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播七天豆瓣评分从8.6跌到7.2,三万条差评把《唐诡3》骂上热搜第一,这波翻车比第二季大结局还刺激。
开播七天豆瓣评分从8.6跌到7.2,三万条差评把《唐诡3》骂上热搜第一,这波翻车比第二季大结局还刺激。
很多人以为续集稳了,结果点开正片直接傻眼:第一集就蹦出会轻功的太监,第二集凶手自曝因为月亮太圆,弹幕齐刷退钱。
平台热度曲线更真实,首周播放量3亿看着热闹,可比去年同期少了整整五千万,相当于少了一个中等成本网剧的全周期流量。
差评里最狠的一条说“编剧把观众当傻子”,点赞冲上万。
点开主页一看,头像是第一季安利帖的老粉,真情实感被辜负。
这种落差最致命,老粉比普通观众更严格,他们记得第一季里八个铜板买一碗馄饨的物价,也记得第二季屏风藏尸的伏笔,现在突然让角色靠听心跳破案,谁受得了。
制作方长信传媒连夜发声明,说后面还有“旗亭画壁”“盛世马球”两大单元,保证把历史考据拉回正轨。
可观众已经不信了,评论区最高赞只有四个字:早干嘛了。
有人扒出导演巨兴茂上一部《灵魂摆渡》后期也崩过,悬疑变玄幻,评分从8.3掉到6.9,路径一模一样。
更惨的是广告商,第二季播到第六集就能收回成本,这一季播到第十集品牌方才敢露出logo,中间商天天在群里发“再等等”。
一位做植入的朋友私下吐槽,客户现在学精了,合同里直接写“豆瓣评分低于7.5 尾款减半”,谁还敢押宝续集。
有人把锅扣给换导演,其实没那么简单。
巨兴茂擅长鬼魅氛围,第一季导演柏杉强项是写实考据,两人风格本就不同。
平台急着赶档期,剧本还没打磨完就开机,演员进组才发现台词一天改三版,武打指导更惨,原来设计的巷战长镜头因为场景来不及搭,直接改成屋顶对打,省钱省出内伤。
观众最烦的“配角加戏”也是资本任务。
第二季小火,公司赶紧签新人,合同里写明每集出场不能低于十分钟,于是原著里三句话的仵作突然有了感情线,还要安排英雄救美。
主线被剪得七零八落,推理粉直接暴走,弹幕刷屏“这不是唐朝CSI,是唐朝非诚勿扰”。
现在最慌的是平台。
年底冲业绩就靠这部头部剧,结果会员拉新比预期少了30%,相当于少赚了一个亿。
内部已经开会讨论要不要提前放出全集止损,又怕彻底翻车连累第四季备案。
一位制片人透露,第四季剧本原本过审了,现在被打回去重审,要求“减少超自然元素”,说白了不让再玩玄幻。
观众其实很好哄,只要把案子写扎实。
第一季“石桥图”案子为什么封神,因为凶手每一步都算到了雨水水位,观众看完直接去查长安地下排水沟资料,这种爽感比飞天遁地高级多了。
现在倒好,凶手杀人靠幻觉,破案靠顿悟,把观众当幼儿园小朋友。
有人建议直接学《名侦探柯南》,一案一集,别硬塞主线。
其实《唐诡》IP最大优势就是历史缝隙里的奇案,原著还有三十七个案子没拍,随便挑一个都比现在原创的强。
平台舍不得放弃“大主线大反派”模式,总觉得这样显得高级,结果高级没玩成,先把基本盘丢了。
最讽刺的是,同期播出的小成本古装探案《繁城之下2》默默涨到8.1分,用的全是十八线演员,布景也穷,就靠案子硬。
观众一边骂《唐诡3》,一边把《繁城之下》推上热搜,平台这才反应过来,赶紧给《繁城》买推荐位,晚了,口碑已经发酵完。
现在就看《唐诡3》后面十集能不能翻身。
历史上有过奇迹,《庆余年》第一季也崩过中段,靠一个“殿前背诗”名场面拉回8分。
但那种神级桥段可遇不可求,编剧微博下面每天几千条催更,有人直接甩出自己写的同人文,热度比正片还高,尴尬到官方装死。
给后续想拍续集的剧组提个醒:观众可以忍受节奏慢,不能忍受侮辱智商。
把案子写圆,比给配角加十段感情线有用。
实在不会写,就去翻翻《唐律疏议》,里面全是现成的古代奇案,比闭门造车强。
别再让角色靠心情破案,再玩一次,IP就真凉了。
来源:智者春风yW1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