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生命尽头甄嬛才明白:那个被她亲手打入慎刑司的苏培盛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2 06:54 1

摘要:直到生命尽头甄嬛才明白:那个被她亲手打入慎刑司的苏培盛,竟是十五年来在暗中为她扫清所有障碍,最终助她登上太后宝座的幕后推手!

直到生命尽头甄嬛才明白:那个被她亲手打入慎刑司的苏培盛,竟是十五年来在暗中为她扫清所有障碍,最终助她登上太后宝座的幕后推手!

太后寝宫,檀香缭绕。

甄嬛躺在雕花沉香木榻上,油尽灯枯。

她赢了天下,却输了人心。

十五年前,她亲手将那个陪伴她最久的奴才送入慎刑司,只为权力稳固。

此刻,她眼前浮现的,不是宏伟的朝堂,而是苏培盛那个卑微而沉默的背影。

那双低垂的眼睛里,藏着的真的是背叛吗?

一声轻微的响动,打破了死寂。

她从枕下摸出一个冰冷坚硬的物件,那是她清理寝宫时偶然发现的,一个刻着“苏”字的微型玉坠。

玉坠内藏着一张泛黄的薄纸,上面的字迹,笔笔泣血,揭示了一个她用尽一生去追寻的真相——原来,她所认为的“背叛”,竟是十五年来最深沉的守护。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GlvN7YK6

01

永寿宫早已更名为慈宁宫,甄嬛,如今的大周太后,坐拥至高无上的尊荣。

然而,这至高的尊荣,是用无数血和泪换来的,也包括那位忠心耿耿的奴才——苏培盛。

那是先帝驾崩后的第三年,新帝登基,朝堂初定。

甄嬛为了彻底剪除前朝遗留的势力,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权力清洗。

苏培盛,作为先帝身边服侍时间最长、掌握最多秘密的总管太监,无疑是最大的隐患。

那日,甄嬛召见苏培盛,她坐在高高的凤椅上,眼神如冰。

“苏培盛,你在先帝身边伺候四十年,可知这宫里,最忌讳的是什么?”她的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死水。

苏培盛跪在地上,身躯佝偻,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

他没有求饶,只是沉声回答:“回禀太后,奴才知晓,最忌讳的,是秘密。”

“既然知晓,为何不早些了断?”甄嬛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

她并非不信任苏培盛,而是不敢信任。

权力场上,忠诚是随时可以抛弃的奢侈品。

苏培盛沉默了许久,终于抬起头,眼神平静得令人心悸。

“太后,奴才手里,确实有您的把柄。”

此言一出,寝殿内气氛骤然凝固。

甄嬛身边的贴身宫女崔槿汐脸色大变,几乎要拔下头上的簪子。

“放肆!”槿汐厉声呵斥。

甄嬛抬手制止了槿汐。

她看着苏培盛,嘴角勾起一丝嘲讽的笑意:“哦?说来听听。你若能说出惊天大秘密,本宫倒可饶你一死。”

苏培盛并未说出任何真正的秘密,他说的,是几件无伤大雅,却足以被新帝抓住把柄的小事——比如当年甄嬛刚回宫时,私下偷偷处理掉的一些信函,以及她与果郡王私相授受时,苏培盛曾提供的几次“巧合”便利。

这些事情,看似是太后的黑历史,但实则都是早已被清洗过的旧闻,拿出来并不能真正动摇甄嬛的根基。

但甄嬛明白苏培盛的用意。

他这是在向她“献上”一个看似合理的、可以处置他的理由。

“你倒是忠心,连“背叛”都做得如此拙劣。”甄嬛冷笑。

苏培盛磕了一个头,声音嘶哑:“奴才不求忠心,只求太后安稳。”

甄嬛最终的选择是:将苏培盛打入慎刑司,终身囚禁。

她没有杀他,但也没有放过他。

她需要给朝野一个交代,证明太后对先帝的旧臣绝不姑息,以此换取新帝和朝臣的信任。

苏培盛被拖走的那日,他全程没有反抗,没有挣扎,甚至没有回头看甄嬛一眼。

他的背影,是那么的顺从和认命。

甄嬛看着那扇厚重的宫门缓缓关闭,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寒意。

她以为自己已经彻底斩断了与过去的所有联系,稳坐江山。

但她不知道,正是这次“打入慎刑司”,为她开启了一段长达十五年的,由苏培盛在暗中操纵的棋局。

02

苏培盛入狱后,新任总管太监李全,是甄嬛从心腹中提拔上来的。

李全精明能干,但总让甄嬛觉得少了些什么。

苏培盛的“背叛”,像一根刺,扎在甄嬛的心头。

她知道苏培盛并不是真正要挟她,他只是在提供一个“退场”的剧本。

但她无法理解,以苏培盛的精明,为何要选择如此突兀的方式?

