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底,古装历史剧《风禾尽起张居正》官宣胡歌领衔主演的消息引爆全网,#胡歌时隔十年再演古装权谋剧# 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但伴随期待而来的密集争议让人始料未及,明粉、史剧迷、流量反对者蜂拥而至,有人痛心疾首:“流量顶流来演历史顶流,这是张居正几百年
2025年10月底,古装历史剧《风禾尽起张居正》官宣胡歌领衔主演的消息引爆全网,#胡歌时隔十年再演古装权谋剧# 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但伴随期待而来的密集争议让人始料未及,明粉、史剧迷、流量反对者蜂拥而至,有人痛心疾首:“流量顶流来演历史顶流,这是张居正几百年后的一大劫!”也有人冷眼旁观:“胡歌的文艺气质,演得出考成法的雷霆手腕吗?”这场关于角色适配性热议的根源,在于历史上张居正本人的复杂矛盾而立体,其多维度的人性张力,正是对演员功底的极致考验,对于一部历史正剧,现在的观众越来越看重剧本和制作是否尊重历史,而非迷信演员的名气和流量。
原著中的张居正:有种截然不同于梅长苏的孤勇
《风禾尽起张居正》一剧原著是熊召政耗时9年完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张居正》,这部作品曾斩获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等多项重磅荣誉。小说既尊重历史,细腻还原了“考成法”“一条鞭法”等关键历史事件,又以文学笔法塑造了张居正等鲜活的人物形象,讲述了张居正那场让人无奈的改革悲剧。
熊召政笔下的张居正,从 “蛰伏翰林” 到 “权倾朝野” 再到 “死后清算” 的完整人生,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中张居正 “完美改革家” 或 “专权奸臣” 的单一标签,塑造了一个 “功过交织、人性复杂” 的经典形象。他是“救时宰相”——以一己之力让明王朝延续半个世纪,也是“时代囚徒”——终其一生未能突破皇权与体制的枷锁。
作者熊召政在书中以“火凤凰”为喻,定义张居正的核心精神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这种深入骨髓的“孤傲”,正是胡歌需要捕捉的灵魂。小说中,张居正的孤独贯穿始终:推行改革时,他被东林党骂作“忘亲贪位”,被勋贵集团视为“眼中钉”,朝堂之上难觅盟友;与万历皇帝的关系从“帝师与学生”的亲近,逐渐演变为“皇权与相权”的猜忌,小说细节描写“万历递来的御膳越来越冷,问话越来越淡”;家庭层面,妻子早逝,儿子遭政敌构陷,他深夜办公时,案头唯有儿子写的“爹爹何时回家”的纸条。
这种孤独不是梅长苏式“身负血海深仇的隐忍”,而是“背负天下骂名仍要前行”的主动担当。
尽管小说《张居正》成就斐然,但也仍存在一些争议。部分史学界观点认为,小说对其正面刻画偏多,虽未回避其缺陷,但对“贪污受贿”“文化专制”等负面史实的描写相对简略,存在一定“美化”倾向;也有评论指出,第四卷《火凤凰》对张居正死后清算的描写,过于侧重“悲剧性”,未能充分揭示万历皇帝、官僚集团、既得利益者等多方力量的复杂博弈,削弱了历史的深度;还有人认为,小说《张居正》能斩获各种荣誉也有其历史时代原因,《张居正》成书于上世纪90年代,小说中改革的核心主题,正契合了当时中国改革热涌的时代主题,而“获奖”并不代表其具有能经受住历史考验的“含金量”。
历史上真实的张居正: 人格复杂 非圣非奸
翻看如今影视剧中为数不多的张居正形象,其中公认最为经典的是《大明王朝1566》中郭东文饰演的张居正,尽管戏份不多,但郭东文沉稳内敛、收放自如的演绎,将张居正文人的儒雅与成熟男性的威严完美结合,被许多观众视为“天选张居正”;相比之下,唐国强也曾在《万历首辅张居正》中饰演张居正,但因为被认为演得不像,并没有多少人提及,该剧豆瓣评分仅6.7分。
对于张居正这一文学形象和影视形象,大众口味为什么如此“刁钻”又严格?张居正这么“难以刻画”又“难演”?这要从历史上真实的张居正说起。
“张居正,是晚明嘉靖时期一片昏暗之后,带有一抹亮色的政治人物,值得后人深入研究,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一种人物。”在作家清秋子的通俗历史著作《世间再无张居正》中,张居正力主改革弊政,怀揣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凭借“考成法”整顿吏治,以“一条鞭法”革新税制,还成功巩固国防、改善民生,让沉疴缠身的明帝国一度吏治刷新、边患解除,重新走向强盛。
“首先是历史事实,其次才是文字的可读性。”清秋子表示,他也并未刻意美化这一人物,而是真实还原了他“有功有憾”的复杂人格——执政后期,他刚愎自用、蛮横专制,不仅在“夺情事件”和民间书院处理上举措失当,激起朝野极大不满,生活上也存在腐化现象。同时,书中也细致描摹了他在私欲与公心之间的艰难平衡,既展现其作为改革家的远见卓识,也不回避他因权力膨胀犯下的错误,这种“非圣非奸”的设定,让角色彻底摆脱了脸谱化桎梏。
网友:演绎张居正的难点就在于他的复杂而立体
有网友认为,对于胡歌而言,演绎张居正,首先要突破的是,张居正这一角色横跨一生的巨大气质跨度。
根据《世间再无张居正》的叙事脉络,张居正的人生轨迹清晰且反差强烈。他是被大学士徐阶赏识的才子型书生,从幼年好学金榜题名,到在严酷的官场考验中历练成长,最终步入内阁,此时的他满是书生报国的情怀,气质藏锋守拙;他扳倒政敌高拱后独步政坛,成为万历小皇帝的老师并掌控朝政,推行新政时雷厉风行、铁腕果决,尽显权臣的威严与掌控力;而在他死后,家族遭遇抄家问罪,其人生又以悲剧落幕,留下无尽遗憾。“从青涩才子到铁腕权臣,再到身后悲剧的主角,这种贯穿一生的状态转变,要求演员在眼神、语气、肢体语言上精准切换,对表演功底是极大的考验。”有网友评论。
其次,角色“权谋智慧与人性弱点”的平衡尺度难以拿捏。熊召政和清秋子都在书中还原了张居正复杂的政治手腕:他曾与好友高拱联手挽救危局,后因裂隙反目,最终借助宦官势力胜出;他以帝师身份牢牢掌握大权,为改革铺路。在清秋子的书《世间再无张居正》中也对比刻画了政敌高拱的正派耿直,反衬出张居正权谋中的“险”。
“胡歌既要演出张居正运用谋略时的冷静果决,又不能让角色沦为单纯追逐权力的奸佞之辈;既要展现他执政后期的蛮横专制,又要让观众理解其背后为推行改革、稳固大局的无奈,这种微妙的尺度把控,正是演绎的难点所在。”有网友发文表示,在历史正剧中,这种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也胡歌此前从未涉及的。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李冬洁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阳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