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喽大家好,今天老张带带大家聊聊影视圈。影视圈最近正经历一场“冷热不均”的尴尬:长剧产能今年直接砍了三分之一,剧情注水、口碑滑坡的吐槽声不绝于耳。
哈喽大家好,今天老张带带大家聊聊影视圈。影视圈最近正经历一场“冷热不均”的尴尬:长剧产能今年直接砍了三分之一,剧情注水、口碑滑坡的吐槽声不绝于耳。
另一边,微短剧却凭着紧凑故事逆势突围,成了行业新亮点。这场反差背后,藏着行业憋了多年的转型答案。
剧本中心制成影视圈破局关键
11月14日,北京举办的《落实剧本中心制,再创国剧新辉煌》编剧沙龙,终于把“以剧本为核心”的创作逻辑推到了聚光灯下。
其实长剧的困境早有征兆,不是观众不爱看长故事,而是“流量驱动”的老路子走不通了。
过去不少项目把流量明星当核心,剧本成了“为明星量身定做”的附属品,角色贴合明星光环而非故事逻辑,剧情硬伤不断,最终导致用户画像偏移,市场越做越小。
反观微短剧行业,红果等平台不搞大数据“提纯”,反而扶持男频短剧这类弱势产品,靠均衡发展圈住了更多观众,这恰恰印证了“内容才是王道”的朴素道理。
是回归创作本质
很多人以为“剧本中心制”是编剧要“独大”,其实不然,它本质是让影视创作回归“讲好故事”的核心。这种模式以剧本为全流程核心,强调编剧的主导地位,要求导演、演员等所有主创围绕剧本协作,明星得“角色服务剧本”,而不是让剧本迁就明星。
这不是否定演员或导演的价值,而是把人与故事放在平等位置,避免其他因素干扰内容本质。
美剧市场早已用成绩证明了这一点。奈飞今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7%,净利润25亿美元、同比增长7.7%,核心秘诀就是坚持剧本中心制。
其“季播制”下,单季10至13集的体量,既需要持续的剧情张力,更依赖编剧对角色成长的精准把控,再加上“直接预订整季”的模式赋予编剧更大创作自由,形成了成熟的“编剧-导演-演员”协作体系,最终实现了成本最优、效率最高的双赢。
反观国内,编剧长期面临话语权缺失的困境:剧本被随意修改、定稿权、阐释权与剪辑审查权得不到保障,再加上AI对创作的冲击、平台对大数据的认知偏差,不少好故事还没落地就变了味。
而剧本中心制的落地,恰恰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求编剧提升跨环节协调能力,也需要建立新的协作规则,让导演不再主导剧本修改,让创作方向始终贴合市场与观众需求。
内容为王才是长久之道
影视行业的转型从不是某一方的事,剧本中心制要落地,需要编剧、制作方、平台和观众的共同发力。
对编剧而言,不能只埋头写稿,还要学会主动沟通,在与导演、制片人的协作中了解全流程,勇敢争取合法权益,同时提升自身协调能力,适应新的创作模式。
对制作方来说,要把剧本创作当成核心投入,给予编剧足够的尊重、信任和合理报酬——毕竟只有让创作者无后顾之忧,才能打磨出优质内容。
播出平台则需要跳出“大数据迷信”,不能用片面的数据判断市场,而要把剧本质量作为项目评估的核心标准,避免间接遏制创作热情。
在我看来,剧本中心制的推行,是影视行业的一次自我救赎。流量能带来短期热度,但只有优质内容才能留住观众。
当行业摆脱对流量的盲目依赖,把创作权还给编剧,以剧本质量降低试错成本、提升变现效率,不仅能让编剧、制作方、平台实现多赢,更能让观众看到更多有思想性、艺术性的好作品,促进新人新剧不断涌现。
这波转型既是行业自我革新的诉求,也是市场与观众的必然选择。当所有环节都围绕剧本发力,影视行业才能走出同质化的困境,真正实现从“流量狂欢”到“内容为王”的转变,再创国剧新辉煌。
来源:小可可玩具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