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灵河文化的白一骢最近一番话把男频短剧推上了风口浪尖,他跟红果短剧高层聊完,直夸人家的运营模式,说上半年女频做得扎实,现在正花几倍代价补贴男频。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
灵河文化的白一骢最近一番话把男频短剧推上了风口浪尖,他跟红果短剧高层聊完,直夸人家的运营模式,说上半年女频做得扎实,现在正花几倍代价补贴男频。
这话传到观众耳朵里,不少人直接扣上“耀祖”的帽子,其实人家本意是想补全短板,怕用户群体太单一,最后影响整个平台的生态。
要我说,这争议的背后,藏着男频短剧从巅峰跌落到需要“输血”的整个历程。
放在四五年前,没人能想到男频短剧会落到要靠补贴的地步。
那时候短剧刚兴起,男频是绝对的主角。
赘婿逆袭、战神归来、修仙升级这类爽剧一抓一大把,精准戳中男性用户的喜好。
那时候男女频题材比例差不多七三开,男频作品随便拍一部,播放量都不会太差,说是“霸主”一点不夸张。
转折点出现在去年年中,本来去年八月男频短剧还产出了五百多部,到九月就只剩三百多了,之后就一路下滑。
到现在,男女频的比例彻底反过来,变成了三七开。
打开红果短剧的热度榜,前十的位置里,男频剧连个影子都没有。
这种落差,跟男频长剧的处境有点像平台都是砸钱扶持,大制作强宣发配齐,可市场反馈就是跟不上。
但不一样的是,男频长剧好像从没真正火过,而男频短剧是实打实有过辉煌的,这也是大家更关心“补贴能不能救回来”的原因。
男频落到这步,外部和内部的原因都有。
最明显的变化是观众群体变了,以前看短剧的大多是男性,现在女性用户占比快七成了,比前两年多了不少。
这些女用户看剧的需求更旺,还爱互动分享,女频剧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冲起热度,男频的生存空间自然就被压缩了。
当然,自身的问题更关键,本来男频爽剧靠一些强冲突、甚至擦边的内容抓眼球,可去年底广电总局出了微短剧备案审核新规,那些敏感内容全被下架了。
没了这些“捷径”,创作者又没及时拿出新东西,翻来覆去都是“主角被欺负然后逆袭打脸”的老套路。
再好吃的菜天天吃也会腻,男性观众看久了自然就审美疲劳,慢慢就流失了。
红果花大价钱补贴男频,看着像“赔本赚吆喝”,其实有自己的盘算。
女频现在已经卷到极致了,题材翻来覆去就那么几种,套路化越来越明显,再想做出爆款难度极大。
这时候开拓男频赛道,既能完善内容体系,也能提升平台的抗风险能力。
更重要的是,男性用户的需求一直没被满足,把这部分用户拉回来,平台的用户基本盘就能扩大。
人家补贴也不是瞎砸,确实砸出了两个像样的作品,潘子健主演的《一品布衣》和《冒姓琅琊》就是例子。
这两部剧没走以前的老路子,反而玩出了新花样,算是给男频指了条方向。
《一品布衣》讲的是现代土木工程师穿越到古代乱世,从底层一步步变成抗敌英雄的故事。
本来我以为又是快节奏反转的老套路,看了才发现不是。
它特意放慢了叙事节奏,没光盯着男主怎么逆袭,反而花了不少篇幅写乱世里老百姓的疾苦,还有配角们的故事线。
这样一来,故事更完整,主题也升华了,不再是单纯让男主“爽”。
这种改变效果很明显,观众代入感强了不少,第二部预约人数直接超了三百万,在现在的男频赛道里,这成绩相当亮眼。
《冒姓琅琊》走的是另一条路靠文化内涵出圈,它讲的是现代汉语言文学博士穿越到南齐,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化解危机的故事。
本来我觉得这种“看剧涨知识”的小众题材火不了,没想到在红果平台收获了不少好评。
这部剧改编自番茄文学和国家图书馆联合征文的获奖作品,里面全是诗经、周礼这类传统知识,还通过短剧的形式做了还原。
这种把传统文化和爽剧结合的方式,算是男频精品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这两部剧证明,男频不是救不活,关键是要给“爽点”换件新外衣。
以前的爽点靠冲突和反转,现在可以靠扎实的故事,也可以靠文化赋能。
不过话说回来,就靠这两部剧还远远不够,男频赛道整体低迷的现状还没彻底扭转。
红果这波补贴的本质,是给男频创作争取时间和空间。
要是能有更多创作者跟上这种创新节奏,把补贴的钱转化成好作品,男频回暖说不定真有戏。
要是还停留在老套路里,再高的补贴也只是昙花一现。
男频短剧能不能靠这波机会翻身,不光是红果的事,整个行业都在盯着看。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曦言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