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微短剧产业生态,济南长清精耕细作“小横店”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4 16:49 1

摘要:数据显示,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今年预计将突破634亿元。随着微短剧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在这股浪潮中,长清正凭借其产业根基、区位优势和人才资源强势抢滩,期待打造属于山东的“小横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石晟绮

“卡!这条过了!”在长清各个拍摄片场中,指令此起彼伏,映照出中国微短剧市场的火热。

数据显示,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今年预计将突破634亿元。随着微短剧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在这股浪潮中,长清正凭借其产业根基、区位优势和人才资源强势抢滩,期待打造属于山东的“小横店”。

场景赋能

打造拍摄“优选地”

威严庄重的法院审判庭、设备齐全的医院手术室与病房、1:1还原的地铁高铁车厢……走进长清清影影视基地,现实与剧情的边界瞬间消融,这里几乎覆盖了现代微短剧所需要的所有叙事空间。从审讯室的单向透视玻璃到“霸总办公室”的黑檀木书桌与书架,每一处场景都精致考究,让剧组轻松实现“拎包开拍”的创作便利。

“以前拍室内戏得自己搭景,既耗时间又费成本,分散的场地还会增加转场负担。”清影基地负责人徐龙驰介绍,8000平方米的基地整合了别墅、医院、办公室、天台等60多个多元场景,剧组几乎无需辗转。“拍摄效率至少提升30%,这对追求快节奏产出的微短剧行业来说至关重要,一部微短剧基本在一周内就能完成。”

自2025年7月开始拍剧以来,作为全市第一家短剧拍摄基地,清影基地迅速成为影视创作的“热门地标”:近二十个剧组在此完成拍摄,高峰期一天内有五个团队同时拍摄,已签约剧集更是多达130余部。

“我们选此处进行拍摄,正是看中了这里自带年代感的环境。”主旋律微短剧《你郝大胆》近日在长清方峪村圆满杀青,主创团队人员表示,这里的一树一瓦都与剧本完全适配。室内场景精准适配需求,室外资源更显长清的“地利”优势。作为天然的“摄影棚”,长清境内40余处特色取景地覆盖多元题材 —— 灵岩寺的古建飞檐完美适配古装剧,方峪村的青石板路承载年代故事,园博园的湖光山色点亮现代剧情。

网络视听产业作为长清区的特色产业之一,影视制作是其中重点聚焦的领域之一。依托山东省首批网络视听产业基地,长清正致力于建设京沪产业转移承载区和独具特色的北方视听产业集聚区。想要发展产业,自然要有产业场景。“不管是年代剧、战争戏,还是现代剧、古装剧,在长清都能找到合适的场景。”长清区融媒体中心党总支委员、高级编辑王长龙说,拍摄基地的落地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长清成了微短剧剧组眼中的“香饽饽”,长清正在吸引着全省甚至全国各地的剧组来到这里进行拍摄。

此外,长清区专门编制《微短剧取景地一站式服务手册》,整合 36 处优惠取景地资源,为剧组提供拍摄许可、场地协调等全流程支持。在清影基地周边,就联动构建了“十分钟食宿旅生态圈”,剧组拍戏之余,十分钟内即可找到宿舍、餐厅、便利店,极大提升拍摄效率。

人才集聚

激活创作“源动力”

“以前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现在跟着剧组参与全流程,能够直接让专业落地。” 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大二学生宁梓茹谈起参与微短剧《探案长相思“女主”》拍摄工作的经历,仍然津津有味。在这个由学校与企业联合摄制的项目中,她不仅客串演员,还能够参与摄影、灯光、场务等多岗位,了解微短剧的完整拍摄过程,“把课堂知识和真实项目结合,让我们对行业的理解更专业、更立体了。”

长清微短剧产业的快速崛起,不仅离不开拍摄基地等硬件支撑,更需要构建集创作、制作、发行于一体的完整产业生态——而人才正是生态链上的核心环节。得天独厚的是,长清坐拥12所驻区高校、近20万名师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蓄水池”。

