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全人类》一上来就整了个活,它大胆假设1969年不是美国而是苏联率先登上月球,这可把历史课本里的剧情给掀了个底朝天。
《为全人类》一上来就整了个活,它大胆假设1969年不是美国而是苏联率先登上月球,这可把历史课本里的剧情给掀了个底朝天。
想象一下,当苏联的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插上国旗,美国那边该多震惊啊。
原本可能逐渐降温的太空竞赛,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了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关键战场。
这剧敢这么设定,确实挺有想法,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苏联把女宇航员瓦莱里娅送上月球后,美国这边坐不住了。
NASA不得不打破以往的常规,开始培训女性宇航员。
像玛戈·麦迪逊这样的女性,就这样闯进了原本由男性主导的航天领域。
你别说,这剧情可不只是太空竞赛的升级,更是一场社会革命的开端。
现实中美国早期的女宇航员选拔之路充满坎坷,而剧里通过这样的设定,让我们看到了性别平等在特殊背景下的加速推进,挺有深意的。
到了第二季,美苏的角力场转移到了月球基地。
在那冰冷的月球表面,紧张的局势一度达到顶点,甚至都响起了枪声。
这场景看着就让人揪心,原本充满探索意义的太空,却因为人类的争斗变得火药味十足。
不过这也反映出,在国家利益面前,太空探索难免会被染上政治的色彩,现实中冷战时期的太空竞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充满了激烈的对抗。
第三季的时候,人类的目标盯上了火星。
可这次不一样了,除了国家之间的竞争,私营公司也加入了这场盛宴。
像“赫斯顿太空”这样的公司,公然宣布要抢先登陆火星。
这一下子就打破了以往国家主导太空竞赛的格局,国家与资本之间的博弈就此展开。
看看现实中SpaceX的崛起,就知道剧里的这种设定并非空想,资本的加入确实让太空探索变得更加复杂多元。
别看剧里各个国家和组织都喊着“为全人类”的口号,实际上背后都是各自的小算盘。
意识形态的争斗、政治利益的考量、商业价值的追逐,才是他们真正在乎的。
这就有点反讽了,打着全人类的旗号,却干着为自己谋利的事。
不过换个角度想,虽然动机不那么纯粹,但客观上确实推动了人类太空探索的进步,这大概就是现实的复杂之处吧。
第四季讲到了小行星开采任务,本来是一次充满希望的探索,却因为意外变成了一场悲剧。
锚点松动、线缆崩断,太空救援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即便如此,火星基地的指挥官依然准备重新出发。
这让我想到现实中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那些牺牲,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等事故,都带走了勇敢的宇航员,但人类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剧里的这种情节,既展现了探索的残酷,也传递了人类永不放弃的精神。
剧里很多情节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比如苏联的N-1火箭,现实中因为各种问题失败了,而剧里让它成功登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NASA的官僚内耗,现实中也有类似的情况,航天项目常常受到体制问题的影响。
这些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让剧集更有深度,也让我们对现实中的太空探索有了更多的思考。
从剧里我们能看到,美苏从激烈的对抗,到后来在火星上的合作,这似乎暗示着太空探索的未来走向。
现实中,国际空间站就是合作的成果,虽然也有分歧,但合作始终是大趋势。
人类面对浩瀚的宇宙,单靠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携手合作,才能走得更远。
这大概就是《为全人类》想告诉我们的,在竞争中进步,在合作中前行。
来源:姑苏九歌