如果他要保护她,大可以悄无声息地离开,或者在某个关键时刻牺牲自己。

为什么是现在?

为什么是这种半遮半掩的“背叛”?

甄嬛将这些疑问压在心底,全身心投入到稳固朝政之中。

然而,在她掌权的头五年,却发生了一系列看似巧合,实则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

首先是太后宜修的残余势力。

宜修虽然已死,但她在宫中经营多年,留下的暗线盘根错节。

甄嬛登基初期,曾有一个隐秘的宫女组织,试图利用新帝年幼,散布流言,动摇甄嬛的地位。

这个组织的首领,代号“青竹”,行动极其隐秘,连甄嬛最精明的暗卫都无法找出其具体身份。

正当甄嬛焦头烂额之际,李全突然查获了一封密函。

密函中详细记录了“青竹”组织的联络方式和藏匿地点。

更蹊跷的是,密函的发现地,竟然是慎刑司附近的一处废弃工具房。

“李全,这密函是如何得来的?”甄嬛当时非常警惕。

李全回禀:“回太后,是慎刑司的洒扫太监发现的。据说,那工具房常年无人打理,洒扫太监进去打扫时,发现这信函被老鼠啃食过半,幸而内容尚且完整。”

甄嬛当时并未多想,只觉得这是天助。

她立刻根据密函,一举剿灭了“青竹”组织,巩固了权力。

但多年后回想,甄嬛才意识到其中的悖论:慎刑司是重地,外围看管极其森严,怎会有普通洒扫太监自由出入?

更何况,如此重要的密函,为何会出现在一个废弃工具房,而不是被严密销毁?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甄嬛的亲信,端妃的侄子身上。

当时,端妃的侄子在朝中被弹劾,说他贪污受贿,证据确凿,几乎要被处死。

这对于甄嬛的“娘家”势力,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甄嬛连夜审阅卷宗,发现所有证据都指向端妃侄子确实有罪。

她心灰意冷,准备壮士断腕。

然而,就在处决的前夜,一份匿名的“检举信”送到了御前。

信中没有直接为端妃侄子洗脱罪名,而是巧妙地指出,用于指控的几处关键账目,在笔迹和印章上,存在微小的不一致。

新帝接到信后,立刻下令重审。

果然,在细致入微的检查下,发现账目中的几笔大额支出,是被人模仿笔迹后伪造的。

这不仅救了端妃侄子,还顺藤摸瓜,揪出了背后陷害他的朝中大员。

那封检举信,笔迹秀丽,一看便不是粗人所写。

甄嬛问遍了身边所有幕僚,无人承认。

她当时只以为是宫中哪个良心未泯的旧臣所为,现在想来,这笔迹,隐隐约约,竟有些像当年她和苏培盛通信时,苏培盛替她代笔批注过的一些公文草稿。

可苏培盛,正被关在慎刑司,受着非人的折磨。

03

慎刑司,是皇宫里的地狱。

一旦进去,没有皇帝或太后的特赦,几乎不可能活着出来。

甄嬛虽然没有下令对苏培盛动用酷刑,但慎刑司的环境本身就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

潮湿、阴暗、永无天日。

她曾派槿汐去慎刑司看过一次苏培盛。

槿汐回来时,脸色苍白,只说了一句话:“他瘦得像个骷髅,但他……没疯。”

“他说了什么?”甄嬛问。

“他只问了太后一句,“安否”。”槿汐回答,“然后他叮嘱奴婢,让奴婢告诉太后,“旧物,皆已焚毁。”奴婢不知他指的何物。”