在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像宁梓茹这样深度参与真实影视项目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在剧本创作、拍摄剪辑、运营推广等环节中锤炼本领。“学校紧扣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覆盖微短剧创作、制作、传播全链条的特色学科专业群,相关专业在校生达851人。”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李百晓介绍,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学校坚持“教学即生产”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全程嵌入教学过程。

这种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如今已结出硕果:学校联合摄制的网络微短剧《嗨起来啊!职场小白》已在新媒体平台上线播出,《探案长相思“女主”》更成功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这些项目给了学生快速掌握行业标准与市场需求的机会。”李百晓说,通过“课、证、赛、研、创、服”六位一体传媒实践教学模式的培养,传媒学院学生已取得高级影视剪辑师、新媒体运营师等资格证书90余项,在省部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70余项。学校下一步还将与长清区拍摄基地及影视企业广泛建立合作网络,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育更贴合地方需求的网络视听人才。

微短剧“以天计周期”的行业特性,让本地人才配套成为吸引剧组的关键筹码。“现在一部短剧一周拍完是常态,一个剧组往往需要四五十人甚至更多成员,异地调配人员的差旅成本很高。”徐龙驰表示,完善的本地人员服务体系,也将成为长清招引剧组的重要优势。

在红石榴(山东)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的摄影棚外,70多张标注着“群演”“角色演员”“特邀演员”的演员卡整齐排列。公司创始人王刚正忙着在培训教室为新学员授课,这位有十年“横漂”经历的影视人,除了进行微短剧的拍摄、制作外,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本地人才的培育上,“很多人想当群演却没技巧,我们就免费教走位、练表情。现在不少本地老人、大学生都能顺利进组,既丰富了日常生活,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目前,该公司已带动数百名本地居民参与影视产业。

抢滩文化产业新蓝海

不断向精品化发展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爆发式增长,2024年以500多亿元的市场规模超过中国内地全年电影票房总额。近期发布的《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今年预计将突破634亿元,截至今年6月,用户规模达6.96亿。据预测,中国微短剧的市场规模在2027年有望突破千亿元。

面对文化产业新蓝海的千亿风口,全国多地都在发力:西安微短剧产量一度占据全国六成以上;杭州余杭设立全国首个2亿元网络微短剧发展基金,配套推出覆盖全产业链的“黄金10条”扶持政策;南京浦口区发布首批10个免费拍摄取景地,大幅降低制作成本……

地处“济南西大门”的长清,也正凭借独特优势在这场产业竞争中崭露头角。这里区位交通优越,自然与人文资源富集,更坐拥12所高校、近20万名师生的深厚人才储备。作为长清区两大特色产业之一,网络视听产业依托山东省首批网络视听产业基地,致力于建设京沪产业转移承载区和独具特色的北方视听产业集聚区。

产业发展,政策先行。长清区专门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文旅、融媒、工信、投促等多部门参与的网络视听产业工作小组,形成统筹推进合力。率先在全市出台《济南市长清区扶持微短剧发展的若干措施》及其实施细则,从基地建设、内容创作、精品奖励等8个方面提供实打实的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发展近一年来,长清区目前注册网络视听相关企业已接近35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4家,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加速形成。

“如今,长清区网络视听产业‘一核多园’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王长龙表示,西城软件园作为核心承载区,聚焦产业孵化、技术研发和总部经济功能,各拍摄基地与园区则提供专业化场景及配套服务,协同发力构建完整生态。

产业生态的完善,也让“鲁人回家”成为潮流。一批来自横店、北京、上海的资深影视人才陆续回流,不仅带来先进理念与技术,更推动长清微短剧从“数量增长”向“精品化发展”深度转型。

“我们不比数量、比规模,而是依托自身优势,着力培育产业生态。”长清区副区长陈楠形象地比喻,“就像雨林,树木不一定是最高的,但物种一定是最多的,这样生态系统才能更健康、有活力。”当前,微短剧产业正从“野蛮生长”迈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长清也正将“小横店”的蓝图变为现实,拥抱微短剧的黄金时代。

来源:生活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