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短剧“过会”标准:剧本不追爆款,演员不看流量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5 13:53 1

摘要:年初,《好一个乖乖女》现象级破圈,捧出柯淳、余茵两位演员;3月,《家里家外》凭借质感帮短剧摆脱“Low”的标签;9月,《盛夏芬德拉》因不输长剧的唯美、细腻爆火;《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撕夜》《请君入我怀》等短剧也均出圈,屡次打破纪录。

2025年,爆款长剧不多,爆款短剧却不少。

年初,《好一个乖乖女》现象级破圈,捧出柯淳、余茵两位演员;3月,《家里家外》凭借质感帮短剧摆脱“Low”的标签;9月,《盛夏芬德拉》因不输长剧的唯美、细腻爆火;《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撕夜》《请君入我怀》等短剧也均出圈,屡次打破纪录。

这些短剧没有大IP、大流量,甚至前期不被看好,却爆得连主创都没想到。

此前,娱理工作室在文章 深度调查:停拍、开机率暴跌下,哪些长剧还能过会? 中,剖析了当下长剧的“过会”标准。

那么, “三个月一大变”的短剧,“过会”标准又是什么?剧本、演员、导演都是怎么选的?

为了找到答案,娱理工作室对话《家里家外》《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出品方听花岛、《撕夜》出品方河马剧场、《好一个乖乖女》出品方于今无量,深度分析短剧的“过会”标准。

哪些剧本能过会?

短剧和长剧的“过会”,逻辑并不相同。

长剧数量少、成本高、周期长,容易“过会”的,通常是自带底盘的古偶和“以小搏大”的悬疑。

而短剧数量多、成本低、周期短,走的是标准化逻辑,拼的是品控和速度,即持续产出爆款的能力。

番茄、点众等平台的小说,是短剧的主要IP来源。然而,榜单热门作品很快就被拍出上百个版本,同质化严重。

要想出爆款、赚钱,要看谁拍得最新、最快、最好。

2024年6月,导演诗帆半夜看小说时,偶然看到了《好一个乖乖女》,发现男女主人设在霸总文中从未有过,很喜欢。

作为出品人,于今无量创始人李峻丞通常不干预创作,看中的本子会马上买下、拍摄。

彼时,《好一个乖乖女》小说并不热门,版权费也不贵,于今无量便第一个买下版权,做了半年开发后,于2025年春节上线。

“《好一个乖乖女》也考虑做第二部,但柯淳和余茵的档期一直没碰上,还在看时间。原小说也没拍完,如果做第二部,还会按原小说去改。” 李峻丞告诉娱理工作室。

作为“爆款制造机”,听花岛剧本“过会”的原则,反而是“不追爆款”。

策划上,爆过的故事线和设定不做;剧本上,要创新,有新的表达;拍摄上,要用新的镜头设计去呈现;制作上,用更新的场景,不要自我重复;剪辑上,也要用新的剪辑手法。

听花岛内容负责人介绍,听花岛的剧本,大家都会一起看,有俗套、意料之中,或是其他剧用过的,就随时调整。

比如新上线的《千金谋》。开篇是女主捡的“野男人”竟是未来皇上。当皇上要抛弃她回宫,传统叙事是女主伤心落魄,而《千金谋》的女主则因“赔偿金”开心不已;随后第二重反转,女主是重生,这一世的捡老公拿黄金都是算计好的。

作为平台,河马剧场“过会”的标准有三个, 一是合规,从剧本侧杜绝违规内容;二是内容硬核,即清晰主线、立体人设,戏剧点和期待感; 三是要符合目标受众需求,最好有独特亮点。

河马剧场内容负责人告诉娱理工作室,站内作品偏现实主义,主流观众有两种。 一部分喜欢强情绪、核心冲突,另一部分喜欢情感拉扯。主创便要针对不同观众,细拆情绪需求。

“比如《弃我如尘,嫁你为珍》的女主被初恋背叛后,没有走传统的虐渣打脸,而是找了伪装成民工的富二代,经营了一段朴实、有温度的婚姻。这种‘不刻意爽’,吸引的就是那波向往简单、安稳生活的年轻人。” 河马剧场内容负责人说。

哪些演员能“过会”?

