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村超人》:“不拍宣传片,记录非遗传承人的日常”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5 09:47 1

摘要:11月6日,2025年第21届中美电影节暨中美电视节开幕式现场,一部来自贵州的微短剧《大力村超人》捧起了“年度最佳网络微短剧”奖杯。这部仅24集、每集6分钟的轻喜剧,让榕江“村超”与贵州非遗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11月6日,2025年第21届中美电影节暨中美电视节开幕式现场,一部来自贵州的微短剧《大力村超人》捧起了“年度最佳网络微短剧”奖杯。这部仅24集、每集6分钟的轻喜剧,让榕江“村超”与贵州非遗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大力村超人》以“平凡人的快乐足球”为切入点,讲述了当代青年返乡创业、投身家乡建设的动人故事,巧妙融合侗族大歌、苗族服饰、蜡染技艺等非遗元素,开创了“文旅+非遗”的创作新路径,让全球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中国乡村的文化温度与蓬勃生机。

“创作的起点是‘村超’赛场上那股最本真的热情。”《大力村超人》监制兼制片人赵晋仪回忆,创作团队深入榕江村寨采风,在田间地头的访谈、市集上的闲谈中,“平凡人的舞台”这一核心理念逐渐成形。“当我们真正走进榕江,以真实故事为基础的创作方向变得无比明确,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正是这种扎根泥土的创作态度,使作品充满生活质感与情感共鸣。”赵晋仪说。

如何在有限篇幅内兼顾乡村足球的独特魅力与非遗的深厚底蕴,创作团队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剧本将女二号设定为返乡传承蜡染技艺的年轻女老板,在球队资金告急的关键时刻,她不仅提供队服和活动地点,还引出村里各个人物与故事。这一设定使非遗传承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非生硬的文化展示。尤其第20集中,通过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喜剧情节,蜡染制作的5个关键步骤被巧妙“错位”呈现,充满喜剧风格。观众在笑声中不仅记住了工艺流程,更感受到古老技艺跃动的新生命力。

微短剧的“短平快”特性,为非遗传播打开了新可能。赵晋仪表示:“碎片化、精准化的推送,让非遗传播实现了零门槛。”每集6分钟的体量,借助算法精准触达年轻用户,有效化解了非遗传承中的年龄断层问题。配合中国移动视频彩铃的联动传播,形成了“通信网+互联网+非遗”的创新模式,打破传统传播壁垒,让非遗从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的方寸屏幕之间。

“村超”IP策划人、剧中“队长”原型欧阳章伟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大力村超人》的成功在于让非遗从静态的文化标本,转变为“融入乡土生活、富有情感温度的生命体”。这种“体育+文化”的叙事方式,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微短剧形式,探索出一条“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播路径。

在真实的“村超”赛场上,非遗的活化更为生动:各村球队身着民族盛装入场,跳芦笙舞、举蜡染旗帜;中场休息成为非遗展演黄金时段,侗族大歌与苗族舞蹈轮番上演;由村妇自发组成的“非遗啦啦队”,身着亲手缝制的民族服饰助威呐喊,构成流动的文化风景线;赛场周边的非遗公益摊位,则让观众可现场体验并购买手工艺品。“榕江的民族服饰之美、传统音乐之美、群众创造力之美,共同铸就了‘村超’独特的文化基因。”欧阳章伟感慨道。

这些鲜活场景通过短视频与直播传向全球。“我们不拍宣传片,只记录非遗传承人日常的劳动。”欧阳章伟分享传播秘诀。团队成立村超新媒体专班,构建多平台传播矩阵,并帮助村民掌握AI技术,让更多人参与家乡宣传,也让传播热度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借助“村超甄选”平台,蜡染服饰、银饰等非遗产品获得稳定销路。兴华乡高排村的返乡大学生刘勤兰借“村超”东风开发蜡染产品,带动多人创业,印证了“村超”为手艺人打通“手艺”到“收益”的通道,激发青年返乡传承非遗的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外籍演员大卫的加入为《大力村超人》增添了跨国文化视角。在贵州长大的他,父母是研究侗族文化的学者。“侗族大歌很好听,也比较特别。”大卫表示,通过微短剧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方式,更能吸引外国观众了解中国乡村的真实面貌与文化深度。

《大力村超人》的影响力早已溢出荧屏。该剧此前已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多个推荐片单,被纳入“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剧目及2024—2025年“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并在2025中国广电视听精品之夜获评“年度推荐作品”。面对荣誉,赵晋仪的规划愈发清晰:“我们要做‘非遗+文旅’的转化,让观众跟着剧情来贵州看真实的蜡染制作,让‘非遗+足球’成为中国乡村走向世界的名片。”欧阳章伟则致力于推动非遗的“场景活化”,将非遗元素融入节庆活动、旅游线路、特色街区与乡村市集,通过“全民共创”让村民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角。

从榕江的绿茵场到洛杉矶的领奖台,《大力村超人》的获奖印证了非遗传播的新可能。当侗族大歌的旋律透过屏幕传遍世界,当蜡染的靛蓝成为年轻网友追捧的潮流符号,这些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瑰宝,正借微短剧的翅膀,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起飞。正如大卫所言:“珍贵的非遗和民族文化需要被保护。”《大力村超人》所探索的,正是一条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可持续之路——让中国乡村的文化自信,在笑声与激情中不断传递、生生不息。(本报记者 王雪峰)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