甄嬛当时以为,苏培盛指的是他手里掌握的那些属于先帝和她的“旧秘密”。

既然他说了焚毁,那便是断了念想,安心等死。

然而,在苏培盛被关押的第十年,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新帝的皇后,也就是甄嬛的养女,突然被查出与前朝旧党有染,意图谋害太后。

这个皇后是甄嬛精挑细选的,她自认为已经完全掌控了她的思想和行动。

皇后出事,无疑是对甄嬛识人不明的巨大讽刺。

当时,整个宫廷都笼罩在阴云之下,流言四起,说甄嬛刻薄寡恩,连养女都要陷害。

就在甄嬛几乎要被流言压垮时,一个关键人物站了出来——慎刑司的一个看守太监。

这个看守太监突然“精神失常”,他跑到宫门口,大喊大叫,说皇后曾派人给他送过礼,让他去“处理”慎刑司里一个“老东西”。

他口中的“老东西”,自然就是苏培盛。

这看守太监的“疯言疯语”,很快被禁卫军抓住。

但他在被抓前,说出了一个关键信息:皇后派去的人,给他的信物,是一个刻着“凤”字的玉佩。

这个玉佩,是皇后母族的家传信物,极其隐秘。

新帝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下令彻查。

最终,通过这个“凤”字玉佩,查出了皇后与前朝旧党的秘密联系。

皇后被废,旧党被彻底清除。

甄嬛的地位,再次稳如泰山。

但这件事,在甄嬛心中留下了极深的疑窦。

一个看守太监,怎么会如此巧合地在最关键的时刻“发疯”?

他所说的“处理”苏培盛,是真的吗?

如果是真的,皇后为何要处理一个被囚禁了十年的废人?

如果不是真的,是谁在幕后操纵了这场“巧合”?

甄嬛曾私下派人去查过那个“发疯”的看守太监。

结果是,太监在被关押后不久,便离奇暴毙。

死因是“水土不服,恶疾突发”。

甄嬛当时没有证据,但直觉告诉她,这背后一定有人在布局。

而这个局,受益者是她,目标是保护苏培盛。

但苏培盛在慎刑司,他如何能做到这一切?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GlwRFWDA

04

时光倒回到十五年前,甄嬛从甘露寺回宫,步步为营,如履薄冰。

苏培盛从那时起,就一直是她的同盟,她的眼线,也是她最信任的帮手。

甄嬛回忆起一件事,那是她回宫后不久,与皇后宜修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当时,宜修试图利用先帝对甄嬛的疑心,散布流言,说甄嬛腹中的孩子血统不正。

甄嬛虽然早有准备,但宜修的手段高明,几乎让她百口莫辩。

就在那个紧要关头,苏培盛曾突然出现在她宫中,送来了一碗看似普通的安胎药。

“太后,这是皇上特赐,让您安心服用。”苏培盛当时如是说。

甄嬛接过药碗,发现碗底有一个极小的黑点。

她不动声色,喝完药后,私下将那黑点提取出来。

那是一小块被炭火烧焦的药渣。

她找来心腹医女,辨认药渣成分。

医女最终确认,那药渣是“白花蛇舌草”的残余。

这种药材本身无毒,但如果与其他几味药材混合,长期服用,会造成胎儿滑胎。

甄嬛大惊失色,她检查了药方,发现药方本身没有问题,但其中几味药材的配比,若按照宫中老规矩煎煮,便会产生毒性。

她立刻明白,这是宜修的毒计。

宜修知道她会自己检查药方,所以故意在药方上设局,并买通了煎药的太监。

但苏培盛为何要给她一个“焦黑的药渣”?

甄嬛终于想通了。

苏培盛不敢直接告诉她药方有毒,因为一旦泄露,他必死无疑。

但他通过这个焦黑的药渣,暗示她——这药有问题,需要仔细检查。

更重要的是,苏培盛的出现,打乱了宜修的部署。

宜修本以为甄嬛会直接交给心腹煎煮,没想到苏培盛亲自送来,让煎药的太监感到紧张,在煎药过程中,不小心烧焦了药渣,留下了痕迹。

从那时起,苏培盛的忠诚,在甄嬛心中便无可撼动。

所以,当十五年后,苏培盛主动“献上”把柄,要求被惩罚时,甄嬛才会感到如此困惑和心痛。

她以为,苏培盛是厌倦了这宫廷生活,想要以这种方式获得解脱。

她以为,她将他关入慎刑司,是给予了他最后的仁慈。

但如果,苏培盛的行动,从未是为了自己呢?

