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剧里讲“当年家里穷,只好把亲生闺女送人”,我们这一代人最有感触——楼下王婶、对门李姨,谁家没一段泪汪汪的往事?
连着七个晚上,我和老伴像上班一样,准点坐到客厅,守着央视八台追《四喜》。
剧里讲“当年家里穷,只好把亲生闺女送人”,我们这一代人最有感触——楼下王婶、对门李姨,谁家没一段泪汪汪的往事?
可眼泪刚在眼眶里打转,屏幕“咔”地切成卖保健品的,一个穿白大褂的大哥冲我们喊:“腰酸背痛别忍着!”
我手里那瓣橘子当场掉地上——这才七点二十,一集刚播二十分钟,怎么就把我们踢进广告堆里了?
第一次被“腰斩”,我以为电视机坏了。
周一那天,剧情正到高能:女主抱着襁褓里的女儿,在村口槐树下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丈夫蹲在地上扯头发。
老伴抽纸巾都抽了一半,突然画面一闪,一桶鲁花花生油“咣当”落在砧板旁,播音员亮着嗓门喊“5S压榨,留住花生香!”我第一反应是机顶盒抽风,赶紧掏手机看时间——七点二十,平时《四喜》都得七点四十才收梢。
我冲到电视跟前直拍遥控,老伴在后面喊:“别拍了!再拍真坏了!”结果五分钟后,剧才慢悠悠回来,女主还在哭,可我们情绪早碎一地。
第二次被“插刀”,我确定不是偶然。
第二天同一时点,七点二十整,镜头刚给到孩子他奶奶跪地磕头,屏幕“唰”地又切了——这次换成某品牌豆浆机,一个漂亮姑娘把黄豆往机器里一倒:“早安中国,从一杯豆浆开始!”
我抬眼瞄老伴,她气得把毛衣针往沙发上一拍:“还让不让人哭了?”我这下明白了:这不是机顶盒闹脾气,这是有人故意“卡表”!
记忆被拉回二十年前,那时“中插”才叫狠。
年轻观众可能不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地方台播《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一集能给你剁三刀,每刀五分钟。
小燕子刚喊完“皇阿玛”,镜头就飞到商场大减价;五分钟后回来,五阿哥还在原地张嘴,观众早把台换到隔壁看新闻了。
当年我家还是显像管电视,换台靠旋钮,我闺女气得天天去拧那个旋钮,“咔哒咔哒”响,没两年旋钮就掉了。
广电总局2011年曾明文禁止,至今未查到废止公告。
十分钟的“两集缝隙”我们已忍,现在再插就是“双层夹心”。
《四喜》排播其实早就留足广告粮:第一集七点结束,先给你来十分钟广告,八点才开第二集。
我们理解,电视台也要吃饭,可如今“缝隙”吃不饱,还要把刀子伸进正片里再切五分钟,一集四十分钟,光广告就十五分钟,占去三分之一,这不是把鱼做好端上桌,又给你强行加一盘虾皮吗?
楼下张大爷跟我一样追剧,他原话:“我眼泪刚流一半,卖药酒的大哥就伸手替我抹,这叫啥事?”
小区李阿姨想学剧里妈妈蒸菜团子,刚把面粉舀好,广告一来步骤全断,“我现在都没弄明白到底是先放水还是先放酵母!”
隔壁小王九零后,那天来我家蹭饭,赶上中插,他瞪大眼:“中央台也这么野?不是早就禁了吗?”一句话问得我哑口无言。
政策松动?我翻遍广电总局官网、央视新闻客户端,没见到半个字说“中插放开”。(以上为观众个人搜索记录,如有遗漏,欢迎指正)
特殊广告?我特意拿手机录屏,插来的全是普通商业广告:家电、化妆品、白酒、保健品,没有公益,没有突发事件。
时长变样?我对比了央视节目单,《四喜》标注单集45分钟。
可实际七点开播、七点四十准时收梢,掐头去尾只有四十分钟,再插五分钟,正片只剩三十五,明显被“瘦身”。
合同逼的?就算广告商砸钱,也不能把观众当“人质”啊,签合同的时候难道写着“必须让观众哭到一半笑出来”?
孙子劝我:“爷爷,去网上看,没广告!”我翻了一下,网上确实能看,但非会员仍有六十秒贴片,且更新比电视慢两天。
我老伴急性子,最怕剧透,宁可忍受电视插刀,也不想晚两天知道“孩子到底被送没送”。可长此以往,真不敢保证我们这把老骨头会不会叛逃网络。
我们不想上纲上线,更不想给央视添堵,但央视八套近期出现类似中插广告的情况,总得给个解释:
——如果是“特殊编排”,请在下角打行小字:“本集含中插广告,敬请谅解”;
——如果是“试点行为”,请公布试点范围与期限,别让十几亿人瞎猜;
——如果纯属操作失误,更希望官方及时说明,央视的公信力可不是五分钟广告能赚回来的。
我和张大爷约好,下周还这样就打热线。
昨天吃完晚饭,张大爷在电梯口拉住我:“老李,要是下周一还插,我就打央视观众热线,咱俩一起打,打通为止。”
我点头,又补一句:“先别发火,好好说,咱们要的是解释,不是吵架。”张大爷拍拍我肩膀:“懂,咱老观众这点素质还有。”
电视陪了我们半辈子,我们舍不得走,但也请它别推我们走
从黑白到彩色,从显像管到液晶,我们这一代人把最好的夜晚都留给了电视。它陪我们熬过下岗,陪我们迎来退休,陪我们看奥运、看春晚、看神舟飞天。
如今我们老了,眼神不好,反应慢,学不会弹幕,也抢不过热搜,只想在固定的时段,稳稳当当看完一集剧,哭一场,笑一场,然后安心睡觉。
如果央视八台一定要在中插广告这条路上“试水”,也请提前告诉我们一声,别让我们每一次情绪投入都变成“惊吓”。
毕竟,信任这东西,就像剧里那碗亲手端给孩子的热粥,打翻一次,就再也拾不回原来的温度。
——李明远 68岁 写于合肥老宿舍
您最近看《四喜》也遇到中插广告了吗?欢迎留言一起聊聊。
来源:云观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