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鲜味儿没出来,倒多了些没必要的甜腻,有点辜负了这么好的题材,电影里的老汪,丧妻两年还总惦记着亡妻素娟包的菜肉馄饨。
刚看完《菜肉馄饨》,本来以为是部扎心又真实的老年相亲实录,结果越看越觉得像碗没调好馅的馄饨。
鲜味儿没出来,倒多了些没必要的甜腻,有点辜负了这么好的题材,电影里的老汪,丧妻两年还总惦记着亡妻素娟包的菜肉馄饨。
每周六儿子回家,他都要亲手包一碗,仿佛这样就能留住点什么,素娟的遗像摆在书房里,旁边还供着她生前爱用的蜂花檀香皂,老汪总觉得素娟还在身边跟他说话。
后来在素娟的“点拨”下,他想着帮儿子寻个对象,就去了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早不是新鲜事了。
以前都是父母替子女操心,现在越来越多独居老人自己来这儿找伴,这场景在现实里也很常见。
老汪在这儿没帮儿子说成亲,倒先认识了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丧偶的老金、林美琴,还有离异的阿芳。
四个人建了个微信群,各自揣着心思找起了另一半,老金儿子早就成家有孙子了,来相亲角纯粹是想找个人一起喝咖啡、跳舞,打发无聊的日子。
阿芳之前被渣男骗怕了,就想找个踏实人过日子,两人一拍即合,没过多久却因为一张老金和别的女人拥抱的照片闹起了矛盾。
阿芳还带着小姐妹把老金揍了一顿,连劝架的老汪都被殃及,本以为这事就黄了,结果没几天两人又消除误会和好了。
另一边,美琴想让自己女儿和老汪儿子见见面,约会那天,两个年轻人不约而同放了鸽子,倒把老汪和美琴留在了一起。
两人安安静静喝了茶、吃了饭,聊得还挺投机。
后来老汪请美琴去家里吃馄饨,美琴本来想趁机考察一下,结果看到了素娟的遗像和老汪的精神疾病药,刚有点升温的气氛,又被突然回来拿伞的儿子搅乱了。
本来以为电影会顺着这个路子,好好讲讲独居老人找伴的那些难处,毕竟现实里,老人再婚要面对的问题可不少。
财产怎么分、子女反不反对、彼此的生活习惯能不能磨合,哪一件都不是容易事。
《菜肉馄饨》把镜头对准这个被忽视的群体,真的挺有眼光,现在独居老人越来越多,他们的情感需求不该被当成小事。
老汪对亡妻的思念、老金对陪伴的渴望、阿芳对安稳的追求,这些都是最真实的人性写照。
电影用“菜肉馄饨”这个小小的符号串联起这些故事,既接地气又有温度,本来是张好牌,我身边也有长辈去相亲角试过,回来都说里面的门道多着呢。
不像年轻人谈恋爱只看感觉,老人们找伴要考虑的东西更实际。
退休金多少、身体好不好、有没有住房,这些都得摆在台面上说电影里一开始也摸到了这个点,可惜没能往下深挖。
电影最让人失望的地方,就是那个“幸福来得太突然”的结局。
老汪和美琴本来因为各种误会进展不顺,结果两人无意中发现,他们的子女居然在外面聊得火热。
没过多久,儿子还带着生日蛋糕上门,说是受美琴女儿委托,给美琴过生日,这么一来,两对人都成了,皆大欢喜,这种巧合在现实里真的太难得了。
青岛有个66岁的老王,单身三年相亲三次都没成,第一个对象没有退休金,老王担心开支负担不起;第二个互相看不顺眼;第三个因为彩礼和领证的问题谈不拢。
这才是老年相亲的常态,哪有那么多皆大欢喜的巧合,更可惜的是,电影还把小说里的精华给改没了。
小说里的结局根本不是这样,美琴去老汪家吃馄饨被搅局后就没下文了,老汪儿子压根不想结婚,老金也不是什么老实人,天天换着女人喝咖啡。
这样的结局虽然不圆满,但却更真实,也更有张力,对比之下,同样是讲老年爱情的《我爱你!》就真实多了。
里面的老人要面对疾病、死亡、子女的不理解,那些心酸和无奈,看了让人忍不住共情。
而《菜肉馄饨》为了追求圆满,把这些沉重的现实都绕开了,硬生生把一个该走心的故事,拍成了热闹的市井喜剧。
鲁迅先生说过,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但《菜肉馄饨》却反过来,对角色们的缺点都轻轻带过。
老金的花心、阿芳的冲动,这些本该深入探讨的点,都被一句“误会”带过,这样拍出来的故事,看着热闹,却没什么回味的余地。
其实老年题材的电影,不一定非要大团圆结局,真实的生活本身就有起有伏,那些没说出口的遗憾、没解决的矛盾,反而更能打动人。
《菜肉馄饨》就像一碗偷工减料的馄饨,皮是好皮,可惜馅没调好,少了最该有的“鲜味儿”,总的来说,《菜肉馄饨》有个好题材,却没能抓住核心,它让我们看到了独居老人的情感需求,这是它的价值所在。
但它回避了现实的沉重,用悬浮的结局讨好观众,终究没能成为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希望以后再有这类题材的电影,能多些直面现实的勇气,少些投机取巧的“偷懒”,这样才能真正打动观众,也不辜负这些值得被关注的故事。
来源:律行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