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刷短视频刷到情感内容,十个里有八个在扒老剧,《我的前半生》《蜗居》《人民的名义》这三部剧,简直成了情感博主的“素材金矿”。
现在刷短视频刷到情感内容,十个里有八个在扒老剧,《我的前半生》《蜗居》《人民的名义》这三部剧,简直成了情感博主的“素材金矿”。
新剧一部接一部拍,情感理论却没半点进步,要么是“穷男人不能嫁”的正确废话,要么是“冷暴力伤感情”的无用梦话。
反倒是十几年前的老剧,被网友逐帧拆解,硬生生捧成了“情感圣经”,这事儿看着奇怪,细想却全是门道。
《我的前半生》里贺涵和罗子君、唐晶的三角关系,至今还在短视频里吵架,有博主专门扒“贺涵变心的瞬间”,从罗子君吞安眠药被指责,到下楼时的幻听,连脚步停顿都没放过。
这种较真有点没必要,爱情哪能像化学实验那样精准量化,变心从来都是慢慢累积的过程,贺涵对唐晶的感情,更像工程师完成了一个完美项目。
唐晶独立、优秀,已经是“完工的精品”,没了改造空间,而罗子君当时的脆弱和无助,恰好满足了贺涵的“引导欲”。
本来以为贺涵是这段关系的主导者,后来发现罗子君才是真高手,她拒绝贺涵帮助时说的那句“怕家人缠住你”,简直是高阶情感技巧,既体现了体谅,又勾起了对方的征服欲。
《蜗居》里的海藻和宋思明,争议就更大了,当年观众骂海藻拜金、破坏别人家庭,现在居然有人说“换我也选宋思明”。
这种转变真挺颠覆,海藻从一开始的愧疚自责,到后来主动打电话说“想你想得要命”,她的堕落不是突然的,是现实压力和物质诱惑一点点推着走的。
宋思明能帮她解决姐夫的麻烦,能给她小贝给不了的生活,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在的婚恋认知里,权重确实越来越高。
老剧的解读风向变了,本质是大家的婚恋观在变,以前觉得结婚就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现在更多人认同“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
当年骂海藻不懂事,现在有人能理解她的挣扎,当年觉得贺涵渣,现在有人看到他原生家庭的创伤,这种转变和社会环境关系很大。
现在年轻人压力大,买房、育儿、职场竞争,每一样都要考虑,婚恋不再只是风花雪月,还要权衡现实利弊。
小贝和海藻的矛盾,表面是出轨,核心是消费观和生活期待的差异,小贝想踏实过日子,海藻渴望更好的生活,这种冲突放在现在,依然能戳中很多人。
网友对老剧的解读,其实是在进行一场自发的情感教育,00后开始狂刷老剧,这点挺有意思,他们没经历过老剧播出时的社会环境,却能在里面找到情感共鸣。
反观现在的现偶剧,真的有点让人失望,剧情套路化严重,要么是“追妻火葬场”,要么是“甜宠无脑恋”。
女主总是能轻易治愈霸总的创伤,男主总是能为了爱放弃一切,这些情节看着热闹,却没半点说服力,老剧的优势在于真实。
《我的前半生》里贺涵的创伤,不是罗子君治愈的,是平儿治愈的,他陪平儿拼积木,其实是在弥补自己童年的遗憾,这种心理投射写得特别细腻。
而新剧里的创伤治愈,往往只需要几句情话、几个拥抱,太敷衍了,新剧还特别回避现实冲突。
学历差异、家庭背景、经济压力,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在新剧里要么被淡化,要么被强行解决。
《凡人歌》里清华研究生嫌弃二本女友的情节,之所以能引发热议,就是因为它戳中了现实中的痛点。
而大多数新剧,都在刻意营造“乌托邦式爱情”,让观众看的时候觉得甜,看完却更迷茫,新剧不是缺资金、缺流量,是缺真诚。
老剧愿意花笔墨去刻画人物的内心挣扎,愿意去探讨现实问题,而新剧更在意收视率和话题度,把精力都放在了服化道和撒糖情节上,忽略了情感本身的质感。
老剧的翻红,给新剧创作提了个醒,观众要的不是虚无的幻梦,是真实的情感表达,想要打破现在的创作困局,新剧得向老剧学学,把情感写得深一点、实一点。
首先要塑造丰满的人物,不要把角色当成“撒糖工具人”,要赋予他们真实的性格和心理,就像贺涵,他精明、自私,却也渴望温暖,罗子君,她脆弱、依赖,却也能成长。
这样的角色,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其次要重视现实维度的介入,爱情不是真空里的产物,它会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
可以写写情侣之间的消费观差异,写写职场压力对感情的冲击,写写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这些真实的冲突,才能让情感叙事更有张力,最后要打破套路化逻辑。
别再写“创伤-修复”“落难-解救”的老梗了,多探讨一些平等、尊重的新型情感模式,就像短视频里网友对老剧的解读,总能跳出传统视角,找到新的切入点。
新剧创作也应该有这种创新思维,给观众提供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老剧能成为“情感圣经”,不是因为观众怀旧,是因为它们经得起推敲。
在婚恋观日趋理性的今天,观众需要的是能给他们启发、能让他们产生思考的情感叙事,希望新剧创作者能放下浮躁。
多花点心思在剧本打磨上,写出更多像老剧一样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真诚的创作,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世界从不平静[绿帽子]司马为您解析,今天到此为止,下期我们再见!
来源:司马秘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