甄嬛的手指,摩挲着枕下那个刻着“苏”字的微型玉坠。

那玉坠冰冷而沉重,像一块压在她心头十五年的巨石。

她再次取出里面的薄纸,借助微弱的烛火,仔细辨认上面的字迹。

那字迹,正是苏培盛的笔迹。

内容简短,却让她瞬间如坠冰窖。

上面写着:“旧事已焚,然火种未灭。玉坠内藏,可解迷津。务必,以慎刑司为掩护,引蛇出洞。”

她手中的玉坠,猛然变得滚烫。

这哪里是苏培盛求饶的信物?

这分明是一份十五年前就写好的、针对未来的部署!

她当年只听了槿汐转述的“旧物,皆已焚毁”,便以为苏培盛已经认命。

但苏培盛的原话是“旧事已焚,然火种未灭”。

这个“火种”是什么?

苏培盛在慎刑司,又如何引蛇出洞?

甄嬛终于意识到,苏培盛的“背叛”,正是为了进入那个最黑暗的地方,成为她最隐秘的耳目,去完成一个只有在囚禁中才能完成的任务。

05

甄嬛立刻命令槿汐,去彻查十五年前,苏培盛被关入慎刑司前后的所有细节。

槿汐虽然疑惑,但依然忠实地执行了太后的命令。

然而,十五年的时间,足以磨灭一切痕迹。

李全上位后,将苏培盛的旧部全部清洗干净,一切档案都查无所获。

直到槿汐偶然发现了一个被李全遗漏的细节。

“太后,奴婢查到,苏培盛入慎刑司前,曾在宫中失踪了半日。”槿汐小心翼翼地禀报。

“失踪?”甄嬛皱眉,“他当时已经被下了禁足令,如何失踪?”

“是李全的疏忽。当时,苏培盛谎称腹痛难忍,要求去净房。看守他的人,是李全新提拔上来的小太监,疏忽了监管。苏培盛失踪了大约六个时辰,才被发现。”

六个时辰。

苏培盛这段时间,做了什么?

甄嬛回想起那张薄纸上的字迹:“务必,以慎刑司为掩护,引蛇出洞。”

苏培盛在入狱前,给自己找了一个合理的“失踪”时间,去布置了一个巨大的陷阱。

甄嬛猛然想起,在她刚刚将苏培盛打入慎刑司后不久,宫中曾有一位极受新帝信任的御前侍卫,突然离奇死亡。

当时对外宣称是病逝,但甄嬛知道,他是被人秘密处死的。

那位侍卫,名叫赵虎。

赵虎的死因一直是个悬案。

他是在喝了一碗汤后暴毙的,汤里被下了剧毒,手法干净利落,毫无破绽。

当时,甄嬛只觉得是朝中政敌的互相倾轧,并没有往苏培盛身上联想。

但现在,将时间线重新梳理,甄嬛发现了惊人的巧合:苏培盛失踪的六个时辰内,他极有可能在宫外或宫中隐秘之处,与某人完成了交接。

而赵虎,正是当时负责监察甄嬛和先帝旧臣行动的密探之一。

赵虎的死,为谁扫清了障碍?

甄嬛颤抖着手,翻阅了赵虎的旧档案。

在档案的角落里,她发现了一张被压平的、不属于这份档案的纸条。

纸条上,画着一个只有苏培盛和她才懂的暗号——一个倒立的“福”字。

这个暗号代表的意思是:“危险解除,但任务继续。”

苏培盛失踪的六个时辰,不是为了逃跑,而是为了布置一个致命的局。

他用自己的入狱,掩盖了对赵虎的清除。

赵虎的身份,绝不仅仅是侍卫那么简单。

他很可能是新帝身边,或者某个企图夺权的势力,安插在甄嬛身边的最高级暗线!

