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志怪与悬疑的外衣下,《唐诡3》构建了一个可信的“大唐奇谭”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4 14:27 1

摘要:广大网友千呼万唤的《唐朝诡事录之长安》(下称《唐诡3》)自11月8日在爱奇艺开播以来,频频刷新爱奇艺古装探案剧首播纪录:24小时热度值破9500, 4天内热度破万,豆瓣开分8.1。值得一提的是,《唐朝诡事录》连续三季的豆瓣评分均超过了8分。

明明是一部“诡事录”,怎么就追出了看历史剧的上头感?

广大网友千呼万唤的《唐朝诡事录之长安》(下称《唐诡3》)自11月8日在爱奇艺开播以来,频频刷新爱奇艺古装探案剧首播纪录:24小时热度值破9500, 4天内热度破万,豆瓣开分8.1。值得一提的是,《唐朝诡事录》连续三季的豆瓣评分均超过了8分。

在打破“续集必扑”魔咒、续写“高开高走”态势的同时,《唐诡3》与盛唐历史、文化与社会风貌深度联动的真诚叙事,更是成为连日来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追看“唐诡小分队”侦破诡案的过程中,无数网友拿起“放大镜”,津津有味地研究起了剧中那些令人着迷的文物、美食、特产、风俗、山海志怪……正如网友所言:“这何止是悬疑剧啊,这简直就是历史爱好者的大型‘对暗号’现场!”

《唐诡》系列编剧、作家魏风华曾说,《唐诡》的结构像三明治,最下面的历史基底占20%,上面飞的那部分志怪占10%,剩下的70%是悬疑探案。

某种程度上,《唐诡》系列用“历史的老汤”文火慢炖,精心熬煮出了一锅有滋有味的文化盛宴,它让盛唐的风骨、血肉与魂魄皆在细节中重生,让观众笃定那一群人、那一些事就在大唐,沉浸于那个瑰丽与诡谲交织、情义与侠气同在的世界,久久走不出来。

历 史 为 骨

融合古籍、典故、碑文、民谚,不经意间触碰真实的肌理

#唐诡编剧这是吃了多少历史书#、#看唐诡3历史知识吃饱了#、#唐诡对历史的考究还是太权威了#……伴随《唐诡3》的热播,历史爱好者们纷纷着手解谜剧中情节与历史典故的梦幻联动。

仅量化编剧的“吃书量”,可能远远不够。《唐诡3》除了从《酉阳杂俎》《广异记》等关于唐代的各种传奇志怪笔记中挖掘灵感,更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把西安的唐代遗迹遗址看了个遍,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设计案情。

秉持“于史有源”的创作态度,《唐诡3》将散落在典籍、民谚与考古发现中的历史碎片巧妙编织,化作探案故事的筋骨脉络,让观众在探诡解谜的过程中,不经意间触碰大唐的真实肌理。

《唐诡3》的开篇单元《康国的金桃》,以一件真实的西域贡品拉开了悬疑的序幕。剧中引发朝堂风波与江湖杀机的“金桃”,并非编剧的凭空想象。

康国的金桃,堪称丝绸之路繁荣的一个具体象征。美国当代汉学家薛爱华汉学名作《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对此有所描述。

唐贞观年间,康国(即今日的撒马尔罕)作为昭武九姓之首,向唐朝进献过“大如鹅卵、色泽金黄”的黄桃,被宫廷视为象征祥瑞的仙果。《唐诡3》以此为引,为金桃附加了悬疑设定,使之成为剧中权力博弈与政治试探的载体。

“千年万岁,椒花颂声”!在第三单元《白泽的踪迹》中,当公主深情不已地念出这八个字,无数网友连呼感动,表示“唐诡3果然联动了公主给婉儿的墓志铭”“这是上官婉儿墓志铭重见天日后的第一次影视化”“一段被尘封的女性友谊,值得被更多的人知道”!

上官婉儿墓志铭于2013年出土于西安,这方藏于陕西考古博物馆的982字青石墓志,真实记载了太平公主为上官婉儿出资主持葬礼、将其葬入家族墓园的往事。

《唐诡3》用虚实交融的创作,将冷硬的考古碑文转化为炽热的情感叙事,让观众重新认识了“盛唐双姝”超越政治盟友的知己情谊。

资料图片:上官婉儿墓志铭于2013年出土于西安

第五单元《旗亭画壁》的原型,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和高适在酒楼斗诗的一段佳话,见于唐代志怪笔记《集异记》,该单元以其为基底,设计了一个传奇故事。

第六单元《去天尺五》的故事,改编自唐代长安的一句八字民谚:“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指长安土著士族韦、杜二家,地位显赫。《唐诡3》由此延展开来,以案件探讨了门第观念、阶级矛盾与时代更迭下的个体执念,亦借苏无名与卢凌风之口,辩论了“士族清贵”的本质。

故事中“少年颜真卿”短暂亮相,以一句“我家门第不高,应当奋发读书,不求做人间龙凤,但求为苍生社稷用命”的志向抒怀,进一步拔高了整个单元的立意,让悬疑案件的内核,升华为对门阀制度的叩问,更看到了那不曾随时代湮灭的骨气与坚守。

比“于史有源”更为可贵的,是《唐诡3》将海量史料内化为叙事能力,让每个案件既有探案的爽感,更让历史爱好者在追剧时,总能在细节中找到与古人对话的乐趣。

细 节 为 肉

以精细的文物复刻,将盛唐风华搬进现代视野

如果说历史是《唐诡》系列的“骨架”,那么,精心复刻的文物、服饰与美食,便是填充“血肉”的关键。

主创团队以“考古级的还原”,将大唐气象“搬进”现代视野,让每一件道具、每一套服饰、每一道美食都成为文化的载体。

这些琳琅满目的元素,不仅搭建起了沉浸式的盛唐景观,更成为推动剧情、塑造人物的重要力量,让观众在感受悬疑氛围的同时,享受一场饱览盛唐风华的美学盛宴。

猜猜看,《唐诡3》到底复刻了多少文物?网友们得出的结论是:每件关键道具,来头都不一般!

