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温《步步惊心》:看懂封建社会的联姻,就知道为什么十三爷的福晋容不下绿芜
绿芜的故事,是《步步惊心》里最让人心生苍凉感的一笔。
人们总说她因“青楼出身”而死,指责十三爷的福晋们刻薄无情,但若抛开封建礼教的表象,便会发现:
福晋们真正无法容忍的,并非绿芜的身份,而是她用十年生死相随,在王府里筑起的那道“情义之墙”——这道墙,映照出福晋们的冷漠、自私与空虚,让她们在“患难见真情”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难堪。
绿芜的“雅妓”身份,在封建时代确实是个难以跨越的障碍。但在十三爷府的权力斗争中,这不过是福晋们用来攻击她的工具,而非根本原因。
福晋们总爱把“青楼女子有损皇家颜面”“影响孩子未来”挂在嘴边,实则是借着封建礼教的规矩,行排挤之实。
她们明白,在等级森严的王府里,“出身卑微”是最难以反驳的罪名,既能堵住十三爷的嘴,又能赢得外界“识大体”的称赞——毕竟,没人会指责一群“为了王爷名声、为了孩子未来”的正室夫人。
若真嫌弃绿芜身份卑微,福晋们为何早不站出来反对?绿芜与十三爷的感情,在京城早有传闻。
在十三爷风光时,福晋们从未公开阻拦,甚至默许了她“红颜知己”的身份。
她们真正开始发难,是在十三爷从养蜂夹道出来后,是在皇帝有意给绿芜名分时——此时的绿芜,已不再是“无关紧要的外室”,而是手握“十年陪难”的筹码,足以威胁到她们地位的竞争者。
身份卑微只是借口,“威胁到自身利益”才是她们发难的真正原因。
福晋们还总拿“承欢是王府格格,不能有个青楼出身的母亲”来说事,可她们真正关心的,从来不是承欢的感受。
承欢在养蜂夹道长大,与绿芜相依为命,母亲的陪伴是她童年唯一的温暖;而福晋们看重的,是“王府格格”这个身份带来的体面,是承欢未来联姻能为家族带来的利益。
她们用孩子的“前途”来要挟十三爷,说到底,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福晋们内心真正的恐惧,其实是从绿芜陪着十三爷在养蜂夹道被幽禁的那十年开始的。这十年,对绿芜来说是一场难以言说的劫难,可对福晋们而言,却像是一面能照出真相的镜子——它把她们情义的浅薄暴露无遗,也让绿芜在十三爷心里的特殊地位愈发清晰。
十三爷被幽禁在养蜂夹道,那可是九死一生的困境。当时,王府里的福晋们,一个个都躲得远远的,只想着自己怎么保全自身。
没人敢站出来为十三爷说句公道话,更没人愿意舍弃原本优渥的生活,跑到那个荒凉又艰苦的地方去受罪。可绿芜呢,一个在王府里无名无分的女子,却毅然决然地放下所有,到处找人帮忙,甚至让若曦去跪求皇帝,就为了能陪在十三爷身边。
这种在患难时也不离不弃的情义,是福晋们怎么都比不上的。福晋们能给十三爷的,不过是荣华富贵,是家族方面的助力,但在十三爷陷入绝境时,她们给不了他最需要的陪伴和安慰。
十三爷对绿芜的看重,可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的喜欢,而是这十年里一起经历生死磨砺出来的深厚感情。
在养蜂夹道的那段日子,他们一起吃粗茶淡饭,一起对抗外面的风雨,绿芜不只是他的伴侣,更是他精神上的依靠。
这种一起吃过苦的情义,可比王府里那种表面相敬如宾的关系牢固多了。福晋们心里害怕,怕十三爷会因为这份情义,给绿芜比正妻还要高的尊重和权力;更怕自己在十三爷心里,永远都只是因为家族责任才存在的,而不是他真心爱着的人。
面对十三爷要给她册封,绿芜选择了拒绝。她不是不想要那个名分,而是心里清楚,要是自己成了侧福晋,肯定会成为大家攻击的目标,最后还会连累十三爷和承欢。
她这种处处为别人考虑的通透和能忍耐的性子,更把福晋们的狭隘和自私衬托得明明白白。
福晋们费尽心思去算计,结果却被绿芜的“不争”给打败了;她们以为靠着自己的身份和权力就能掌控一切,却没想到在纯粹的情义面前,自己这么不堪一击。
福晋们对绿芜的种种排挤,说到底,其实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否定。绿芜的存在,就如同摆在她们面前的一面镜子,清清楚楚地映照出她们婚姻的空洞无物,还有情义上的极度匮乏。