苏培盛以“背叛”的名义进入慎刑司,成为一个废人,反而让所有人都放松了警惕。

他将自己置于黑暗,是为了更清晰地观察光明下的敌人。

甄嬛看着玉坠和纸条,心头巨震。

她一直以为自己是下棋人,没想到,苏培盛才是那个在暗处,为她移开所有障碍的“扫棋人”。

她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对槿汐说:“去……去慎刑司,将苏培盛……带回来。就说,本宫要让他侍奉终老。”

然而,槿汐的回答,让甄嬛的血液瞬间凝固。

“太后,苏培盛……他,他早在五年前,就已经死了。”

甄嬛的眼睛猛然睁大,她试图坐起身,但身体的衰弱让她无力。

“你……你说什么?”她的声音,沙哑得不像自己。

“五年前,他死于恶疾。当时奴婢禀告过您,您只是下令厚葬,并未多问。”槿汐低着头,声音带着哭腔。

五年前。

那正是皇后被废、旧党被清除后不久。

苏培盛在完成最后一次“引蛇出洞”后,便离奇死亡。

甄嬛猛地抓住槿汐的衣袖,眼神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去!去查!他的尸首,安葬在何处?!”

“在宫外,一座荒废的寺庙旁,一座无名小坟……”

甄嬛闭上眼睛,一行清泪滑落。

她错过了他,错过了他所有的努力,错过了他最后一次求助的机会。

而他留给她的,只有这个冰冷的玉坠,和一张揭示了她十五年权势之路的秘密手稿。

06

苏培盛的死,并非偶然,而是他精心布置的最后一个局。

甄嬛在临终前,终于从槿汐带回的,关于苏培盛被安葬地点的线索中,拼凑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真相。

苏培盛的坟墓,位于京郊一座名为“清凉寺”的古庙旁。

这座寺庙,正是当年甄嬛出宫修行时,甘露寺的下院。

槿汐在坟前发现了一块被风化的石碑,石碑上刻着几行小字,不是墓主的身份,而是一句偈语:“孤灯长伴,以谢故主恩。”

“故主恩?”甄嬛躺在床上,喃喃自语。

苏培盛的“故主”,当然是先帝。

但他对先帝的“恩”,又从何谈起?

在苏培盛的坟墓下方,槿汐挖出了一个被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木盒。

木盒内,装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厚厚一叠泛黄的信函和账册。

这些,才是苏培盛留给甄嬛的,十五年来他所有行动的“底牌”。

甄嬛打开第一封信函,信封上的落款让她呼吸停滞——“慎亲王密函”。

慎亲王,是先帝的胞弟,那位在朝中一直保持中立,但拥有巨大声望的王爷。

他也是当年甄嬛回宫,得以顺利扳倒皇后的重要支持者。

信函内容,并非与政事相关,而是一份“血书”。

那是先帝年轻时,与慎亲王歃血为盟的誓约。

誓约的核心内容是:如果先帝的江山,有一天被奸人所控,或者威胁到他最珍视的血脉,苏培盛将有权调动一支秘密力量,清除障碍,保护社稷。

苏培盛,不是一个简单的奴才。

他是先帝安插在宫中最隐秘的“影卫”首领。

他的任务,从一开始就不是侍奉皇帝,而是保护皇权正统,以及……甄嬛。

信函中,揭示了苏培盛对甄嬛的守护,源于一个更深的秘密:甄嬛的生母,在未嫁给甄远道前,曾是先帝的救命恩人。

先帝曾许诺,要一生庇护她和她的后代。

苏培盛,正是这个承诺的执行者。

他看着甄嬛从一个单纯的少女,一步步成长为权倾天下的太后。

他的忠诚,超越了奴才对主子的界限,更像是一种使命的驱动。

他之所以主动要求被关入慎刑司,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连甄嬛都无法察觉的、潜藏在权力核心的巨大威胁。

这个威胁,正是新帝身边的李全。

李全,这个甄嬛一手提拔起来的总管太监,竟然是前朝旧党在宫中留下的最后一张底牌。

李全表面上对甄嬛忠心耿耿,暗地里却利用职权,逐步渗透了禁卫军和内务府,他准备在新帝成年后,立刻发动政变,彻底架空甄嬛,拥立一位傀儡皇帝。

苏培盛在被关押前,无意中发现了李全的一个致命疏忽。

他知道,如果他直接向甄嬛告发,李全必然会提前警觉,销毁证据。

所以,他选择了最极端的做法:自污入狱,以“废人”的身份,躲过李全的监视。

他利用慎刑司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看守的松懈,在李全的眼皮底下,秘密联络了慎亲王的人。

