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说核心角色冯志,一个经营小服装工厂的中产老板,既不想离婚又敢在外生私生子,这完全违背了现实逻辑。
哈喽,大家好,老庐今天要聊的《四喜》,堪称近期国产剧的“狗血天花板”。
高嫁、单亲妈妈、扶弟魔、啃老、私生子,你能想到的家庭伦理剧雷点,它一个不落全打包。
可问题是,把这些元素堆在一起,就等于“敢拍”“好看”吗?
不少观众追完直呼“生理不适”,这不是接地气,是把观众当傻子。
《四喜》的剧情,仿佛是编剧闭着眼在“狗血元素库”里随机抽奖。
就说核心角色冯志,一个经营小服装工厂的中产老板,既不想离婚又敢在外生私生子,这完全违背了现实逻辑。
其实很多做生意的大老板,哪怕身家过亿,也绝不敢让情人怀孕留把柄。
毕竟对商人来说,“家庭稳定”是重要的信誉背书,冯志这种“自毁式出轨”,不是剧情需要,是编剧懒于思考。
比剧情更崩的是人设,冯太太前半段是只会挥霍的“伪豪门”阔太,丈夫猝死、公司欠债后,突然变身“风骨达人”,放话“卖房子也要还债”,转头就把所有错归咎于儿媳沈明珠。
沈明珠的养母,前几集还是“女儿奴”,亲生父母一出现,立刻成了逼女儿“认恩不认亲”的自私鬼。
这些人设的反转,没有铺垫,没有逻辑,只服务于“制造冲突”,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最让观众不适的,是“恶婆婆加圣母媳”的老套戏码。
冯太太躺病床上无依无靠时,被她百般刁难的沈明珠立刻不计前嫌,替夫家还债、贴身照顾。
这种“以德报怨”的剧情,在2025年的今天,早已不是“大女主”,而是“受气包”。
数据显示《四喜》的弹幕里,“女主别傻了”“婆婆赶紧下线”的吐槽占比超级多,可见观众早已不吃这一套。
《四喜》的争议,本质上是“流量焦虑”下的产物。
当下不少国产剧创作者认为,“冲突越激烈,话题度越高”,于是把“狗血”当“卖点”,把“虐心”当“共鸣”。
但他们忘了,好的家庭伦理剧,冲突应该源于“现实困境”,而不是“刻意制造”。
对比同期热播的《小巷人家》,就能看出差距。
《小巷人家》没有私生子、恶婆婆的强冲突,只讲普通家庭的柴米油盐、邻里温情,却凭借真实的人物、细腻的情感爆火。
2025年的观众,早已厌倦了“为虐而虐”,更渴望在剧中看到“真实的人间”。
有人说《四喜》“敢拍”,因为它触及了“高嫁”“重男轻女”等现实话题。
可老庐认为,“敢拍”的前提是“会拍”,剧中“婆婆逼儿媳查胎儿性别”的剧情,就是典型的“消费现实”。
它没有探讨重男轻女思想对女性的伤害,只是把它当成制造婆媳矛盾的工具,甚至让丈夫张浩“助纣为虐”,这种处理方式,不是批判现实,是强化偏见。
真正的“敢拍”,是像《都挺好》那样,把“重男轻女”放在具体的家庭语境中,展现苏明玉的反抗与成长,引发观众对“原生家庭”的思考。
是像《小欢喜》那样,聚焦高考家庭的焦虑,让每个角色都有优缺点,充满烟火气。
这些剧的冲突,源于现实的无奈,而不是编剧的“脑洞”。
《四喜》的问题,就在于它脱离了现实根基,把家庭伦理剧变成了“狗血闹剧”,既没有娱乐性,也没有思想性,只是消耗了观众对国产剧的信任。
为什么《小巷人家》能火?因为它戳中了当下观众的“情感需求”。
生活已经够苦了,观众看剧是为了放松,为了感受温情,为了在剧中找到“人间值得”的慰藉。
而《四喜》通篇都是勾心斗角、互相伤害,只会让观众更压抑。
老庐身边有不少追《四喜》的观众,都是“骂着追完”的,他们不是喜欢这部剧,是想看看“编剧还能有多离谱”。
这种“吐槽式追剧”带来的流量,是短暂的,也是有害的,它会让更多创作者陷入“越骂越红”的误区,忽视内容本身的质量。
对创作者来说,应该明白:“话题度”不等于“好口碑”,“点击率”不等于“影响力”。
家庭伦理剧的核心,是“人”和“情”,是通过剧中人的故事,让观众看到自己的影子,获得成长的力量。而不是靠私生子、恶婆婆这些“老梗”来博眼球。
《四喜》的争议,给国产家庭伦理剧提了个醒:观众的审美已经升级,“为狗血而狗血”的时代已经过去。
真正的“敢拍”,是敢于直面现实,而不是敢于制造虚假冲突;真正的“好剧”,是能让观众在剧中看到温情,而不是看到一地鸡毛。
老庐最后说:电视剧是我们放松的时候看世界的镜子,如果镜子里都是放大版的矛盾,我们会不会累?
也许有时候,“普通人家也能有温馨结局”,比“所有人都跌入泥沼”更值得期待。
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你是那种“边骂边追”《四喜》?还是已经弃剧转看别的了?
电视剧《四喜》集齐两代女性话题 中国青年网
《四喜》中演活“许知冬”的宣言:不能因为怕被骂就不演,角色都是服务剧情的 大皖新闻
《四喜》的选择 中国青年网
来源:小张的任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