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就是说,一部剧的命运真离不开时代的“东风”。2007年的中国正处在奥运前夜,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整个社会都透着昂扬乐观的劲儿。
谁能想到一部2007年收视不足0.5%、播到一半就被湖南卫视腰斩的剧,十年后居然逆袭成豆瓣9.8分的“国剧天花板”?《大明王朝1566》
当年扑街不怪剧,纯属生不逢时?
咱就是说,一部剧的命运真离不开时代的“东风”。2007年的中国正处在奥运前夜,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整个社会都透着昂扬乐观的劲儿。
观众追剧就爱《士兵突击》《亮剑》这种能打鸡血、给人力量的爽剧。
可《大明王朝1566》偏要画风跑偏,一上来就扒封建王朝的“黑历史”,满屏都是国库空虚的焦虑、官场博弈的压抑。
连个让人痛快的英雄都没有,这不就相当于在狂欢派对上唱悲歌吗?收视扑街简直是意料之中。
但十年后风向变了!经济增速放缓,“内卷成了当代人的日常,年轻观众再看这部剧,瞬间就有了“穿越时空的共鸣”。
原来剧中的官场拉扯,和现在的职场生存简直如出一辙,这波迟到的爆火,只能说经典永远在等懂它的人。
没有爽感,只有扎心真相
现在的历史剧、宫斗剧,不是明君救场就是主角开挂,主打一个让观众看得痛快,但《大明王朝1566》偏要反其道而行,不搞虚的,专戳现实的痛处。
和《雍正王朝》比,差别简直不要太大。《雍正王朝》里的雍正靠一己之力对抗官僚集团,妥妥的“英雄史观”,暗戳戳告诉观众“有明君就有希望”。
但《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权谋手段比雍正还溜,深居西苑二十年不上朝,照样靠锦衣卫和票拟批红拿捏全局,可帝国该衰败还是衰败。
为啥?因为皇权本身就是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嘉靖挥霍无度才是国库空虚的根源,严嵩贪腐不过是替皇帝“搞钱”,清流倒严也只是为了争夺宠信,没有谁是真正为了制度革新。
这种把封建王朝制度死结扒得明明白白的剧情,可比“爽感套路”扎心多了。
它也不像《甄嬛传》那样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也没有《琅琊榜》里梅长苏式的“正义碾压”。在这里,清流和奸臣本质上是一路人,都靠潜规则生存。
海瑞的刚直看着解气,实则是官场的“异类”,连清流都容不下他,这种对历史的冷静剖析,才是真正高级感。
这剧简直是生存手册!
现在再看《大明王朝1566》,观众早就不把它当历史剧看了,清一色当成“职场生存指南”,每个角色都能对应到现实中的职场人,简直不要太真实!
嘉靖就是那种深藏不露、精于算计的“顶级老板”,从不明说想法,就爱让下属猜,靠制衡之术稳住地位;严嵩是善揽权也善背锅的“集团高管”。
把“揣摩上意”玩得炉火纯青;海瑞则是坚守原则却不懂变通的“技术骨干”,业务能力超强但不合群,注定孤独;而吕芳、杨金水这些太监,就是承上启下、两头受气的“中层经理”,只能靠隐忍求存。
剧中的“站队博弈”“花式背锅”“揣摩上意”,每一个情节都戳中当代职场人的痛点。我们共情海瑞,不是想成为他,而是羡慕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心疼沈一石,是因为看到了“权力面前,财富不堪一击”的现实——这个富可敌国、精通琴棋书画的商人,终究只是皇权的“提款机”,临死前还得打着织造局的灯笼上路。
不是因为它还原了历史,而是因为它照见了现实。它告诉我们,人性和权力的逻辑从未变过,复杂的不是人,是所处的环境和制度。9.8分的评分,既是对它艺术水准的认可,更是观众对“真实”的渴求。
这部剧没有提供廉价的希望,而是把历史的复杂性、制度的悖论、人性的深渊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从收视扑街到时代镜像,《大明王朝1566》的逆袭证明:真正的经典,从来都不迎合时代,而是引领观众看懂时代。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