那张被发现的密函,正是苏培盛故意泄露给洒扫太监,让甄嬛能够顺利清除“青竹”组织,赢得初期胜利。

而那个“发疯”的看守太监,也是苏培盛的人。

看守太监在“发疯”前,已经通过苏培盛的指示,掌握了皇后通敌的证据。

苏培盛利用这个看守太监的“疯言疯语”,成功地将李全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了皇后身上。

他让甄嬛相信,皇后才是最大的威胁,从而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五年时间,用于深挖李全的全部势力。

当皇后被废,旧党清除,甄嬛的权力达到顶峰时,苏培盛知道,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

李全所有潜藏的势力,都被他以各种“巧合”的方式,引导着暴露出来,最终被甄嬛利用新帝的力量清除干净。

苏培盛在完成任务的最后一刻,选择了自尽。

他深知,一旦他活着走出慎刑司,李全的残余势力必然会反扑,将矛头指向他。

只有他的死,才能彻底消除李全势力对他的关注,也才能让他的秘密安然地送到甄嬛手中。

甄嬛看着手中的账册,心如刀绞。

账册上记录的,是苏培盛十五年来为她清除的,最致命的三个障碍。

第一个障碍:废后宜修的遗毒。

宜修虽然被囚禁致死,但她在宫中安插的眼线,远超甄嬛的想象。

其中一个关键人物,是当时的内务府总管黄公公。

黄公公表面上对甄嬛毕恭毕敬,暗中却掌握着甄嬛与果郡王的秘密信物,准备在最关键时刻,将其呈给先帝,让甄嬛万劫不复。

这件事发生在甄嬛刚刚从甘露寺回宫不久。

当时,甄嬛为了掩盖血脉的秘密,几乎将所有知情人全部隔离或清除。

但她忽略了内务府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落。

苏培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黄公公经常在夜里,私自焚烧一些带有特殊香气的纸张。

他立刻警觉。

在一次夜里,苏培盛以“送宵夜”的名义,潜入了黄公公的住处。

他没有直接搜查,而是巧妙地将一个刻有先帝印记的玉佩,遗失在了黄公公的卧榻下。

黄公公看到玉佩后,立刻慌了神,以为自己被先帝察觉。

他连夜将自己藏匿的秘密信物转移。

苏培盛正是利用这段转移的时间差,找到了黄公公的秘密账本,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黄公公及其所有同伙,以“贪污”的名义告发。

黄公公最终被处死,他的秘密信物,也被苏培盛用一个看似“意外失火”的事故,彻底焚毁。

账册中记载:“黄公公一事,代价是两名可靠的洒扫太监,以意外之名被处死。但太后安稳,值。”

甄嬛看到这里,泪水模糊了视线。

她一直以为那场火灾是意外,那几名太监的死是咎由自取。

原来,都是苏培盛为了保护她,所做的牺牲。

第二个障碍:朝中元老势力的反扑。

新帝登基初期,朝中元老势力对甄嬛这个“外戚太后”极为不满。

他们联合起来,试图以“祖制不可废”为由,要求甄嬛放弃垂帘听政。

甄嬛当时采取了怀柔政策,试图拉拢。

但苏培盛知道,这些老臣一旦得势,将会立即对甄嬛展开清算。

苏培盛在慎刑司内,利用他与外界联系的暗线,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故意将自己“掌握太后秘密”的消息,散布给其中一位最顽固的元老。

这位元老信以为真,认为苏培盛是他们扳倒甄嬛的关键证人。

他冒险潜入慎刑司,试图与苏培盛秘密联络。

苏培盛并未与他见面,而是让自己的替身,一个与他身形相似的囚犯,假装与元老交谈。

在交谈过程中,苏培盛的人,故意制造了“元老试图贿赂慎刑司太监,以获取宫廷机密”的假象。

当元老以为自己掌握了苏培盛这个筹码时,甄嬛的暗卫突然出现,将元老当场抓获。

人赃并获,元老百口莫辩。

这件事情震慑了所有反对甄嬛的朝臣。

他们发现,连慎刑司这个最黑暗的地方,都在甄嬛的掌控之下。

他们哪里知道,这掌控,是苏培盛以命相搏换来的。

账册记载:“此局,需牺牲一个替身,替身已妥善安排家属。太后需立威,此乃上策。”