福晋们和十三爷的婚姻,大多是因为家族之间的联姻,是政治利益相互交换的结果。在这样的婚姻里,有各种规矩的束缚,有对家族责任的承担,也有维持表面体面的需要,可就是缺少那种“两情相悦”的感觉。
反观绿芜和十三爷,他们是灵魂上高度契合的知己,是能在患难时刻相互扶持的伴侣。这种在精神层面上的深度契合,是福晋们这辈子都难以企及的。
她们之所以容不下绿芜,说白了,就是接受不了自己婚姻存在“不完美”的地方,接受不了自己在情感世界里是个“失败者”的事实。
福晋们在王府里的地位,主要依靠的是“正妻”这个名分,还有背后家族的势力,而不是十三爷对她们的爱。
她们早就习惯了用身份和那些既定的规矩来划分等级,划分彼此的高低贵贱。可她们从来没想过,在真挚的情感面前,这些所谓的身份和规矩根本就不值一提。
绿芜既没有名分,也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却能得到十三爷的深情厚爱,这让福晋们心里充满了恐慌。
她们害怕自己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身份优势”,在真正的情义面前变得毫无价值,变得一文不值。
福晋们表面上过着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生活,可内心却无比空虚。她们整天在王府里勾心斗角,争风吃醋,其实不过是为了填补婚姻中那巨大的空洞,为了给自己寻找那么一点安全感。
而绿芜呢,哪怕身处绝境,生活艰难困苦,她也始终坚守着对十三爷的那份情义,活得既通透又坚定。绿芜这种“有所坚守”的人生,让福晋们心里充满了嫉妒。
她们嫉妒绿芜能够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嫉妒绿芜能拥有如此纯粹、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情感,更嫉妒绿芜能活得那么清醒,那么有尊严。
绿芜最后投湖自尽了,她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是因为扛不住福晋们对她的排挤打压。她心里明白得很,只要自己还活着,就始终会是福晋们心里的一根刺,会让十三爷一直处于左右为难的艰难处境。
而且,她“雅妓”的出身,就像一道难以跨越的坎,迟早会成为承欢未来人生路上的阻碍。
所以,她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彻底切断这场无休止的纷争,成全十三爷和承欢的以后。
绿芜的死,是封建礼教酿成的悲剧,可这背后,也是她对情义的执着坚守。
她用自己的生命,为承欢换来了安稳的生活,让十三爷能得片刻清净,也让福晋们得到了她们想要的“体面”。
但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死,会成为十三爷这辈子都无法释怀的遗憾,会让承欢一辈子都活在无尽的思念里。
在现实面前,情义终究还是败下阵来,深情反倒成了被指责的源头。
绿芜的悲惨结局,其实并非是因为她身份低微。真正的原因,是她身处一个“利益至上、情义分文不值”的封建时代,却还对纯粹的情感有着深深的执着。
福晋们之所以容不下她,不是因为她身份卑贱,而是她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把她们的冷漠、自私和内心的空虚都照得清清楚楚。
封建礼教容不下她,也不是因为她的出身不好,而是她坚守的那份纯粹情义,挑战了“等级森严、利益当先”的社会秩序。
她陪着十三爷度过了十年的生死时光,用这漫长的陪伴,让所有人看到了“情义”二字的千斤重量;又用一场毅然决然的死亡,让人们见识到了“世俗”的无比残酷。
绿芜的故事,就像夜空中一抹清冷又苍凉的月光,把封建时代女性的无奈和悲哀都照得明明白白。
在那个时代,女性要么像福晋们那样,在利益的漩涡和无尽的算计中渐渐迷失了自我;要么就像绿芜一样,在深情和坚守中一步步走向毁灭。
说到底,绿芜的“错”,不过是她太过深情,太过纯粹。可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里,纯粹的情义,恰恰成了最致命的原罪。#百度影视巨星计划#
来源:碧海青天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