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观众看惯了长剧注水、节奏拖沓的样子,这部剧一下就扭转了大家的印象。
2023年短剧正当红的时候,《新闻女王》第一季突然冒了出来。
观众看惯了长剧注水、节奏拖沓的样子,这部剧一下就扭转了大家的印象。
很多人说看它就跟看短剧一样爽,行业里也总讨论它的短剧化现象。
当时不少人觉得,只要长剧不注水、多给爽感,国产剧就能变好。
到了2025年《新闻女王》第二季播出,两年前的那些讨论有了更清楚的结论。
这部剧能火到现在,绝不止是节奏快那么简单。
这就让人忍不住想,为啥内娱长剧就出不了一部《新闻女王》?
《新闻女王》的节奏确实抓得准,每一集都塞足了有用的信息,没有多余的情节拖后腿。
但看久了就会发现,它的爽感不是硬堆出来的。
文慧心抢独家新闻时的果断,处理突发案件时的冷静,这些情节都和新闻行业的专业性绑在一起。
平台都爱拍“专业”类的内容,这部剧刚好踩中了点。
更难得的是剧中人物的逻辑都站得住脚,主角文慧心既要抢独家又要涨粉丝,平衡着商业和内容;配角张家妍一门心思扑在内容上;就连反派古肇华,他的商业思维也符合人物设定。
本来想光靠快节奏就能留住观众,后来发现光爽没用,得让观众觉得这爽得有道理。
剧中的价值观也走在了前面,第二季里专门讨论了AI主播的现象,有网友在豆瓣评论说,没想到电视剧能这么紧跟时事。
文慧心说“一流记者带领社会”,这句话不只是台词,整部剧都在践行这个理念。
它不回避行业里的矛盾,把商业和专业的冲突摆出来让观众思考,而不是只给一个标准答案。
对比之下,内娱长剧的问题就很明显了。
现实题材里的中年女性角色,基本逃不出固定模板。
不是刚离婚要回职场,就是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纠结。
这些话题确实贴近生活,但翻来覆去地拍,观众早就看累了。
有两部现实剧,主角都是离婚后创业,情节大同小异,播出后反响平平。
古偶剧的情况更严重,现在的古偶剧基本就是那几位熟面孔排列组合谈恋爱,剧名看着都像亲戚,情节也都是换汤不换药。
现在的古偶剧成了粉丝特供,好坏不靠剧情靠控评。
我翻了翻开机名单,古装剧占了三成还多,可真正能让人记住的没几部。
不敢创新是内娱长剧的通病,我问过一个业内朋友,他说现在资方更愿意投大IP改编,原创剧本根本拿不到钱。
长剧开机率降了不少,大家都怕担风险。
人设上小修小补还行,要动内核、改价值观,没人敢轻易尝试。
很显然,这种求稳的心态,根本出不了好作品。
《新闻女王》里几乎每个人都有金句,文慧心和养母争论时说“历史见证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摧毁一代人,除了上一代”,养母立马回怼“只有上一代守住标准,下一代才平平安安”。
这些金句不是硬编的,全是角色价值观的体现。
再看看那些经典剧,金句也是它们的灵魂。
《甄嬛传》播出这么多年,台词还被反复拿出来讨论。
《知否》里盛老太太说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讨论亲子教育时,还有人拿这句话当论据。
反观现在的一些剧,金句听着挺霸气,却跟角色行为对不上,根本立不住。
说到底,《新闻女王》的成功,是因为它把内容做扎实了。
节奏、人物、价值观,每一环都没拉垮。
而内娱长剧缺的就是这种沉下心做内容的态度,总想着追流量、走套路。
现在长剧市场遇冷,开机率下降不少。
其实观众不是不看长剧,是不想看没新意的长剧。
如果能放下流量思维,多在内核上花功夫,像《新闻女王》那样既保证爽感又有深度,内娱长剧未必不能破局。
毕竟好内容,从来都不缺观众。
来源:姑苏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