第三个障碍:新帝的亲政之心。

新帝对甄嬛的依赖,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演变成了恐惧和不满。

新帝身边,有一位年轻的侍讲学士,经常向新帝灌输“太后干政”的思想。

这位学士,正是李全安排在皇帝身边的棋子。

苏培盛发现,这位学士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贪财。

苏培盛在慎刑司内,利用他以前积累的财富,秘密买通了学士身边的一个小厮。

他并未要求小厮直接告发学士,而是让小厮将一份“伪造的”学士贪污证据,放在了学士的书房中。

这份证据,漏洞百出,如果直接呈给新帝,必然会被驳回。

但苏培盛的用意,是让李全的眼线发现这份“伪证”。

李全以为这是甄嬛在敲打学士,为了保护自己的棋子,李全亲自出面,将这份“伪证”销毁。

然而,李全销毁伪证的场景,却被苏培盛安排的暗线,以极其隐秘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甄嬛拿到这份记录后,立刻明白了。

李全为了保护学士,暴露了自己与学士的联系。

甄嬛不再直接针对学士,而是将矛头指向了李全。

她不动声色,一步步瓦解李全的势力,直到五年前,李全被彻底清洗。

苏培盛的策略是:用自己的囚禁,来麻痹敌人。

让敌人误以为自己是安全的,从而暴露他们的行动轨迹。

08

甄嬛看着账册的最后一页,上面用娟秀的楷体字写着一封信。

这封信,不是给甄嬛的,而是写给慎亲王的,但苏培盛将它留在了这里。

信中讲述了苏培盛的真实身世。

他并非宫中普通的太监,他是先帝秘密培养的“死士”之一。

他被阉割,不是为了侍奉,而是为了更好地潜伏在权力中心。

他的家族,曾世代忠于先帝的祖父。

他入宫,背负着家族的荣誉和使命。

“臣知,太后乃先帝所托之人。臣之守护,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承诺。”信中如是说。

苏培盛知道,甄嬛是先帝心中唯一能驾驭这江山的女子。

他要确保,甄嬛能安稳地坐上太后的宝座,直到新帝真正成熟。

他并非无情之人。

他与槿汐的感情,是他在漫长而黑暗的宫廷生涯中,唯一的光亮。

账册中,有一页单独记录了与槿汐有关的事情。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GlxYhelO

“槿汐乃忠仆,然终究是女子。臣不能连累她,故以“背叛”之名,断绝一切往来。她若与臣有染,太后亦会受牵连。臣唯有自断后路,方能保她周全。”

甄嬛这才明白,当年苏培盛与槿汐被抓,槿汐被施以杖刑,苏培盛拼死保护。

那不是一次意外的私情暴露,而是苏培盛为了让甄嬛安心,让所有人都相信,苏培盛的“忠诚”是有弱点的,是可以被利用的。

他用自己的感情,为甄嬛换取了信任。

而十五年前,苏培盛主动“献上”的那些关于甄嬛与果郡王的旧事,也并非是拙劣的“背叛”。

苏培盛知道,这些秘密迟早会被有心人挖掘出来。

他选择在这个时候主动坦白,是以“小错”来掩盖“大错”。

他让甄嬛在处置他时,可以对外宣称,苏培盛是因为掌握了太后和果郡王早年的私情,企图要挟太后,才被惩罚。

这样一来,甄嬛的“私情”虽然暴露,但性质却变成了“太后果断处理了要挟者”,维护了皇室尊严。

这比等待敌人将秘密公之于众,要高明太多。

苏培盛的每一步,都是在为甄嬛量身定做,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安全。

最让甄嬛心碎的是,五年前苏培盛的死。

信中透露,苏培盛并非死于恶疾,而是自尽。

“李全已除,宫廷安稳。臣之任务已毕。若臣再苟活,必引来多方窥探,太后将永无宁日。故臣愿以死,彻底切断所有关联。请太后不必愧疚,臣之所为,皆为本愿。”

