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果“挖角”爆款编剧,编剧工作室会被釜底抽薪吗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2 10:19 1

摘要:红果从8月扶持编剧工作室、催生“散修投靠大宗门”,到11月开放自主入驻、定向收割爆款编剧,这两场看似矛盾的操作,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攻守转换”前者是“筑巢引凤”的规模化布局。

各位读者,大家好,我是寰宇声。

在短剧行业突破1200亿元市场规模的赛道上,头部平台的每一次动作都绝非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关乎生态主导权的战略布局。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XIhllNc5

红果从8月扶持编剧工作室、催生“散修投靠大宗门”,到11月开放自主入驻、定向收割爆款编剧,这两场看似矛盾的操作,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攻守转换”前者是“筑巢引凤”的规模化布局。

后者是“精准猎杀”的核心资源争夺,两步棋共同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将行业最核心的创作力量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完成从“内容平台”到“规则制定者”的升级。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平台与中间方(工作室)的权力再分配,更是短剧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阶段的必然阵痛。

要读懂红果的布局,就必须跳出“政策迭代”的表层认知,看到其背后“先规模化、再精准化”的战略逻辑。

这不是孤立的两次政策调整,而是同一场权力博弈的上下半场,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正向链路,工作室模式用“大宗门”完成行业洗牌在短剧行业优质编剧缺口达60%的背景下,红果8月推出的工作室挂靠政策,本质是一场“借船出海”的规模化收割。

通过下放管理权给20家头部工作室,红果以最低成本解决了两大痛点,一是个人编剧分散导致的管理效率低下,二是新人编剧质量参差不齐的孵化难题。

工作室如同平台的“代理猎手”,通过筛选、带练、修改稿件,既让新人编剧快速获得投稿资格,又为平台输送了批量优质内容,而红果则坐收“账号权重提升+内容精品化”的双重红利。

这种模式下,工作室成为连接平台与编剧的枢纽,形成“平台赋能工作室、工作室孵化编剧”的生态闭环,快速完成了对行业底层创作力量的整合与洗牌。

反向破局,直聘爆款编剧绕开中间商直击核心命门当工作室完成“筛选池”的搭建后,红果11月的新政立刻转向“精准狙击”。

开放自主入驻、小红书定向建联爆款编剧(锁定剧查查榜单、红果top 50编剧),这一系列动作直指行业核心命脉,优质内容的创作者。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XIjfUAxw

红果抛出的“保底透明+无抽成+长分账周期”三大诱饵,本质是对爆款编剧的“策反”既然工作室的核心价值是“渠道+孵化”,那么对于已经证明自身实力的爆款编剧,工作室的“中间商”角色自然失去意义。

红果此举精准击中了行业权力结构的薄弱点:工作室能绑定普通编剧,却难以留住具备独立创作能力的核心人才。

这场“围魏救赵”式的操作,表面是给编剧更多选择,实则是瓦解工作室的核心竞争力,将最具价值的创作资源直接收归平台。

红果的直聘政策,是否会让工作室陷入“釜底抽薪”的困境?答案是:短期影响有限,但长期权力转移已成必然。

成熟工作室看似构筑了坚固的“护城河”,但在平台掌握终极流量与资源的格局下,这种优势终究是“阶段性”的。

工作室的两大生存壁垒:创作依赖与渠道绑定目前行业内的头部工作室,主要依靠两种模式构建竞争力:

一是“创作驱动型”,创始人本身就是爆款编剧,团队创作高度依赖其选题判断与方法论,普通成员脱离后难以独立产出优质内容;

二是“渠道驱动型”,创始人手握大量承制方资源,即便剧本质量仅达及格线,也能通过渠道关系实现高过稿率,编剧对其渠道资源的依赖远大于自身创作能力。

这两种模式看似稳固,但都存在致命短板:核心竞争力并非不可替代,一旦平台直接对接编剧,提供更优的资源与待遇,工作室的“中间价值”就会大幅缩水。

红果的破局关键,用“利益重构”打破依附关系红果的战略高明之处,在于没有直接与工作室对抗,而是通过“利益再分配”撬动编剧群体的选择。

数据显示,个人编剧自主投稿的过稿率不足5%,而工作室帮投过稿率超30%,这看似是工作室的核心优势,但红果通过“定向建联+优质剧本高保底”,直接对冲了这一差距对于爆款编剧而言,其本身过稿率就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工作室的“审核加成”意义不大,而“无抽成”带来的收入提升则更为致命。

更重要的是,红果通过此举传递出明确信号:平台将直接主导优质内容的定价权与分配权,未来编剧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依附于哪个工作室”,而是“是否能被平台直接认可”。

这种权力转移,将逐步瓦解工作室与编剧的依附关系,让行业从“工作室主导”转向“平台主导”。

红果的这场战略布局,不仅是平台与工作室的权力博弈,更将加速短剧行业的分层与洗牌,推动行业从“数量竞争”向“质量竞争”的深度转型。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XIl2ULLY

编剧群体的两极分化:爆款编剧成“香饽饽”,普通编剧更依赖工作室新政之下,编剧群体将形成鲜明的“二八分化”。

头部20%的爆款编剧,将成为平台与工作室的“双向争夺对象”,获得更多自主权与收入空间,甚至可能出现“个人IP化”的趋势。

而80%的普通新人编剧,由于创作能力与资源有限,仍需依附工作室的账号权重、责编辅助与渠道资源,才能提高过稿率、保障基本收入。

这种分层将进一步加剧行业的“马太效应”,优质资源向头部集中,而底层编剧的生存压力将持续增大,行业准入门槛也将隐性提高。

行业生态的终极走向:平台主导、工作室分化、内容为王从长远来看,红果的战略布局将重构行业生态,平台将成为绝对的规则制定者,掌握核心资源分配权与内容导向权。

工作室则将出现分化,一部分转型为“专业孵化机构”,专注于新人培养与剧本打磨,成为平台的“生态合作伙伴”。

另一部分则可能因核心人才流失而逐渐边缘化,而“内容为王”将成为唯一的生存法则,据骨朵网络影视数据,2024年Q3短剧过稿率同比下降30%,平台对剧本质量的要求持续提升,只有真正具备爆款创作能力的编剧与工作室,才能在这场格局重塑中站稳脚跟。

这场由红果掀起的“人才狙击战”,本质是行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当市场规模足够大、竞争足够激烈时,核心资源的争夺必然成为博弈焦点。

红果通过“先规模化整合、再精准化收割”的战略,成功实现了从“被动接纳内容”到“主动掌控创作”的转变,其背后彰显的是头部平台对行业主导权的野心。

对于整个短剧行业而言,这场博弈并非零和游戏,而是一次生态升级的契机。

平台的精准筛选将推动内容精品化,工作室的转型将提升行业孵化效率,而编剧群体的分层则将倒逼创作者提升核心竞争力。

最终,行业将告别“野蛮生长”的粗放模式,进入“平台主导、专业分工、内容为王”的新阶段。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XImGJbT6

红果的布局已经清晰,行业的洗牌已然开启。

对于编剧而言,与其纠结“依附平台还是工作室”,不如深耕创作、打造个人IP,对于工作室而言,与其担忧“人才流失”,不如强化自身的孵化能力与核心优势。

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场战略博弈将加速行业的成熟与规范,让短剧这一新兴赛道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

毕竟,任何行业的终极竞争,终究是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的竞争红果已经率先出手,剩下的玩家,该接招了。

来源:史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