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漂第三年,工资没涨房租倒涨两千,刷到甄嬛搬家史,我直接坐起来抄笔记。
北漂第三年,工资没涨房租倒涨两千,刷到甄嬛搬家史,我直接坐起来抄笔记。
碎玉轩是甄嬛的第一站,也是后宫里最偏的冷板凳。
院子小得转个身都能撞树,内务府拨的银子先紧着受宠的翊坤宫,轮到她只剩几张旧窗纸。
冬天北风灌进来,炭火不够,她得自己熬浆糊把缝隙糊死,手冻成青紫色。
搁现在,就是五环外没电梯的合租房,卫生间三家共用,中介还说“押一付三,爱租不租”。
很多人把这段当成惨兮兮的开局,漏掉一个细节:她真把破屋子住出了人气。
先整治院子,让小太监捡来鹅卵石铺一条小道,雪天不打滑。
再教宫女用糙米熬浆,兑点香料刷墙,霉味被盖住,反倒有淡淡米香。
最省钱的,是把库房翻出来的旧帐子剪成窗纱,光透进来,碎玉轩第一次有了暖意。
内务府听说后,拿她当勤俭典型,把方法推广到各宫,等于给领导递了份“降本增效”报告。
第一次升职,是搬进咸福宫偏殿,带独立小厨房。
位分没变,待遇升档,相当于从合租换成一居室,终于能半夜煮面不担心隔壁投诉。
这里她学会第二课:用空间换资源。
小厨房每天能领一份小灶食材,她留一半做药膳,另一半做成点心送回御前,让皇帝记住“嬛嬛手作”。
三个月,她的绿头牌被翻的次数从每月一次涨到七次,档案局有记录:雍正七年春,甄嬛侍寝频率首次超过华妃。
真正的跳跃在椒房殿。
那是皇后才能住的地方,皇帝破例赐她住七天,算是“试用期总监”。
椒房殿的墙用花椒和泥涂,既保温又带香气,床榻是整块花梨木,一抬眼就是鎏金双喜大屏风。
甄嬛把奏折架改成梳妆台,顺手把皇帝常翻的书码在枕边,第二天早起,皇帝边看折子边等她梳头,顺手把江南贡品的新鲜杨梅递给她。
七天里,她记下皇帝爱喝什么茶、讨厌哪类折子,回自己宫后全列成清单,让底下人照做,比PDD百亿补贴还精准。
最顶峰是永寿宫,离养心殿步行不过五分钟,放在北京就是内环大平层,还带御赐车库。
史书记载,永寿宫在雍正朝只住了三位妃嫔,年妃、熹贵妃、甄嬛。
搬进去那天,她先把正殿的落地镜挪到偏厅,换上蒙古进贡的整块羊毛地毯,孩子能光着脚跑。
再让太监把御花园的石榴树移栽到院角,象征多子多福,皇帝路过看见,想起自己子嗣稀薄,当场赏了她一对红玛瑙耳坠。
住在这里,她半夜都能听见乾清宫的钟声,知道皇帝几时睡、几时醒,信息差直接拉满。
回头看,四次搬家,每一次都踩在节点上。
第一次靠勤俭刷出存在感,第二次靠小厨房换流量,第三次靠贴身服务做用户调研,第四次直接升级成合伙人。
路线清晰:先解决住得下去,再解决住得舒服,最后解决住得有价值。
像极了打工人的跳槽路径:先活下来,再攒项目,然后带团队,最后拿股份。
有人把她的升级归结为长得像纯元,是老天赏饭吃。
可后宫里像纯元的不止她一个,结局各不同。
内务府档案里,同住碎玉轩的芳贵人,因抱怨炭火被记过一次,半年后打入冷宫。
隔壁欣常在倒是安分,却一辈子停在常在位分,老了只能住到西六所最边角,雨天屋顶漏水,用脸盆接雨。
可见脸只是门票,会不会经营才是硬通货。
最该学的是她算账能力。
碎玉轩时期,月例银子五两,她拿出二两打点小太监,换到第一手消息:皇帝要去御花园赏梅。
她提前三天练梅花舞,雪天赤脚上阵,一次侍寝,当月多领十两,ROI直接翻倍。
搬进永寿宫后,年例涨到五百两,她拿三百两在宫外置办私宅,留给母亲和妹妹,剩下两百两分两份,一份赏下人,一份存起来买地。
雍正十年,她名下已有良田三十顷,就算明天被废,也能回乡下做地主太太。
现代人换房,拼的是首付、名额、利率,她拼的是信息、人情、预期管理。
把套路拆开,无非三条:
一,别在破屋里自怨自艾,先把眼前能修的修好,让领导看见你的整理能力。
二,任何小权限都做成样板间,厨房、工位、出差报销,都能变成个人秀场。
三,提前掌握上级需求,把房子装成他想要的氛围,让他进门就放松,项目自然给你。
后宫没有房产证,却处处是估值表。
甄嬛用十年把居住面积从十五平升到两千平,用的就是职场最朴素的逻辑:先让团队离了你转不动,再让领导离了你睡不着,最后让资源围着你转。
下次房租涨价、公司裁员、项目被砍,想想碎玉轩那扇漏风的窗。
修不好就换,换不了就改造,改造不了就跳槽,总之别在原地叹气。
房子从来不仅是房子,是你能调动多少资源的晴雨表。
先让今天住的地方有光,明天的屋檐才会向你倾斜。
来源:智者清风kVLNv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