勾连、政策倾斜,全都搅在一起。

奉天的沉寂期,反而成了古平原的蓄力期,这一点跟很多真实商人故事很像。被打压,被流放,被查封家产,看着是末路,其实给了人一个重新观察权力结构和市场缝隙的机会——前提是脑子够冷静,心够硬。

真正让古平原翻盘的,不是某一次“绝地反杀”,而是他开的三条路:私盐、票号、茶业。任何一条单拎出来,都足够危险,也足够赚钱。

先看私盐。清朝对盐业垄断严得出油,盐课是财政命根子。合法盐商得听官府的,买路、纳税、受限价,利润被层层抽走。私盐是什么?是打破垄断、钻制度空子、换取暴利的灰色渠道。走得好,赚得快;走错一步,家破人亡。

古平原不是第一个做私盐生意的,也不会是胆子最大的,但他抓住了一个关键:稳定。不是疯抢,不是暴涨暴跌,而是尽量克制价格波动,控制供货节奏,避免把矛头彻底引到自己头上。做的是非法生意,走的是半合法逻辑——在缝隙里生存,就得先学会让利益链上各方都能闭嘴。

换个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早期的“风险管理”。在法治不健全、行政权力压倒一切的年代,所谓商业决策,很大一部分就是在预测官府什么时候睁眼、什么时候装瞎。

票号这一块,又是另一个战场。票号是清末的民间“银行”,做汇兑、做存取、做信用背书。山西票号名声响,徽商也不甘心只在货物上赚辛苦钱,资本的味道越来越重。古平原抓住票号,不只是为了多一个赚钱工具,更是为了掌握资金流向和信息流向——谁在调钱,往哪调,量有多大,一看账面就明白。

有了票号做支撑,古平原的商业网络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生意点,而是一整张能调度资源的网。南北货物往来,银两不用人背着走,一张票就解决;远处商机出现,不必等亲眼看见,汇票和账目已先一步透露风向。资金和消息走在前面,风险和机会就都提前了半步。

茶业则是古平原的“本命赛道”。徽州茶商在清朝后期的重要程度,完全不输今天的某些头部互联网公司。祁门红茶、绿茶、花茶,从内销到外销,都是硬通货。很多地方的田地不值钱,茶叶值钱;水不值钱,煮茶的气氛值钱。

剧情里,古平原在茶叶生意上玩了一个细节:人为制造稀缺。他把供应量控制在一个看上去“略显紧张”的水平,让市场感到不安全感,再配合口碑和品质,直接抬高品牌溢价。今天叫“饥饿营销”,在清末商场,这样的操作已经算是很先进的市场意识。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只盯着“卖出去”这一步,而是着手打造长期关系:与固定茶庄、商号、渠道客商建立绑定,逐步形成“买茶找古平原”这种下意识选择。品牌不靠广告,靠长期稳定供货和信用统一——这在当时更难,因为任何一次官府查封、运价波动、灾荒,都可能打断整条链。

一个人站上风口,靠的绝不止产品。对手才是另一面镜子。剧里的李万堂就是这面镜子。李万堂不完全靠商品,也不完全靠市场,他更靠的是“拿资源”。把官府当成自己生意的护城河,通过政策红利、特许权、批文、人情,从源头上压制竞争者。这种打法,在清末叫“攀权附贵”,放到现在,换个词——“资源型玩家”。

古平原和李万堂的对抗,本质是两套生意逻辑的碰撞:一套是市场导向,用产品、金融工具、网络布局去博弈;另一套是权力导向,用关系、批文、后台去封杀对手。哪一套更高明?不好下定论,但清末的环境决定了,只玩一套,迟早出事。

古平原后来也开始与权力结合,这一点,剧里没有回避。尤其是和曾国藩的合作,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人搭个官府桥”,而是把商业布局和国家财政、地方治理、军费供给绑在一起。曾国藩需要铜钱、粮饷、运输体系,胡允源这样的商人提供物流、金融、物资支持,换来政策便利,这就是典型的政商共生。

问题来了——当生意和权力捆在一起,谁在主导谁?是钱在推着官走,还是官在拿钱当工具?古平原用这种合作模式获得巨大优势,是事实;整个格局里,商人有没有被绑上战车,也是事实。

今天看,这种模式仍然熟悉。很多现代企业一旦成长到一定规模,就势必面对一个选择:只做“纯市场玩家”,还是主动对接公共权力、公共资源,涉入公共政策?大型基建、能源、金融科技,全都绕不开。古平原和曾国藩的合作,其实是政商互动的早期样本。

故事的另一面,是古平原在财富积累后,开始做公益。捐资办学、修路、建桥,这些属于那个时代“有钱人”的传统选项。徽商文化里,一直强调“义利并重”——赚的是钱,修的是祠堂、书院、宗族渠道,名声反过来又能保护家族生意。

剧里刻画的古平原,不满足于当一个只跟银两打交道的角色,他通过社会投入,换来了三个东西:商业信誉、民间口碑、道德上的“自我证明”。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CSR)在逻辑上类似:环保、教育、公共健康项目,短期看是成本,长期看是品牌和制度信任。很多跨国公司会把营收的1%到3%投入公益,数据摆在那里,投资者也会用这种指标评估企业的“长期安全度”。

从胡允源到古平原,从祁门红茶到私盐、票号,再到官商合作、公益回馈,故事推进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断浮现——商业成功到底算不算“救国”?剧里提到古平原“拯救国家经济”,这个表述很戏剧化,但清末那种局面里,大型商帮确实在托着某一部分经济命脉。

盐运断了,地方财政出问题;票号倒了,军费可能断粮;茶叶、丝绸跌价,外汇收入缩水。晚清几次大的财政危机,都绕不开民间资本的托底。商人一边被视为“逐利之徒”,一边又在关键节点被视作“救命钱来源”,这种矛盾感今天依然存在。

商业与道德的张力,在古平原这个人物身上也非常明显。他走私盐,做灰色业务;他联络权力,享受政策偏好;他又捐钱修路,办学育人,自称“为民着想”。哪一面更真实?很难用一句话判死刑。

换到现在,很多企业家身上同样存在两张脸:一面是裁员、垄断、税务筹划;另一面是慈善晚宴、乡村教育、抗灾捐款。社会评价也在摇摆:他到底是“资本家”,还是“时代的贡献者”?古平原的故事,只是把这个问题提前一百多年摆在台面上。

《大生意人》被包装成商战剧,观众图一个爽,可如果在看完之后,脑子里只剩下“主角很聪明”“反派很坏”,那就白看了。更值得琢磨的,是三个维度:

赚到钱靠的是哪一套规则?是制度漏洞,还是产品竞争,还是信息优势?

拿到权力支持,代价是什么?是话语权,是道德压力,还是未来失去退路的风险?

回馈社会,到底是一种真心的责任承担,还是新一轮商业布局的一部分?两者能不能同时成立?

清末的商战远去,现实中的商业战场却一点也不平静。观众盯着古平原的起落,不妨顺手问一问:如果把故事换成当下的互联网巨头、地产大鳄、金融大佬,剧情会不会只是换个时代背景,台词稍微改改,就能照搬?

谁在时代洪流里做“生意人”,谁又能撑起“大”字,恐怕要靠的,不只是会赚钱的能力,更是敢不敢为自己选的路负责。你站在哪一边,更认同哪一套玩法?可以在心里给一个答案。

来源:阳光解说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