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更新到她那间只有八张桌子的小食堂满月结账,数字一出来,弹幕直接炸了:一个被冯家嫌弃的“外来媳妇”,怎么就把倒闭宾馆的厨房变成了整条街的排队王?
50万,不是谁爸给的压岁钱,是沈明珠挺着肚子在食堂窗口一张一张刷出来的。
昨晚更新到她那间只有八张桌子的小食堂满月结账,数字一出来,弹幕直接炸了:一个被冯家嫌弃的“外来媳妇”,怎么就把倒闭宾馆的厨房变成了整条街的排队王?
我回拉了三遍,发现秘诀简单得离谱——她把原先宾馆那10个被遣散的大姐全拉回后厨,工资按天结,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在抖音直播教网友做“沈家大排”,顺手卖明天的午餐券。
网友边骂“饥饿营销”边抢空,第二天端着饭盒来打卡,营业额就这么滚到50万。
政府给的“巾帼创业标兵”奖状,不过是在她收银台旁边多了个红本本,占地方,却让她婆婆何丽华第一次在外人面前喊她“明珠”,而不是“那个谁”。
更离谱的是许知夏。
上一集还在跟张浩冷战,这一集两人已经并肩坐在投资人面前,PPT首页写着“知夏时光”,估值200万。
张浩把辞职信拍在镜头前那一刻,我听见自己老公在客厅“卧槽”一声——原来男人认怂也可以这么帅。
以前嫌老婆折腾手工丝巾,现在他管打包发货,一天发四千件,手指缠满胶带还咧嘴笑。
夫妻公司股权五五分,卧室里那面墙终于不再贴“离婚协议”,而是换成了快递面单。
最闷声发财的是何丽华。
桑蚕丝厂去年还靠她刷信用卡给工人发工资,现在直接跟欧洲牌子签千万订单,老外看她把缫丝机刷成粉蓝色,当场加了一条“保留手工拍照区”的条款。
老太太回头就把旧仓库改成直播间,让工人阿姨边络丝边讲“蚕宝宝一夜长大”的故事,门票卖30一张,比卖布还赚。
三条线看下来,我算看明白了:编剧压根不想熬鸡汤,只想把最俗气的答案甩我们脸上——钱要一分一厘自己挣,家要一次一次自己救。
沈明珠的50万不是奇迹,是她把“被看不起”当成每天多卖50份饭的燃料;许知夏的200万也不是天降,是她把“可能要离婚”的恐慌缝进每一条丝巾;何丽华更狠,她把“工厂倒闭”的绝望直接织成了老外抢着下单的“中国故事”。
屏幕暗下去前,镜头扫过三家的小日子:沈明珠的食堂门口排大队,许知夏的仓库灯火通明,何丽华的缫丝机轰隆隆。
没有一句台词,却像大声喊给所有观众:别等命运翻盘,先把自己手里的牌打出去,再烂的局都能开出下一局。
来源:橙子一点号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