第二单元《成佛寺的哭声》中的金简,以现存于河南博物院的“武则天除罪金简”为原型,对其铭文、形制与“除罪”功能都进行了忠实还原。

资料图片:武则天除罪金简 现存于河南博物院

第五单元《旗亭画壁》中的琵琶,参考了由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的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该文物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世的唐代五弦琵琶。

第四单元《诺皋记》中,不少网友都被裴喜君送给费鸡师的精美酒壶给惊艳到了,原型唐代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资料图片:唐代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服饰与妆容的考究,彰显着盛唐独特的美学理念。

唐朝兴盛儒学,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剧中还原了唐代汉族女子“不打耳洞”的习俗,而不受该理念影响的胡姬则佩戴耳饰,小细节让历史感瞬间拉满。

冷籍与娇奴的婚礼场景,完美还原了盛唐“红男绿女”的婚俗装扮,却扇、同牢、合卺等古礼的呈现,成为盛唐婚俗文化的生动展演。

历史上,上官婉儿因触怒武则天被施以黥刑,在额上刺字,后以胭脂画梅花遮掩伤痕,此举意外引领了唐代宫廷“红梅妆”风潮,孟不疑为遭受了黥刑的爱人红药刺画“牡丹妆”的灵感,大约就是由此而来。

美食,是最具烟火气的文化符号。

唇齿留香的金桃、丝滑沙软的酥山、清雅酸香的葱醋鸡、清脆甘芳的巨胜奴……持续扩充着“长安美食必吃榜”。

其中,从第二季的沙洲美食变成这一季的“长安网红”的酥山,已然火力出圈。

剧中的“长安美食”

唐代备受推崇的甜点:酥山

事实上,酥山是唐代备受推崇的甜点,地位堪比今日的冰淇淋。据陕西历史博物馆专家考证,在章怀太子墓“仕女图”中就出现了酥山。作为章怀太子的妹妹,太平公主大概也是吃过酥山的,由她在剧中为酥山“代言”,顺理成章。

在还原盛唐风物的过程中,《唐诡3》更融入了舞狮、傩舞、剑舞、血社火等多项非遗元素。这些场景,大大增强了历史真实感,也推动着非遗文化的传播与焕新。

气 度 为 魂

在“行路感”中,解锁一个时代的辽阔气象

《唐诡》系列之所以成为历史爱好者的心头好,不仅在于它还原了盛唐的“形”,更源于它捕捉了盛唐的“魂”——正如历史学者所解构的那样,“盛唐气象”所寄寓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既有高亢、自信、雄壮和飘逸,也有低抑、苍凉、孤独与悲怆。

主创曾说,“我们不想做单纯的破案剧,而是要营造一种‘行路感’,让观众跟着主角一起进入那个繁华如梦又深幽难测的世界”。

从江南水乡的烟雨迷踪,到西域戈壁的风沙诡影,《唐诡》系列在历经“南下”与“西行”的漂泊后,终在第三季将叙事重心拉回了大唐的心脏——长安。

110坊的车水马龙、酒肆茶坊的喧阗笑语,鲜活的市井图景无不映照着盛世的荣光,而在此前的剧情里悄然埋下的宫廷权斗伏笔,也随舞台的转移逐渐舒展,掀起新的波澜。

从朝贡外交的“天朝上国”雍容,到“旗亭画壁”的诗乐雅趣,再到风靡宫廷的“马球”风尚……在更为庞大的叙事格局下,《唐诡3》得以用悬疑探案的钩子,解锁了一个丰富而宏大的盛唐。

盛唐的气度,终究是靠“人”来体现的。

卢凌风和苏无名,不得不直面这个刀光剑影的秋天以及各自的命运,即使历经风雨,他们终究在万年长安大观盛唐,护佑百姓的初心始终未变。聪慧善画的裴喜君、幽默暖心的费鸡师、飒爽正义的褚樱桃,同样沿着不断强化的人物脉络,绽放各自的弧光。

剧中的人物,无论士人侠客、平民商贾、诗人英雄,爱天地的辽阔,拥人间的烟火,有爱有恨,有情有义。

尽管“悬疑”与“志怪”是贯穿始终的标签,但《唐诡》系列的魅力从来不止于精巧曲折的案情或严密硬核的推理,它最为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每桩诡案背后对人性幽微的洞察与对现实深刻的叩问,那份由民本思想与人文关怀凝聚而成的内核,才是最能触动观众、直抵内心的力量。

不少网友把《唐诡》系列称之为“成年人的童话”:潜心复仇的阿摩挪王子列那,即便深陷黑暗,心底仍保留着善良的余温;赤英对舞阳看似不合理的严苛管教,不过是单亲母亲笨拙的守护;《诺皋记》更以“深情终得团圆”弥补前作《仵作之死》的意难平,让善良者不必殉道,坚守者终获相守……

《唐诡3》的悬疑案件背后,那些跨越身份、超越利益的情谊与坚守,让冰冷的案件生出温情,也让大唐的魂魄有了温度。

也许,当我们为《唐诡》着迷时,实则是被它所描摹出的盛唐气质所吸引——在那个有温度、有风度、有锐度的鲜活时代里,有属于盛世的自信与豁达,更有对生活、对天地、对情义的深情以赴。

来源:光华锐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