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东周列国战国篇》比春秋篇更敢拍,权谋与人性有多残酷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5 07:00 1

摘要:提起《东周列国》系列,多数人先想到春秋篇的厚重经典,却忽略了续作《战国篇》的锋芒——这部同样诞生于90年代的神剧,没有延续春秋的礼乐余温,而是直面“礼崩乐坏”的终极形态:诸侯相残、士人投机、权谋至上,把战国时代的残酷与疯狂,拍得淋漓尽致。

提起《东周列国》系列,多数人先想到春秋篇的厚重经典,却忽略了续作《战国篇》的锋芒——这部同样诞生于90年代的神剧,没有延续春秋的礼乐余温,而是直面“礼崩乐坏”的终极形态:诸侯相残、士人投机、权谋至上,把战国时代的残酷与疯狂,拍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春秋篇》是“历史的风骨”,《战国篇》就是“人性的修罗场”。它不再执着于礼乐制度的还原,而是聚焦战国最核心的关键词:变革、背叛、逆袭、毁灭。

全剧以《史记》《战国策》为蓝本,串联起商鞅变法、苏秦张仪纵横捭阖、荆轲刺秦等关键事件,没有粉饰权谋的黑暗,没有美化战争的残酷,更没有把历史人物塑造成“伟光正”的符号,而是让观众看到:在大争之世,道义是筹码,忠诚是交易,人性在权力面前不堪一击。

《战国篇》最颠覆的地方,是对历史人物的“去滤镜”塑造。它让我们明白,战国的强者从不是完美圣人,而是一群“狠得下心、下得去手”的博弈者。

商鞅变法的桥段,堪称全剧的“封神之笔”。剧中没有把商鞅塑造成单纯的“改革先驱”,而是还原了他的“冷酷与决绝”:为了推行新法,他不惜严惩反对者,哪怕是太子的老师也要处以黥刑;为了立信,他在咸阳南门立木为信,用五十金撬动民众对新法的信任;但同时,他也展现了改革者的孤独与偏执——明知变法会触动贵族利益,却依旧“作法自毙”,最终被车裂而死。

剧中商鞅与秦孝公的君臣相知,没有煽情的台词,却通过一次次深夜议事、一次次顶住压力的坚持,让观众看懂:战国的变革,从来都是用鲜血铺就的道路。

还有苏秦“锥刺股”的逆袭,剧中没有只渲染他的励志,更揭露了他的投机本质。起初他游说秦王失败,穷困潦倒回家遭家人白眼;转而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荣归故里时,家人跪地相迎。

面对家人的前后反差,苏秦直言:“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这句话赤裸到扎心,却精准戳中了战国士人的生存逻辑:忠诚无关道义,只关乎利益;才华无关理想,只关乎平台。

战国之所以被称为“大争之世”,核心在于“无规则可言”。《战国篇》没有回避这种混乱,反而用一场场精彩的权谋博弈,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存法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张仪“欺楚”的情节,把纵横家的“诡诈”演绎到了极致。剧中张仪为了瓦解齐楚联盟,向楚怀王许诺“割六百里商於之地”,让楚国与齐国断交。楚怀王利欲熏心,不顾屈原等大臣的反对,执意与齐国决裂。可当楚国派使者去秦国索要土地时,张仪却翻脸不认账,声称“只许六里”。楚怀王怒而攻秦,却因失去齐国援助屡战屡败,最终客死秦国。

这段剧情没有刻意丑化张仪,也没有美化楚怀王,而是通过双方的利益算计,让观众看懂:战国的外交,从来都是“尔虞我诈”,所谓的“盟约”不过是随时可以撕毁的废纸。

还有“荆轲刺秦”的桥段,《战国篇》没有把它拍成“英雄赴死”的悲壮史诗,而是拍出了其中的“无奈与荒诞”。荆轲之所以答应太子丹,并非完全出于道义,更多是被“知遇之恩”绑架;而太子丹为了让荆轲死心塌地,不仅赠送黄金美女,甚至杀了自己的千里马,只为让荆轲喝马肝。

刺秦失败的那一刻,荆轲笑骂“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没有悲怆,只有对命运的嘲弄——这才是战国的真实:英雄或许有热血,但更多时候,英雄只是权力博弈的棋子。

如果说《春秋篇》还有礼乐制度的“遮羞布”,《战国篇》则彻底撕碎了它,把战国的残酷底色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剧中对战争的描写,没有宏大的特效场面,却有着直击人心的粗粝感:士兵的哀嚎、百姓的流离失所、城池被攻破后的烧杀抢掠,没有任何美化,只有战争的血腥与残酷。商鞅变法中“连坐法”的推行,邻里之间互相揭发,父子兄弟反目成仇;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的桥段,虽然没有直接展现屠杀场景,但通过幸存者的哭诉、赵国百姓的悲痛,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可怕。

更难得的是,它敢于触碰历史的“敏感点”。比如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政治投机,剧中没有回避他与赵姬的私情,也没有弱化他“扶持嬴政、窃取秦国大权”的野心;嬴政亲政后铲除吕不韦、嫪毐集团的残酷清洗,也被真实还原——没有把嬴政塑造成天生的“千古一帝”,而是展现了他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一面。这种“不回避黑暗、不粉饰太平”的勇气,在当年的影视环境中堪称罕见。

相较于《春秋篇》的口碑爆棚,《战国篇》的知名度稍显逊色,究其原因,或许是它太“真实”了——没有春秋时期的贵族风骨,没有可歌可泣的道义故事,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博弈和人性黑暗,让观众少了一份情怀寄托,多了一份现实的沉重。

但不可否认的是,《战国篇》同样是历史剧的巅峰之作。它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态度,守住了历史剧的底线;用极具张力的剧情和演技,展现了战国时代的精神内核;更用赤裸的人性描写,让观众看懂:所谓的“大争之世”,既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人性沉沦的时代。

如今再看《战国篇》,依旧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战国的生存法则,其实从未过时。职场中的利益博弈、人际交往中的人心算计、人生选择中的取舍权衡,都能在这部剧里找到影子。它告诉我们: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光有善良和理想远远不够,还需要清醒的认知、果断的决策,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这部被低估的神剧,值得每一个喜欢历史、关注人性的人细细品味。它或许没有春秋篇的厚重,却有着更锋利的现实穿透力——因为它让我们明白:读懂了战国的权谋与人性,就读懂了一半的中国社会

来源:青春一去沧桑笑zz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