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萧若风,多数人叹他是皇权博弈的牺牲品,惋惜其赤诚大义。可细究全程便知,他的悲剧从非全是他人所迫,一味退让隐忍反而酿更多血债,心软与妥协才是压垮自己、连累旁人的根源。
提起萧若风,多数人叹他是皇权博弈的牺牲品,惋惜其赤诚大义。可细究全程便知,他的悲剧从非全是他人所迫,一味退让隐忍反而酿更多血债,心软与妥协才是压垮自己、连累旁人的根源。
错在一味避权,纵容野心滋生
萧若风自始至终的核心问题,是把“退让”当保全之法,却不懂权力场无中间地带。八王之乱平叛后,他手握兵权、民心所向,明明有龙封卷轴在手,却主动让位于兄长萧若瑾,甘愿退居琅琊王。看似顾全兄弟情,实则给了明德帝掌权机会,也让五大监看到可乘之机——宦官集团本无作乱底气,正是他放弃皇权、远离朝堂,才让浊清等人得以暗中筹谋,编造流言挑唆君臣关系,为后续谋逆案埋下隐患。
驻守边境时,他只顾领兵御敌,对朝堂暗流视而不见,即便察觉五大监异动,也不愿回京制衡,总觉得“不沾权就无祸端”。可权力真空从来不会自行填补,他的退让不是隐忍,是放任野心膨胀,最终不仅自己被架上“谋逆”高台,还让忠于他的臣子提前陷入险境。
退让酿血债,无辜者为他的心软买单
萧若风的每一次妥协,都在变相推人赴死。谋逆案初露端倪时,御史台多位大臣为他辩白,指出流言不实,可他不愿与兄长撕破脸,拒绝出面自证,也不安排人手保护忠良,最终辩白大臣尽数被五大监构陷,或下狱惨死、或满门抄斩,成了君臣猜忌的祭品。
后期他察觉危机想逃离天启,却被白虎姬若风拦下,此时他若强硬突围,本可脱身再图后续,却因顾虑“起兵会引发战乱”“伤了兄长颜面”选择留下。这份心软直接断了自己后路,更连累李心月为救他暴露身份,被五大监追杀,李寒衣自幼失母、颠沛流离,皆源于他的犹豫退让。法场上八十万琅琊军沉默待命,本愿随他起兵清君侧,他却选择自刎谢罪,看似平息纷争,实则让忠臣良将寒心,后续五大监乱政愈演愈烈,更多百姓卷入战乱,皆由他的过度隐忍埋下祸根。
并非否定大义,错在不懂“以刚制恶”
不是否定萧若风的忠义,他护大义、顾兄弟的初心没错,错在不懂权力场的规则——对野心家的退让,就是对无辜者的残忍。皇权斗争本就你死我活,五大监谋权、明德帝猜忌,从未给过他“全身而退”的机会,他越是隐忍,越让人觉得可欺,越容易被当作棋子利用,最终不仅自己殒命,还连累一众忠良陪葬。
反观后期萧凌尘,深知“退让无用”,率琅琊军归来后强硬逼宫,揭露五大监阴谋,为父平反的同时稳定朝局,反而终结了战乱。可见萧若风的悲剧,从来不是“功高震主”的必然,而是他错把“退让”当大义,用自己和他人的性命,换来了短暂且虚假的安稳。
说到底,心软要有底线,退让需有锋芒。萧若风的赤诚值得敬佩,但他的过度隐忍,终究是既没护住自己,也没护住想护的人,反而酿下更多遗憾。你觉得萧若风的退让是大义还是过错?评论区聊聊看法~
来源:林柒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