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剧凭短剧般的爽感引爆市场,让行业热议 “短剧化” 能否拯救长剧。两年后的 2025 年,《新闻女王 2》开播,豆瓣开分 7.9 分,却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打分人数不足前作的十分之一。
哈喽,大家好,杆哥这篇国际评论,主要来分析豆瓣 7.9 分《新闻女王 2》封神难,内娱长剧缺的不只是快节奏
2023 年,《新闻女王》横空出世,打破了观众对长剧注水、节奏拖沓的固有印象。
这部剧凭短剧般的爽感引爆市场,让行业热议 “短剧化” 能否拯救长剧。两年后的 2025 年,《新闻女王 2》开播,豆瓣开分 7.9 分,却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打分人数不足前作的十分之一。
它的表现让两年前的讨论有了清晰答案:长剧的突围,从来不止于节奏快、情节爽,更在于内核的价值支撑与思想引领。而这,正是内娱长剧最稀缺的能力。
《新闻女王》系列的出圈,远不止 “不注水” 那么简单。它的核心优势,在于兼顾爽感与深度的价值表达。
剧中从主角文慧心到反派古肇华,每个人物都有稳定的内核和清晰的逻辑,行事风格完全贴合人设。文慧心既懂抢独家新闻的狠劲,又能积累百万粉丝,平衡了新闻的专业性与商业性。
更难得的是剧集对时事的敏锐捕捉,AI 主播、自媒体生态等热门话题都得到充分探讨,没有炒冷饭的敷衍。
全员金句更是点睛之笔,文慧心 “一流记者带领社会” 的宣言,古肇华对人性的洞察,让角色碰撞成为观点交锋,让观众看得爽且 “有理可依”。
即便《新闻女王 2》在复仇线失利后爽感略有下降,但超前的价值观依然支撑起口碑,成为近两年职场剧的高分代表。
与《新闻女王》的创新形成对比的,是内娱长剧的集体套路化。
现实题材中,女性角色难逃家长里短、职场与家庭的矛盾模板,70% 以上的都市女性剧都包含职场逆袭、婆媳争吵等固定设定。家庭主妇回归职场、职业女性被家庭束缚的情节反复出现,让 “独立女性” 沦为新的刻板印象。
古偶剧更是重灾区,剧名相似、主角换乘、情节流水线生产,观众很容易预判剧情走向。创作者一味迎合热搜话题和观众喜好,却不愿深挖现象背后的多元维度。
这种重复让观众审美阈值不断提高,哪怕是贴近生活的苦难叙事,讲多了也会引发反感。长视频用户前五集弃剧率超 50%,完播率仅 20%-30%,正是对套路化内容的无声反抗。
内娱长剧之所以深陷套路,核心在于创新的高风险与创作的惰性。
在市场环境低迷的情况下,制作方更倾向于复制已验证的成功模式,毕竟重复套路比冒险创新更能保障回报。人设的小修小补容易实现,但价值观和内核的创新,极度考验创作者功底。
《新闻女王》的难复制,正因为它的价值内核 “超前”。它跳出了职场争斗的浅层叙事,探讨新闻伦理、代际冲突等深层议题,这种突破需要创作者走出舒适区,直面不确定性。
反观很多所谓 “大女主剧”,内核空洞,要么靠 “金手指” 推动剧情,要么最终沦为爱情的附属品。这些角色没有清晰的主体性,自然无法传递有分量的价值表达,只能在安全的价值区域内徘徊。
《新闻女王 2》的表现证明,长剧的未来,在于从 “追逐流量” 转向 “引领观众”。
内娱长剧首先要摆脱对热搜的依赖,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跟风,而要学会拆解热点、挖掘新视角。像《新闻女王》那样,将时事话题融入剧情,给出有深度的解读,才能形成差异化优势。
其次要深耕人物内核,摆脱模板化塑造。《甄嬛传》《知否》的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每个角色都有鲜活的个性和支撑行为的逻辑,金句背后是价值观的浓缩,能引发长期共鸣。
最后需要行业重拾创新勇气,接受探索的不确定性。德塔文报告显示,“成长”“专业” 已成为平台重点关注的剧情元素,这意味着观众对有深度、有质感的内容依然有需求。
长剧的长度,本应承载更丰富的人生、更深刻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情节堆砌。当内娱长剧真正做到价值引领,或许就能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困境,诞生更多真正的爆款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