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男主”还是“大女主”?并非选择题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4 14:42 1

摘要:你发现古装剧越来越像打卡游戏,剧情套路都能被“提前预料”,这不,最新数据显示,粉丝还能“隐晦”地看出制作由套路铺陈,实在让人叹气。

你发现古装剧越来越像打卡游戏,剧情套路都能被“提前预料”,这不,最新数据显示,粉丝还能“隐晦”地看出制作由套路铺陈,实在让人叹气。

这次市场忙着调整,不只因为观众审美疲劳,更是行业创新“不得不说”的难题。

其实,这是个“依赖安全区”的死循环。

看《长相思》火了一圈,结果7部同题材押宝,谁都知道,创新像个遥控器总是失灵。

平台也不断把数据安全挂在嘴边,偏偏让内容变成“复制粘贴”。

观众调研更扎心:“套路你都能瞧穿,演员重样的脸让剧情都串戏。

”这是真实存在的“审美疲劳”,甚至有人吐槽,国产古装有钱没脑子,还是那一套。

还记得韩剧《恋人》中,医女身份不是标签限制,而是赋予角色生命力。

反观国内古装剧,人物功能标签化严重,缺少那份“打动心灵的创新勇气”。

结果,真正出圈的剧少得可怜,还是靠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有血有肉的人物撑场。

幸好,有人试图打破局面了。

《大宋少年志2》用群像和差异化打破“单一主角套路”,豆瓣8.1的评价证明,这条路有人输送“新鲜血液”。

科技也帮了忙,爱奇艺启动AI辅助创作,大数据帮忙剔除套路,看似虚拟的“未来”也许能让剧情少点“机械感”。

同时,像中戏开设“古装剧创作专班”,希望培养具有历史厚重感和人性深度的新血液,从根源解决“班味儿”问题。

不过,行业能否破局,靠的其实是平台、制片、观众的三方配合。

平台要敢于试错,容忍“创新失败”;制作方要回归“人物驱动”和“故事真实”的本心;观众也要理性给出评价,不盲从标签。

只有这样,或许才能重现《甄嬛传》《琅琊榜》那样的经典,重新唤起大众对古装剧的热爱。

但说到底,革命不是一两天能成的。

它需要我们都放开固有的思维,让内容变得更有温度,才可能迎来古装剧真正的春天。

来源:热心生活家Bup2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