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谷正文带着瘸子余骁男那帮人,想硬闯吴公馆搜查,结果被吴夫人、阿美,还有阿兜三个女人拦在了门外。当时的阿兜,手里紧紧攥着一根擀面杖,冲着那帮特务大声喊:“滚!都给我滚!这里是吴公馆,谁让你们进来的?滚!”
《沉默的荣耀》里,那个吴石家的佣人阿兜,历史上真有这个人吗?
剧里的阿兜,出场时大概二十出头,在吴公馆做佣人。人挺朴实,话不多,手脚勤快,做事本分。
跟她年纪差不多的还有司机小钱。平时不忙的时候,俩人会凑一块儿吹吹口琴,还挺好听。
有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谷正文带着瘸子余骁男那帮人,想硬闯吴公馆搜查,结果被吴夫人、阿美,还有阿兜三个女人拦在了门外。当时的阿兜,手里紧紧攥着一根擀面杖,冲着那帮特务大声喊:“滚!都给我滚!这里是吴公馆,谁让你们进来的?滚!”
看着柔柔弱弱的一个姑娘,身体里却像藏着如此大的能量。
吴石被捕前,曾交代阿兜,说屋里的东西,你看什么值钱就拿走,然后赶紧离开。可阿兜离开吴公馆的时候,只带了自己当初来时那个小包袱,别的什么也没动。
尤其是最后锁门那个镜头,她关上门,手停顿了一下,没有一句誓言,却感觉比山还重。
这一幕,我感觉阿兜不是普通的佣人,一定有动人的故事。
这一刻,我特别揪心,我怕她被揪进监狱,柔柔弱弱的女孩,怎受得了那般苦刑。
终究,老天保佑了她,她没进监狱,悄悄的离开了。
那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阿兜这个人呢?
还真有。
2023年6月,在福州马尾的一栋老石头房子里,阿兜60岁的儿子林建国,把一本用防潮纸仔细包了三层的识字课本轻轻放在桌上。
课本封面写的是《平民千字文》,可里面呢,有用米汤写的0到9的变形数字,用紫外灯一照,显出来的竟然是吴石亲自批示的“海峡潮差表”。
还有两样东西更绝:
1. 一件1950年春天穿的阴丹士林布旗袍,在下摆的缝线里,藏了三根头发丝那么细的锡丝。拉直以后发现,这锡丝中间是空的,像根微型管子,刚好能塞进一卷牙签粗细的胶卷。
2. 一个竹柄锅刷,竹节被钻通了,里面灌进用蜡封好的密写信。把锅刷丢进水里煮五分钟,蜡化了,字就显出来了,刚才看的菜谱,瞬间就变成了撤退路线。
厦门大学的团队把这三样东西,跟对岸解密的档案一对比,确认了一个事实:有一个叫林阿香的人,在7个月里,借着“买菜”出门42次,其中有7次,正好和“台工委”交通员的出狱、转移、偷渡时间完全对得上。
原来,她根本不是什么被蒙在鼓里的普通佣人,而是吴石情报网里,唯一一个活下来、并且成功撤离的“末梢神经”。
林阿香,福建长乐人,从16岁起就在吴石家里帮佣。
仔细想想也是,吴石做事那么缜密、处处小心,家里怎么可能随随便便用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呢?他去台湾是带着特殊任务的,身边的人肯定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就像他的副官聂曦,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老师。一天24小时都在他家的佣人,那更是经过了绝对的审查。可以说,阿兜能在吴公馆做佣人,绝不是巧合,那一定是最高级别的安排。
真实的她,后来回到福建山村,连真名都不敢用。晚上听见狗叫就赶紧捂住嘴,怕自己说梦话泄露了什么。
她孙子回忆说,奶奶只讲过一句“那位先生是好人”,再往下问,就什么都不说了。
我特别佩服她这种“闭嘴”的能力。在那种乱世里,能管住自己的嘴,比做佣人送情报难多了,也有用多了。
她没有改变历史的能力,但她保住了自己,也保住了吴石留下的最后一点温度。
对普通人来说,在那个年代,想活下去,就得先学会把真话咽回肚子里,等天亮再说。
能活下来的沉默,本身也是一种荣耀。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从1937年到1950年,整整1461个日日夜夜,林阿香传递的情报足足有1300多份。
1983年,福州军区的干部顺着线索找到林阿香住处时,78岁的她正坐在门槛上纳鞋底,手上的老茧比鞋底还厚。面对组织的调查,她平静地回忆着当年的点点滴滴。讲到吴石将军牺牲时,她浑浊的眼睛里滚出泪珠,却只是轻轻擦了擦,说:“这都是我该做的。”
政府后来给她发了每月二十块钱的补助,她一分钱都没花,全都存了起来。1985年,村里小学前面的路泥泞不堪,孩子们上学很不方便,她就把攒了两年的补助全部拿出来,修了一条水泥路。村民们为了感谢她的善举,把这条路命名为“吴石路”。
路碑上,特意嵌了一枚象棋里的“炮”。这是林阿香特意要求的——她一直记得,吴石将军生前最喜欢下象棋,他说“炮”能隔山打牛,就像他们在隐蔽战线的战斗一样。
1900年,林阿香去世,享年85岁。
林阿香去世后,村民们为她立碑,碑上仅刻有"林阿香之墓"五个字,以纪念她的贡献。
正是无数个像林阿香这样的“隐身人”,靠着最朴素的信仰和义无反顾的勇气,才为我们铺就了通往光明的道路。
来源:陶都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