相比起长剧“押头部大流量”的逻辑,短剧的演员则是匹配逻辑。

“有流量”“扛招商”,并不是短剧演员的首要考量因素。 听花岛、河马短剧、于今无量均提到,“符合人设”才是第一标准。

作为强设定内容,在小小的竖屏中, 演员的脸是最直接的角色塑造。 不合适的“脸”会直接导致人设崩塌,观众无法相信,撑不过第一集。剧本再好,画面再美也无济于事。

为了提高效率,听花岛演员不会自己选剧本。公司会定期根据演员意愿,为他们匹配最合适的剧本。

曾辉和韩雨彤就在新浪娱乐访谈中提到,《千金谋》是公司为他们“量身打造”的剧本,他们也很想尝试这样的创新项目。

同时,“听花岛”也是“听话岛”,观众的意见会重要考虑。比如当观众希望有更创新的海报后,听花岛新短剧《她的小新欢》海报就走了文艺、清新风。

角色贴合度外,演技是第二考量因素。

好的演技能为剧本加分,不好的演技则会为剧本减分。短剧演员多,“代餐”也多。演技不好,即使颜值高,也很容易被淘汰。

河马剧场内容负责人告诉娱理工作室,流量对短剧来说是加分项,不是必须项。

短剧还没有“扛剧”逻辑,而是互联网逻辑,靠的不是资源积累而是高效匹配。演员只能保一部剧的下限,上限则要靠组合效应。

河马短剧的演员,通常是在导演和执行团队确认后,导演、选角导演、制片和编剧一起选的,而不是“一言堂”“靠关系”。此外,演员的风险,舆论、配合度、当前状态等等,也都会被考虑。

然而, 目前头部演员资源过于集中,很多热门短剧演员档期都排到三个月以后,经常出现剧等人、开不起来的情况。

在于今无量,评级高的项目,会优先找演技好的流量演员,抬高剧集下限;项目评级不高的,就尽可能用演技好、符合角色人设的新人。

与此同时,片方自己签的新人演员,也会安排演一些不重要的角色。等到演技提升,有了1-2部爆款作品和醒目人设,才能“升咖”,去演男一女一。

短剧为腰部演员、新人提供了更公平的机会。不必有流量、带招商,甚至混饭局,一切靠作品说话。

哪些主创能“过会”?

相比起长剧, 短剧编剧则是市场里的“香饽饽”,也是各大片方的“核心资产”。

河马剧场严格遵守“剧本中心制”,即 以编剧团队为核心统筹创作。 从前期构思到剧本定稿,编剧会主导剧情走向、人物设定及核心内容。

开机前,编剧会和主创、演员一起围读剧本,保证每一句词有道理,有逻辑,不水。导演、演员有更好的建议,编剧会采纳,但所有改动必须经过团队论证,不能自己修改。

导演和执行团队,也是有 经验的制片人和编剧选的。

他们会根据导演以往作品和拍摄风格,匹配适合的剧本,擅长古言的拍古言,擅长现言的拍现言。合作的默契程度、工作效率、工作状态、配合度也会考虑。有限预算内,还会考虑性价比,即选成本范围内最合适的团队。

剧播完,也不是主创工作的结束。

每个片方都能在后台,看到作品真实的播放量、用户画像和舆情反馈。

河马剧场的主创会先分析数据,找出亮点与可优化之处,找编剧、制片、运营等核心团队开会,结合舆情和市场反应复盘。 “ 之前我们复盘了几部失败剧,发现共同点都是主角比较窝囊,后面就做了一部主角不窝囊的《归途似海深》,数据就很好。” 河马剧场内容负责人说。

听花岛则有自己的导演、编剧团队。有拍短剧的,也有从长剧转型的。

他们选人不论出身,而是看对短剧有没有信念感,是聪明人,也得愿意下笨功夫。

听花岛内容负责人提到,近期他们招了一位曾经拍影视剧项目的导演,一部短剧也没拍过,公司就安排他去组里探班,体验一下,再看想不想拍。结果导演回来后,交了很长一篇学习笔记,也确定了合作意向。

开机前,听花岛的导演、编剧、制片、剪辑要写详细的项目阐述。编剧会写情感浓度、人物关系、戏剧冲突点来源和名场面,导演会写风格、镜头、转场等,对项目的认知必须对齐。

于今无量则是“制片人中心制”。

每个作品开拍前,制片人会根据项目的开拍时间、评级和重视程度,按标准化流程执行。就像一个项目经理,不插手创作,只负责保证每个环节不出问题。

短剧对“不超支”的要求更高。但短剧制作周期短,一旦“超支”“超时”,不会换导演,扣导演费,而是由制片人承担责任。

短剧看似门槛低,但其竞争、运转逻辑,却比长剧更残酷。在观众的快速变化下,内容几乎没有规律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然而, 短剧的“过会”标准,却回到了影视创作的“old school”阶段——“编剧中心制、流程透明、演员适配”。这也让短剧“弯道超车”,赢得了被流量逻辑抛弃的大部分普通观众。

或许几个月后,这套“过会”标准又会大变。但不变的,是短剧永远敬畏观众,追赶观众的底层逻辑。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