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网文、网剧、网游文化“新三样”在海外刮起强劲“中国风”。《黑神话:悟空》首发即登顶多国游戏销量榜;《司藤》《长月烬明》等剧集在东南亚广受欢迎。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营收达48.15亿元;微短剧应用海外累计下载量近5500万次;自主研发游戏
近年来,网文、网剧、网游文化“新三样”在海外刮起强劲“中国风”。《黑神话:悟空》首发即登顶多国游戏销量榜;《司藤》《长月烬明》等剧集在东南亚广受欢迎。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营收达48.15亿元;微短剧应用海外累计下载量近5500万次;自主研发游戏海外销售收入超185亿美元。据预测,到2027年,这三项出口规模将继续大幅增长。数字时代,为何网文、网剧、网游能成为中国故事的“新载体”?
当《黑神话:悟空》登顶多国游戏销量榜,《时光正好》在塞尔维亚引发热议,ReelShort 让海外用户甘愿年付 200 美元订阅,网文、网剧、网游组成的文化 “新三样”,正以强劲势头重塑中国文化出海格局。这不仅是数字产业的胜利,更是中国故事叙事方式的革命性突破,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范式。
文化 “新三样” 的破圈密码,首先藏在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多元的题材拓展中。与包饺子、打太极、学汉语这 “老三样” 的符号化传播不同,“新三样” 既深耕传统文化富矿,又拥抱当代现实图景。管平潮从经典诗词中汲取仙侠灵感,《永劫无间》将中国武术搬上亚运赛场,传统文化不再是静态展示,而是转化为可互动、可体验的文化产品。更可贵的是,现实题材的崛起让中国故事更具温度 ——《老妈有喜》的家长里短、《弄潮》的创业群像,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让海外受众读懂当代中国的烟火气。这种 “传统 + 现实” 的双轮驱动,让文化传播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质感。
技术创新是 “新三样” 出海的关键引擎。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生内容形态,微短剧凭借竖屏叙事适配全球用户碎片化消费习惯,而 AIGC 技术更让传播效率实现质的飞跃。华策影视的 “国色” 模型实现多语种即时译制,硅基智能的自动化平台解放创作生产力,抖音漫剧单月播放量突破 61 亿次,技术不仅降低了内容生产与传播的门槛,更重构了文化出海的链路。从《星绘友晴天》的数字实景还原,到 AI 版权保护的 “专属身份证”,科技让中国故事的全球触达更精准、更高效,成为链接文化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精品内容与健康生态则为 “新三样” 远航保驾护航。与会嘉宾达成的 “关键靠精品说话” 共识,点出了文化传播的核心规律。优质内容从不缺乏跨文化穿透力,咪咕数媒的实践证明,即便未经翻译,精品作品也能获得海外自发传播。而精品的核心,在于 “骨骼” 与 “灵魂” 的统一 —— 既保留互联网产品的高互动、强裂变特性,又注入文化品格与精神内核。红果短剧的 “果燃计划”“微短剧 + 文旅” 的跨界融合,以及嘉兴构建的产业生态体系,让内容创作从 “单兵突进” 走向 “生态协同”,为精品化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
文化 “新三样” 的海外走红,本质上是数字时代文化传播规律的必然结果。它打破了 “文化出海 = 传统文化输出” 的刻板认知,证明当代中国的现实故事、技术创新与文化自信,同样能引发全球共鸣。未来,唯有持续深耕文化内涵、拥抱技术革新、坚守精品意识,才能让中国故事真正 “扎进” 海外市场,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全球范围内深入人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