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央视八套播的《四喜》,凭着童瑶、蒋欣的阵容刚开播就被关注,结果越看越糟心。
文 |围炉
编辑 |小夜
2025年央视八套播的《四喜》,凭着童瑶、蒋欣的阵容刚开播就被关注,结果越看越糟心。
这剧名字叫“四喜”,实际半点儿喜感没有,全是狗血到离谱的虐心戏码,把能想到的家庭剧老套路全堆上了。
我本来冲着演员阵容追的剧,没看几集就忍不住快进,实在扛不住这毫无逻辑的剧情和说崩就崩的人设。
冯志这个角色是真让人摸不着头脑,他经营着一家小服装工厂,家里住两百多平的房子,市值两百多万,说白了就是比普通人有钱点,离豪门差着十万八千里。
可编剧偏要给他安排情人和私生子,这操作实在让人费解。
男人要是不想离婚,大多不会让情人生孩子,这不是明摆着给对方留上位的把柄吗?本来中产家庭的婚姻矛盾有很多可写的点,偏偏要选最悬浮的套路,看着特别出戏。
不光婚姻戏离谱,婆媳关系和女主设定更让人无语。
冯志猝死留下一堆债务,法律上早就做了财产切割,他老婆和儿媳沈明珠根本不用还。
可一直只会花钱享受的冯太太,突然就有了风骨,非要卖房子卖地还债,转头还把家道中落的账全算在沈明珠头上。
沈明珠呢,全程扮演“圣母”,不计前嫌替夫家还债,还照顾病床上的恶婆婆。
这种苦情戏套路,放在十几年前可能有人买账,2025年还这么拍,真的过时了。
许知夏那条线更让人糟心,她怀了二胎,婆婆苦口婆心劝她生,转头就让儿子带她去查性别,说生男孩给买学区房,生女孩就不要了。
本来敢怼妈妈的丈夫张浩,这时候居然帮着婆婆说话。
搞不清编剧是不是觉得没这些冲突就拍不了戏,现在早就不是重男轻女的年代了,这种剧情只会让观众觉得反感,完全没有共鸣。
沈明珠的养母人设崩塌得更彻底,前期对养女掏心掏肺,把她当掌上明珠,结果亲生父母一出现,立马变成自私刻薄的样子。
整天在沈明珠耳边念叨,说她亲妈当年扔了她,自己捡回来养大,认亲妈就是白眼狼。
这种前后反差也太大了,完全不符合正常人的情感逻辑。
对比之下,养父的形象就正常多了,真心爱女儿、尊重女儿的选择,可编剧偏要把养母塑造成这样,好像不制造点亲情矛盾就没法推进剧情。
《四喜》的问题不是个例,内娱好多家庭剧都犯了同样的毛病。
今年上半年播的《我的后半生》,集齐了张国立、梅婷这些实力派演员,结果剧情里全是老年人的狗血恋爱,一会儿要过户房产,一会儿又闹分手,好好的现实题材拍成了悬浮闹剧。
创作者好像觉得“狗血”就是“话题度”,把各种冲突硬塞进去,完全不管逻辑通顺不通顺,人物立不立得住。
观众早就不买账了,国家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今年有不少违规短剧因为低俗化、同质化被下架。
大家看家庭剧,是想看到真实的生活写照,或者得到情感慰藉,而不是看编剧强行制造苦难。
本来《四喜》可以深挖生育自主权、亲情选择这些现实议题,结果全被狗血剧情淹没了,实在可惜。
和《四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爆火的《小巷人家》。
这部剧没有小三、没有恶婆婆,全是邻里之间的人情冷暖、家庭里的日常细节,结果火得一塌糊涂。
抖音主话题播放量破百亿,省级卫视收视率连续第一,不管老人还是年轻人都爱追。
剧中对年代记忆的复刻、对亲子沟通的细腻刻画,让观众觉得特别真实,仿佛看到了自己家的故事。
不光《小巷人家》,今年的《180天重启计划》也很成功。
这部剧讲的是28岁失业的女儿和48岁怀孕的妈妈同住的故事,没有强冲突,全是母女之间的拌嘴和理解。
剧中塑造的“闺蜜系”妈妈和“亲妈系”女儿,打破了传统家庭剧的角色设定,让观众看到了代际关系的新可能。
还有短剧《家里家外》,聚焦重组家庭的日常,用方言和市井美食增加真实感,上线几天播放量就破十亿。
这些成功案例都说明,家庭剧的核心不是狗血,而是温情和真实。
观众早就不满足于标签化的角色和套路化的剧情,大家想看的是立体的人物、真实的矛盾,以及解决问题的智慧。
生活已经够累了,谁愿意在休息的时候,还看剧里的人互相折磨呢?
内娱家庭剧真该好好反思一下了,精品化转型已经是行业趋势,那些还在依赖狗血套路的作品,注定会被市场淘汰。
创作者应该放下创作惰性,多观察生活,从真实的家庭关系里找灵感。
就像《小巷人家》那样,用细腻的叙事、温暖的内核打动观众,这才是家庭剧该有的样子。
《四喜》的口碑滑坡,给内娱敲响了警钟。
2025年的观众,早就不吃“狗血套餐”那一套了。
家庭剧作为最贴近生活的影视类型,应该承担起记录时代、抚慰人心的责任。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小巷人家》这样的作品,让观众在观剧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而不是被狗血剧情搞得糟心。
毕竟,大家看剧是为了放松,不是为了找罪受。
来源:品茗阅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