苏培盛将自己活成了一个工具,一个隐形的保护伞。

他以被囚禁的身份,完成了对甄嬛长达十五年的终极守护。

他死后,新帝才得以真正亲政,朝局稳定。

因为所有人都认为,甄嬛已经清除了所有旧臣,再无后顾之忧。

而这一切,都是苏培盛的“死亡”所换来的平静。

09

甄嬛的目光落在信函的最后一行小字上,那是用极细的笔尖写下的,几乎看不清楚。

“太后,臣此生无憾。只是……那玉坠,是臣母亲留下的唯一信物。烦请太后,将它与臣一同入土。”

甄嬛紧紧握着那个玉坠,冰冷的玉石,此刻仿佛有了温度。

她终于明白,苏培盛的忠诚,远超这世间所有的爱恨情仇。

他用自己最珍视的信物,作为传递真相的钥匙,而一旦真相被知晓,他希望玉坠能物归原主。

她颤抖着,将玉坠轻轻放在了自己的胸口。

“苏培盛……本宫对不住你。”甄嬛的声音微弱,充满了懊悔。

她以为自己是这深宫中唯一的智者,是权力的巅峰。

可到头来,真正为她铺平道路的,是那个她亲手送入地狱的卑微太监。

她当初将他打入慎刑司,是出于政治的考量,是权宜之计。

她自以为大义凛然,为了江山可以牺牲任何一个人。

但苏培盛却用行动告诉她:真正的忠诚,不是谄媚,而是牺牲。

如果当初她没有将苏培盛发配慎刑司,苏培盛就没有机会摆脱李全的监视,更没有机会以“废人”的身份,在暗中布置这十五年的棋局。

苏培盛的“背叛”,是他送给甄嬛的最好礼物。

他用自己的名声,自己的自由,乃至自己的性命,换来了甄嬛的安稳。

甄嬛闭上眼睛,眼前浮现出苏培盛最后一次出现在她面前时的样子。

他佝偻着腰,眼神平静,没有一丝怨恨。

他是在无声地告诉她:“请惩罚我,这是我为您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她曾以为,这世间只有果郡王对她是真心实意。

可果郡王的爱,是炙热而危险的,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

而苏培盛的守护,却是沉稳而无声的,像地底的磐石,永远支撑着她的帝国,直到她登上太后宝座。

她赢得了天下,却失去了那个最值得她信任的人。

她命令槿汐,将木盒中的所有信函和账册,全部焚毁。

苏培盛的功绩,不应该被史书记载,也不应该被任何人知晓。

这才是对他最好的尊重。

“槿汐……”甄嬛用尽力气,呼唤着她最忠诚的侍女。

“奴婢在。”

“告诉新帝,太后寝宫着火,所有旧物,付之一炬。本宫累了,想休息了。”

这是甄嬛对苏培盛最后的承诺。

她要让苏培盛的秘密,永远地沉睡在历史的尘埃中。

10

甄嬛太后于当夜安详离世。

新帝遵照太后遗愿,将太后的寝宫焚毁,对外宣称是太后为了消除旧朝余孽,自愿焚烧所有旧物。

大周王朝,在太后离世后,权力平稳过渡,国泰民安。

史书对甄嬛太后的评价是:权谋深远,果敢决断,清除旧党,力保江山。

没有人知道,在她光辉的背后,有一个人默默地付出了所有。

在为太后整理遗物时,槿汐发现,太后的手心紧紧地攥着那个刻有“苏”字的微型玉坠,直到肌肤冰凉,也未能松开。

槿汐流着泪,将玉坠小心翼翼地取下。

她按照太后的遗嘱,将玉坠送到了京郊清凉寺旁的无名坟墓前。

风吹过荒草,她看着那块刻着“孤灯长伴,以谢故主恩”的石碑,心中了然。

苏培盛,一个被世人遗忘的太监,用他最卑微的身份,完成了最伟大的使命。

他没有得到荣耀,没有得到自由,甚至没有得到一句感谢。

但他赢得了他故主和太后,最深沉的敬意。

槿汐将玉坠放在坟前,轻轻地磕了三个头。

“苏公公,您安息吧。太后,已经明白了您的苦心。您是这宫中最忠诚的人。”

玉坠在月光下闪烁着微光,像苏培盛那双永远低垂,却洞察一切的眼睛。

他用十五年的黑暗,为她换来了十五年的光明。

而这,就是权谋之争中,最隐秘、最无私的忠诚。

来源:如果萌也是一种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